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地妖娆
分拣工把堆积如山的塑料制品分类整理,塑料水瓶、杯子被分别归类,等待加工再利用。
日本便是其中典范,这条“铁律”执行的成果甚至已经反映到方方面面,包括影视作品当中。2019年夏季档的悬疑推理日剧《轮到你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某天一幢居民楼内开社区讨论会,由于管理员的突然过世,居民们需要投票选出一位志愿者,专门监督各家的垃圾分类投放执行情况。经过投票,大家选出了带有明显偏执狂特征的单身女子木下,原因便是她平常喜欢独来独往,唯独对居民的垃圾投放问题非常执着,经常一个人在底楼垃圾桶前对每户放置的垃圾袋进行翻查。推选木下女士干这个,基本上无人有异议。
为什么日本人要给自己“找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不仅仅与维护环境切身相关,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体面与安全。
众所周知,日本的垃圾分类回收是从1980年开始实行的,在此之前,那里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国家”。那种脏,脏到什么程度呢?在没有“重工业”入驻的战国时代,倒尿盆的方式就是一种——站在楼上打开窗,把尿水直接往下泼。这种陋习,一直到大正时代都没有什么改观。那时候已经有所谓的“饮料自动贩售机”了,也就是一个分格的木头箱面上,挨个儿装上龙头,每个龙头下方锁上一个杯子,你选择一个箱子投硬币,就会流出想喝的饮料,饮料是有分类的,但杯子没有,前一个人喝完走人,后来者还得拿同一个杯子继续喝,流行性疾病的传播根本刹不住车。
尽管在大正之前的明治三十三年,国家推出了“污物扫除法”,让每家每户都装上了“尘芥箱”,然而情况也未得到根本改善。不管干垃圾还是厨余垃圾,都往同一个桶里倒,每户人家门前散发的恶臭和由此蔓延的传染病便可想而知。试想一下,整个东京的住宅区,都是被肮脏的垃圾桶包围,那“重口味”谁受得了?
谁也想不到,拯救日本清洁度的,居然是“面子工程”——也就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要臭气熏天的东京来迎接各国运动员,显然太不像话了,日本政府这才于1961年开始竭力挽尊,通过普及带盖子的便携式塑料垃圾桶,将臭味脏物都“封印”起来。与此同时,垃圾回收车也开上了街面,让处理人员可以每天定点定时地处理垃圾。这才把东京清洁一新,挽回了国家尊严。
但是,根本的垃圾处理问题还是没有以科学的方式解决,就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间,日本的垃圾处理办法只有一种——烧掉。烧纸可以,塑料怎么办?其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噁英是致癌物,在规定居民自行焚烧垃圾的时候,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谁来解决呢?于是,1970年政府修改了法案,推出《有关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这便是垃圾分类的雏形。最初,对于分类的重要性,日本平民还没有特别意识,直到1995年的東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爆发。这场邪教制造的浩劫,以及之后产生的一连串恐怖事件,令所有公共场所的带盖垃圾桶都变得“面目可憎”起来。谁能保证这些随处可见的玩意儿,不会被恐怖分子相中,想着往里头装毒气弹或炸药包呢?“不安全感”意外地激发了全民环保意识,于是政府借机将24小时便利店门口等少数公共场所以外的垃圾桶全部撤掉,意味着已经明确要求“自己制造的垃圾自己处理”。
这就是日本城市街头鲜少能看到垃圾桶的原因,也是通过先前“垃圾分类”打下的意识基础,还国家一个“清白”。
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一名工作人员在处理分类垃圾。
日本某地的垃圾回收表,用清晰详尽的图文说明了各类垃圾的归属。
同样是一国之都,我们再看看印度的孟买,时至今日都是垃圾成山,焚烧垃圾对空气的污染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全世界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尼日利亚的奥尼查,也是垃圾污染“赐予”的排名。
