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中,相对于体、智、德方面老师们心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对美育的目标却十分模糊,有些教师甚至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教研中大家也大多注重幼儿体、智、德方面的发展,对美育很少做研究性的探讨。大家仅凭着个人的经验对幼儿进行美育启蒙,这种教育是直观的、零星的,有些还可能是错误的。
从大的方面讲,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同时美育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阶段处于审美萌芽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教师运用专业素养培养幼儿初步的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十分重要,这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倡美育、实践美育的基础。
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美育也是幼儿快乐学习,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伴随美育的学习生活,能给幼儿带来持续的愉快、积极体验,使学习过程充满魅力,帮助幼儿成为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幼儿有“美的享受”需要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求美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高级精神需要,叫做“美的享受”需要。老年人、青年人都如此,幼儿也不例外。
美学告诉我们,美有一个重要属性,叫愉悦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就是说,凡是美的事物都有一种能引起人们产生爱慕、喜悦之情的属性,这就是美的愉悦性。我们每个正常的人,经常处在审美的实践中,对美的这一特征是很熟悉的。面对整洁、和谐的环境,会立即感到舒适温馨、心情愉悦;优美动听的朗读声、乐曲声会让我们感到心旷神怡;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生活用品都能给我们精神上带来很大的满足,这就是美引起了我们的愉悦感。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对人的“需要”做过很多科学研究,他们指出,人不仅有最基本的物质的生理的需要,如吃、穿、住、安全等,还有高级的精神需要,如友谊、自尊、成就等等。在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中,有一种就是“美的享受”的需要。这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美的享受”需要的存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深入了解“美的享受”需要的内涵,在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提供多方位的美的分享和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这种需要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例如在环境中我们精心设计幼儿可自主操作展示的作品栏,让幼儿作品显得美观、有设计感、受尊重,会增加幼儿欣赏交流的兴趣,并使得幼儿更加热情地投入作品的创作;在区域里提供装扮材料、可自主操作的录音、录像器材等,方便幼儿进行装扮、模仿、表演、欣赏等,满足幼儿“美的享受”需要。
美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对幼儿的心灵塑造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通过美育可以培养人们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育可以学会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本领,通过美育可以塑造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美育是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婴儿出生后,对美与美感的认知就开始了。他们的第一个美育老师是父母。但大多数父母没有系统地学过美育,因此,对幼儿的真正的美育启蒙教育,当起步于幼儿园和小学。
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教学都很重要,但如果单纯、割裂地做,常常容易败于灌输式的讲道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如果加入了美育,效果就大不一样。例如体能学习中队列、形体的练习,单纯训练是比较枯燥的,而加入了欣賞解放军操练、学做解放军的倡议,美感油然而生,其必然使运动、技能的练习戴上了美的光环,从而使幼儿强烈地、自觉地去追求身体美、理想美、道德美、行为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里的奥妙就在于 运用了“美的享受”需要,促使幼儿强烈地去追求美,并在实践中创造美、实现美。所以美育的第一个功能,就是通过美的教育,使人们自觉地用美来塑造自身,包括心灵塑造、行为塑造、人体塑造等等。
理想,也是人对美的追求的体现。理想与美是不可分离的,不美就不能成其为理想,没有人会说:“我为丑的理想而奋斗。”很多人将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作为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许多人放弃名誉、地位、财富和安逸的生活,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革命先烈们面对敌人的屠刀坚定从容,含笑告别……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正是推动他们为之而奋斗的强大力量。
我们在生活中帮助幼儿树立理想,借助理想的美的强大力量推动幼儿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用科学家的光环照亮幼儿积极探究的路,用“要当解放军”的信念培养幼儿坚毅勇敢、不屈不挠的品质;用要当“最美的舞蹈演员”的理想陪伴幼儿不怕疼不怕累,坚持练习的过程;想做警察的幼儿会挺直身板主动练习自己的站姿、坐姿和“功夫”,并学习遵守规则;想做医生的幼儿会主动观察医生的举止、行为,讲文明、讲卫生、有条理,在集体中关心同伴……
