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
2019年6月30日,上海,盒马鲜生在就餐区为食客提供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垃圾桶,多数食客都能做到简单的垃圾分类,将厨余垃圾投入湿垃圾桶,将包装袋等投入干垃圾桶。
你垃圾分类了吗?你被罚款了吗?你是什么垃圾?
“垃圾分类新时尚”正式实行半个多月以来,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干湿分类,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上班族来说,湿垃圾的分类及投放,尤其令人伤脑筋。
在普陀区上班的医生王妍说,自己平时上班没准点,又正值炎热夏季,湿垃圾一天不扔就会发酵,味道那叫一个酸爽。为了逃避湿垃圾分类,7月以来她不敢在家开火烧饭,也不敢叫外卖,天天下馆子,期望把重担转嫁给餐厅。
湿垃圾主要分为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因其易被微生物分解转化成有机物,所以适宜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生活垃圾中,餐厨垃圾占到50%以上,仅上海每天就产生4800吨湿垃圾,作为大部分市民的困扰源,如何将湿垃圾高效率、资源化处理,一直是业界探讨的热门课题。
每天清晨,当你将一包包湿垃圾扔进小区垃圾桶时,可曾想过,它们会去往哪里,经历些什么。中国湿垃圾的处理技术有哪些,是否有可持续推广的模式。在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启动后的两个月,《新民周刊》记者从家庭、小区、中转站、再生资源中心、垃圾处理厂实地见证了“湿垃圾”辗转奔波的一生。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谢冰教授认为,无废城市的建设,不能简单依靠一个环节,而应从垃圾源头的减量、中端的控制以及末端的资源化利用三个方面系统化考量。目前,湿垃圾的处理技术主要兩种,一种是好氧发酵,一种是厌氧发酵,两者的差别在于有氧与无氧的条件差别下,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资源再利用的过程。
在上海,针对第一步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化实践,各个辖区街道、居民“各出奇招”多在好氧发酵范围内“做文章”,比如,好氧分解技术,好氧制肥和好氧堆肥。
居民王阿姨是嘉定区南翔镇永翔佳苑2192户中的一名业主,也是享受好氧分解技术的受益人。晚上8点,趁着饭后遛弯的功夫,王阿姨将两袋厨余垃圾破袋后,倒进了就近的垃圾投放点。“‘破袋之所以必要,是出于垃圾无害化处置或资源化利用考虑。”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此前曾表示,这是为末端处置环节扫清第一步障碍。
两个小时后,垃圾短驳车将四个投放点的垃圾统一装车,运到了距离小区不到100米的垃圾箱房,这间箱房40平方米左右,最里面摆放着一台金属质地的生化处理机,别看身材不大,胃口可不小,分拣员说,小区一天产出的1000多公斤湿垃圾,它能在8小时内全部“吃掉”。
南翔镇永翔社区居委会卫生干部陆春燕告诉《新民周刊》,垃圾箱房一般配备两名分拣员,主要把关纯度检查,分拣出湿垃圾中的金属、塑料制品等杂质,然后将分类好的湿垃圾倒入自动升降垃圾桶,加入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等待3到8小时,生化处理机即可降解所有的有机餐厨垃圾,降解率达99.37%,最后,湿垃圾变成无色无味的清水被排放出去。
类似利用好氧分解技术将微生物分解的消灭型模式,在徐汇区得到了资源化的升级应用,变成了“好氧制肥”。在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一台占地4平方米、高度超过2米的湿垃圾处理机,将100公斤的一箱餐厨垃圾“吃”下去后,15分钟左右,“吐”出来的不止有养鱼的清水,还有汽车使用的生物柴油、植物生长用的有机肥。“处理机的内在循环原理,就像食物在人体内的循环,目标是健康地吃,不多吃,也不少吃。” 虹梅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每天有超过20吨湿垃圾就地减量,减量达到了70%到85%。
谢冰坦言,好氧分解及好氧制肥的模式对小区环保措施的严密性、政企联合监管以及二次污染物的处理提出了较大挑战,关于噪声如何消除,残余物怎么处置,流程如何监管,污水排出是否影响市政管网等关键问题,执行部门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规划预案。
当然,上海郊区的湿垃圾,处理方式又会有所不同,考虑到农村湿垃圾包含了农业废弃物与湿垃圾混杂,“好氧堆肥”的模式较为适宜普遍。松江区叶榭镇在全区首创的“好氧堆肥”模式,通过对麦秸、菜叶、剩饭等湿垃圾的分拣、粉碎、添加辅料、高温细化、堆肥发酵等环节,作用于农田、园林绿化,日均消化六十多吨湿垃圾。
在松江经验基础上,奉贤、崇明等农村地区已全面推广湿垃圾“积肥还田”模式,在田头建设小型积肥池448个,村民日常产生的湿垃圾直接由保洁员收集至积肥池,经过数月自然发酵后施入农田,真正实现湿垃圾微循环就地消纳不出村。根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200天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家庭堆肥资源化利用的优势,由于源头损耗小,家庭堆肥产出的植物数量,分别是大型工业化堆肥和填埋场堆肥的1.5倍和2.8倍。
好氧发酵技术的多样化典型案例,代表了上海在垃圾源头减量化的探索与努力。但在谢冰看来,湿垃圾真正做到“无废”,最重要的还是从源头上节约食物,减少浪费。据报道,食物浪费背后是10倍以上的生物质资源“足迹”,做到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将同时为土地和能源系统补充生物资源。
湿垃圾的源头减量只是一个开端,仅限于社区、街道等点对点小范围开展,存有局限性,在上海,现实处理能力与日益猛增的湿垃圾吨量之间的矛盾,证明实现湿垃圾的规模化处理仍然任重道远。毕竟,大多数上海市民产生的湿垃圾,并不像永翔佳苑的王阿姨一样,可就地、就近解决,大部分还是要依靠垃圾清运公司,统一送到专门的终端湿垃圾厂处置。
位于闵行赵家村的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刚刚建成投产两年有余,作为覆盖闵行全域餐厨垃圾的处理站,利用好氧发酵技术,将湿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再转换为土壤调理剂,直接作用于农作物。这一“从餐桌再到餐桌”的模式,恰恰为湿垃圾规模化地“变废为宝”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