同样,德国也是曾经饱受垃圾折磨的地域,直到20世纪初,城市的垃圾都是直接往街上扔,政府不得不专设部门承担垃圾处理工作,但是收效甚微,重工业大城市科隆的河里连活鱼都几乎看不到了。毫无疑问,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产生的垃圾就越多,最终这种后遗症会成为一块短板,令辛苦打造的文明大厦一夜倾倒。因此,德国政府经过努力,在1907年以柏林夏洛腾堡区作为试点,逐步完成了强制垃圾分类的措施,甚至为此配备了“环保警察”进行巡逻监督。这才让原本臭不可闻的垃圾填埋场,变成了户外运动爱好者心中的圣地——新汉纳山。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兴盛与否,要看它的垃圾如何处理,这是脸面问题,更关系到政策的执行力和公民的素质。为什么有人会怕呢?因为倘若不遵守,是会受到惩罚的。日本市民处理垃圾违规的,严重者会被拘捕并处以3万-5万日元的罚金。
倘若这些国家都只重经济,无视垃圾,那么必将遭到垃圾的严惩,也就是自作自受。到时的情况会是怎样?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于2018年送往柏林电影节作为开幕片放映的《犬之岛》便是答案,末日荒岛上,只有高不可攀的垃圾山、腐味浓浓的空气,以及一群被抛弃的落魄之犬。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怕垃圾分类?还是怕做垃圾岛上的一条狗?是要尊严?还是舍弃脸面在脏兮兮的环境里保持低素质生活?这就好比发现身上长了脓疮,用衣服把它遮起来,任凭它慢慢增大,续而破坏你的外表,危及你的健康;还是自己树立起正确的“保健意识”,将它扼杀在摇篮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患”上垃圾分类强迫症的国家,耗费百余年时间来为民众制造的这个“麻烦”,你要怕了,也就蠢了。
深谙公众心理学的美国作家兼学者埃里克·霍弗曾经在《狂热分子》一书中指出:“极端自私之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这话用在疯狂热衷于“垃圾分类”的族群上头,也不无道理。这不是与环保事业对着干,而是想与一切“矫枉过正”保持理性的距离。就如动物保护组织中的激进派,一直视肉狗食品加工业为洪水猛兽,极端的立场只能破坏动保的初衷,偏执情绪只会让一件好事朝着恶性方向发展。
提及“垃圾分类”,肯定会扯到“环保”上头,是的,环保乃是全球需要共同面对的重任,但是这个“重”,是需要人道主义的力量去支撑的。当人道变成了“虐道”,事情总归会不太妙,所谓的“物极必反”讲的就是这个。
垃圾分类可说是日本的“全民运动”之一,规矩之多,标准之苛刻,称得上是地球上的一株“奇葩”。这不仅仅是每周七天都选择不同的垃圾进行处理,也不是早上八点之前把垃圾放到指定处理点就能完事的;而是不同的小区的扔垃圾时间段都不一样,每搬到一个新住处,就会有该区域负责人给你一本厚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手册,上面的条款高达数百条。
除此之外,在很多人看来是归于一类的垃圾,也得分开处理,比如一个可乐玻璃瓶,正确的分类方法是把外面包裹的塑料纸剥去,扔进塑料回收袋,玻璃瓶放于另外专属的回收箱,而瓶上的盖子还得另外放置于金属垃圾箱。以此类推,一个香烟空盒要正确地处理掉,也必须“一件三拆”(塑料纸、锡箔纸和纸包装),光这一点便占去了无数日本人的精力。
你若嫌烦,不想执行,那也可以,只要舍得花钱,就能请清洁工来帮助分类处理。假如你觉得太贵,选择自觉遵守,对不起,也一样要花费不小的开支。首先,垃圾袋就得购买四种不同型号,袋上都标注有所住地区对应的编码,为了责任到人,还得在超市实名制购买。其次,大型垃圾的处理更是烧钱,废弃的电器家具等物得找专门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根据垃圾的尺寸进行付费,即便如此,每人每年也只允许丢弃四件大型垃圾。再次,平常煎炸食物用過的废油是不能直接倒入水槽的,因为会凝固堵塞管道,这就不得不买一种特殊的凝固剂,将油变成果冻一样的固体,再包起来扔掉。
广西横县民族中学几名学生在检查值日生垃圾分类是否正确。早在十几年前,广西横县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如今,横县县城垃圾分类覆盖面已超过70%,分类投放正确率更达90%以上。
既不想请人处理,又不能完全按照手册规定来丢垃圾的呢?最高可达十万日元的罚单就会送到你手上。
