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矜
建筑大师贝聿铭于5月16日去世,他留给世界许多诗一般的建筑。优秀建筑都是诗,和他相连的那些建筑,犹如一首首诗篇,散布世界每个角落,被传唱、被歌颂、被观摩,足以抵御时光流逝,彰显永恒之美。
1981年,法国密特朗总统上台,掀起文化热潮,开启重要项目,修复卢浮宫。
当时,每年到卢浮宫参观的游客有370万人次。可是,游客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入口,之后穿越像迷宫一样的走廊,去寻找《蒙娜丽莎》。
总统密特朗认为,“生活美学和生活水准同样重要”。改建卢浮宫迫在眉睫,可这项任务交给谁合适呢?其实,他心里早有人选,那就是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按照惯例,政府所有工程都要经公开竞争决定。此次,密特朗却打破规则,执意依靠自己的审美,选定贝聿铭修复卢浮宫。这也成为法国唯一一项没有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
当贝聿铭将设计方案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委员们一个个站出来指责这个项目,“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贝聿铭翻译。贝聿铭说:“幸亏我不懂法语,刚好落得两耳清净。”
谦恭并不表示有丝毫妥协,妥协就是投降。
几个月后,贝聿铭在一架起重机上悬挂一套钢索,将1∶1的“金字塔”模型放在了卢浮宫门前,并邀请 6 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
结果,多数人转变了态度,为这个项目投了赞成票。卢浮宮改造完成后,原来批评贝聿铭最狠的报纸《费加罗报》,在头条写着“金字塔真的很美”。
贝聿铭认为,“建筑要将适用和审美结合起来,如果单纯审美,对适用方面不注意,就变成画家和雕刻家了”。他让分散的卢浮宫美术馆整合为一,独特的“金字塔”入口,将大量的光线引入,照亮博物馆,使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孩童时期,贝聿铭最喜欢在狮子林(贝氏家族的私宅,号称“假山王国”)里玩耍。他和堂兄弟们在园林里捉迷藏,穿梭在山洞、石桥、瀑布边,打闹欢笑,你追我赶,留下串串诗意与美好。
园林记忆深深埋藏在他心中,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风格。他深信,“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在上海读中学的某一天,他发现电影院旁边要建起一座26层的高楼。周围都是低层建筑,贝聿铭不信这座楼能建起来。每到周末,他都会去看楼层慢慢升高。一次,他和叔叔路过高楼,突然停下脚步,在纸上勾勒出轮廓。叔叔看到后,惊讶于贝聿铭的天赋,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却画得有模有样,直呼“有点名堂”。
或许,当建筑师的想法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
贝聿铭先后在宾大建筑学院、麻省工程学院、哈佛大学建筑系读书,追随科比西埃、格罗皮乌斯、布劳耶、密斯等大师,开启了学习建筑之路。
他慢慢思索到,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光线、材料和几何图形对建筑的影响。他渐渐明白到,“要理解建筑,先读懂生活”。他深深领悟到,“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在贝聿铭这里,建筑是凝固的诗篇,每首诗都有不同的韵律,散发着独特的美。
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他的家族成员决定修建图书馆,进行纪念。在受邀的众多建筑家中,贝聿铭位列第三,排在他前面的,是名气更大的密斯和路易斯。到底选哪位建筑师来做设计?肯尼迪遗孀杰奎琳亲自去拜访候选人的工作室,再做最后决定。
当时,贝聿铭租住的办公室有些简陋,但他精心布置,把墙粉刷一新,在接待处摆一大束鲜花。杰奎琳察觉到细微之处的精致,问:“这么美丽的花,你们经常这样放置吗?”贝聿铭诚实地答,“特别为你准备的”。
贝聿铭向杰奎琳展示了自己以往的作品,谦逊地表示:“自己并不出名,但最好的作品一定会是肯尼迪图书馆。”
后来,贝聿铭赢得了这项工程。肯尼迪家族成员在记者会上解释了原因:“在我们考虑内的建筑师都很出色,但最终选择了贝!因为他喜欢事物变得美丽。”
只是后来,工程的推进太过周折,围绕选址、设计方案的争论竟然长达十几年。1979年,图书馆终于落成启用。有人挖苦说:“从没有一名建筑师像贝聿铭一样能与顾客维持这么源远流长的关系,自从埃及的法老以来。”
可任何挖苦和讽刺,也无法抵挡建筑本身的美感。
在哥伦比亚角海边,层层浪花卷起,图书馆黑白分明,圆台形体、横长条体、三角形竖体,交错排列,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呈现出“大道至简”的独特气韵。
八十多岁,他接受邀请决定在家乡苏州,在小时候玩耍的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他内心无比激动,希望能尽微薄之力报答生育他的那种文化。在设计之前,贝聿铭详细翻阅各类资料,查看周围环境,充分了解苏州水文情况和历史典故。他将苏州博物馆设计基调定位为,“不高、不大、不突出”,设计精神概括为,“中而新,苏而新,不因循,不割裂”。
屋面上没有采用传统的青瓦,而是选用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淋了雨是黑色,太阳一照,颜色变浅,呈深灰色。
传统园林的假山已做到了极致,实在难以超越。贝聿铭想到北宋米芾的山水画,用白墙做背景,以石片作为假山,正所谓“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贝聿铭将江南的唯美韵味,全部注入苏博的设计之中。“简单,不要繁复。越是简单的,自然的,越是美的。”开馆之后,有位百岁的苏州老太太参观后说:“很好。”问她:“好在哪里?”她答:“看了以后很舒服。”贝聿铭说:“这种感觉就对了。”
在新与旧,阴与阳,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贝聿铭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既有包容心态,又有鲜明自我,将建筑之美挖掘到极致。
如今,在全球建筑界,贝聿铭成为无法略去的名字。
优秀建筑都是诗,和他相连的那些建筑,犹如一首首诗篇,散布世界每个角落,被传唱、被歌颂、被观摩,足以抵御时光流逝,彰显永恒之美。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议之后,被证明是杰出的那几件。最后,他还是在时光前面,跑赢了时间,让岁月给出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