人对美的追求有助于道德的发展
古希腊时期对青年的德育中就包涵了美育。一旦在青少年的心中竖立起道德丰碑,就会对人的生活道路和发展方向产生约束力。在古代,“美”的概念是从“善”这个概念中派生出来的。美与善与德紧密相连,可以说美就是善,善就是美,美实质上是“善”的外在形象化的表现。古往今来,人们都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忠诚老实、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称之为美德。显然,在人们心目中,这些德具有美的性质,具备这些德的人,就是美好的人。大家热情地赞颂这些美德,并会努力使它体现在自己身上。学前期幼儿刚刚从家庭走入集体,进入社会化的启蒙,在幼儿园实施与德育紧密相连的美育,提倡心灵美、言辞美、行为美,便是为幼儿健康地展开美好人生、愉快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全体幼教工作者有责任为幼儿创建一个积极的、和谐友爱的同时又不是过度保护的集体环境 ,让幼儿有机会体验真、善带来的美感,体验被集体接纳和服务集体后的快乐感、成功感,主动追求美德,对自身行为产生约束。
美育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高尔基文学论文选》第71页)马克思曾引用过黑格尔举的一个例子。黑格尔说:“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9页)这个小男孩觉得水中的圆圈非常美,因为这是他的力量和智慧所创造的作品。也就是说,他看到了这些圆圈中形象地体现了他自己的本质力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通过劳动和改造自然、社会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理想、愿望、意志、智慧、才能、力量等物化到对象之中,从而能够从对象中形象地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这就是美。可见,美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的形象体现而已。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实质上是对自己的意志、智慧、才能、力量等的赞美和欣赏。人们从对象中看到的美,正是实现了的自己的本质力量。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美能引起人的极大的愉悦感。美一经人的创造而产生以后,又必然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创造欲,促使人们以更大的热情,不断地、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创造更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马克思又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把马克思这一思想引申开来,我们也可以说,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原始人把白熊、老虎的牙齿、骨头挂在脖子上,因为他们战胜了这些猛兽。普列汉诺夫说:“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归于装饰品的范围。”(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第11页)显然,这些东西是原始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原始人在这些东西中形象地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于是赞美之、欣赏之。
美育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这是在幼教工作中常见的现象。他们喜欢用彩笔到处涂涂画画,画完后总愿意展示出来得到大家的分享;他们喜欢一遍遍地搭建想象中的高楼、长堤,为自己的作品拍手叫好;他们喜欢在表演区装扮自己,穿上长裙、舞服、戴上头盔,扮演公主、武士、蜘蛛侠,想象自己的能力无所不至……他们兴奋、活跃,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创造,是他们力量、智慧、才能的形象体现。他们感到很美,很高兴,他们在创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才能的形象体现。也正是这些创造才能的體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我们曾不止一次地见过因为成人过多地用自己不恰当的审美去评价幼儿的创作而导致幼儿创造兴趣的减退甚至消失的后果,十分惋惜。
幼儿教师要加强美学和幼教理论的学习
有人说,“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观点。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美学理论知识,并将其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是真正的美育。有的老师说,我们没有系统学习过美学理论知识,不是照样在审美教育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吗?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美学知识,你在社会上生活了很多年,当然学到了很多。但这些都只是感性认识,是经验性的东西,我们需要更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才不会出现如上所述扼杀幼儿创造性的行为,才能更好地陪伴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里强调:“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审美,是一门科学,不是某些老师眼中审视的“是否标准”的舞蹈动作、 “像”或“不像”的幼儿作品,而是展现和尊重我们的理想、愿望、意志、智慧、才能、力量等本质力量,这就是美。所以我们还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为做好幼儿的审美教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书目:《生活与美学》《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苏〕波果斯洛夫斯基、科瓦列夫等著《普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