那么,在接近于“变态”的重压下,日本居民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每天与垃圾分类作斗争的人们不自觉地分成了两大派系——虐待者与受虐者。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由于日本居民长期在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上习惯于互相监督,乃至举报揭发,所以形成了一种专属于这个岛国的霸凌方式——“垃圾分类霸凌”。这在2010年秋季档播出的日剧《打工仔买房记》中有最直观的表现,剧中浅野温子扮演的一名家庭主妇,由于家境富裕,遭到邻居嫉妒,于是主妇们联合起来,故意在她丢弃的垃圾袋里塞进不合规定的物件,再把袋子放回她家门口,天天如此。这一招无疑给予该主妇会心一击,久而久之竟为此患上了抑郁症。实际上,这绝非夸大其辞,日本每个住宅区都有自愿组成的“主妇纠察队”,专门在倒垃圾高峰时段站在垃圾回收点,盯着大家手里的垃圾袋。很多怕被逮个正着的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大半夜把垃圾袋拿出去。
在这种高压环境里,也诞生了不少“垃圾怪兽”。什么叫“垃圾怪兽”呢?就是嫌麻烦、怕花钱,又不想把自己“逼疯”,于是宁愿选择把所有垃圾囤在自己房中。不管你信不信,事实上日本每十间房子,就有一间是标准的垃圾屋,里边杂物成山,都伸不下脚去。有很多人平素在外都衣着光鲜,家里却是人间“炼狱”一般。日本的电视台甚至看准了这一现象,推出了不少以清理垃圾屋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写真偶像野野宫美佳的住处曾经被电视台揭露过,从厨房的水槽到浴缸的地漏,没有一处不被垃圾占领,床单五年都不曾换洗过。
垃圾囤积狂之所以在日本“花开遍地”,除了住户本身的“孤独症”,需要塞得满满的物质来给予安全感,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处理垃圾的活儿实在是不好干,于是选择自暴自弃。最诡异的是,这些垃圾屋制造者,七成以上都是职业女性,而严格遵循垃圾分类大法的是家庭主妇。显然,职场的高压环境已经让大多数人不堪重负,剩下不多的业余时间还要浪费在垃圾上头,抵制情绪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依照一位“垃圾屋主”女护士的说法:“回家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要打扫的力气了。”
于是乎,专门清理垃圾屋的清洁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甚至打扫垃圾屋的情景都被做成了超级解压的娱乐节目。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扭曲人格出现,繁琐到令人窒息的垃圾分类规则必须负一定的责任。
“逆反心理”的产生,也表现在了其他方面,譬如日本街头风行一时的奶茶,垃圾分类必然又是个大麻烦。“所幸”奶茶属于街头零食,不会拿细分到人的专属垃圾袋去装,所以路人喝完之后直接就把插着吸管的空奶茶杯当街一扔了事,一旦无法追究个人责任,人就像是好不容易透了口气,于是纷纷干起了坏事。
那么,日本如此强有力的垃圾分类制度是否真的能把地球变成“天堂”呢?未必。据日本土木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每年流出的塑料垃圾总量高达6万吨,范围波及太平洋大片区域,这些垃圾通过偏西风和黑潮续流漂向美国西海岸。
为了垃圾处理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样把“大棒”举到了人民头顶的德国,也并非做到了十全十美,其大城市分类垃圾桶的“误投率”高达四成,其他垃圾误投率更高达六成。规矩定得太多,必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消化。更何况,德国还有一种奇观——虽然垃圾处理非常严格,抽剩的烟蒂倒是在街头随处可见。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跟日本一样,随地扔烟头被追责到个人的概率太小了。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固然重要,但是将它演变为一种“刑罚”之后,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时候可能会让其初衷无法得以实现。所以,垃圾分类的同时,也应该方式分类,“一刀切”的偏执不可取。
(责编: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