捷克世界报业辛迪加7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的长远眼光 不久前,在回应与美国愈演愈烈的经济冲突时,中国领导人表示“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提及长征凸显中国的最大力量:深谋远虑。7月初笔者最近一次到中国时,这种力量展露无遗。广泛讨论的会议中,有三个结论凸显,每一个均挑战美国两党对中国的妖魔化。
首先,许多西方决策者认为中国领导人担心经济减速。其实不然。诚然,跟以前相比,中国最近GDP是低的。但今年第二季度增长率仅比之前8个季度略低。经济略微放缓不是什么崩溃。中国有更多政策应对增长逆风。拥有充足空间进行进一步货币宽松、基础设施支出和其他形式的财政刺激,中国当局远非美国想让人们相信的那样担心增长。
此外,华盛顿只盯着谁将赢得贸易战。这样做忽视了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结构性转变。2018年净出口仅占中国GDP的0.8%,比10年前的7.5%低很多。如今中国受贸易冲击的风险小很多。
其次,应对外部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美国政治时,中国有耐心,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中国制定应对贸易冲突的战略对策时不会考虑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北京当然关心选举结果,但中国正为冷战式长期冲突做准备,无论谁当选。这与“长征”理念相一致。
重要的是,许多中国官员并不认同美国存在的一种共识——2020年选举后美对华政策会保持目前轨迹。若特朗普输掉选举,中国人觉得美国外交政策会重新回到更多边、重视同盟的道路上。
与美国许多人一样,中国人感到难以与特朗普政府在关税、制裁问题上不可预测、反复无常的转变打交道。即便新总统仍对华强硬,一个条理清晰、保持连贯的美方战略,也会为建设性解决分歧带来希望。
第三,本土创新对中国的长期增长和发展抱负十分重要。特朗普政府遏制华为,被视为美方谋求打击中国的抱负。美国把贸易当武器等于发出一个清晰信息:解决本国高科技公司供应链的脆弱,如今是中国最优先的国政。在西方人们一般认为,中国需10年才能建成本土芯片和软件业,以填补美国限制造成的空缺。而近日与笔者交流过的中国人觉得,差距消除可能快得多,或许在两年内。特朗普对华为的威胁实际上对中国“自主”运动是一个警醒。美国的卡脖子(战略)可能令人意外地短命。
中国一再展现出深谋远虑的长远目光,与美国只顾短期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无疑,过去两年半里,这种状况愈加明显。一位中国高层决策者坦承每天会看特朗普的推文。这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毕竟,《孙子兵法》早就讲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者史蒂芬·罗奇是耶鲁大学学者,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