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庆
说话没逻辑,说得再多也只会让人不知所云;写文章也如此,不连贯,不流畅的文字不仅表达不了你的所思所想,还可能给读者造成误读。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该保持前后话题统一,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还应该有合理的顺序。同时,语言连贯还应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选自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练习)
在特大号的机车徐徐推行之中,火车渐渐上山,两旁青崖摩天,近逼车窗,如绿绒的屏障,旋转重叠。悬崖上的羊群游牧,仰视小极,如鸟栖树巅。山下流泉之间,大石罗布,令人想起唐人:“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之句。众石错杂之间,遍生小树,也有山田和人家,在微阴的天色之中,一层层的远远点缀开去,极青翠清远之致。这时忽然穿过居庸关三百八十五公尺余长的山洞,车上点起灯来,窗户间微微觉着烟气,五分钟之后,又豁然开朗,纤回曲折,其间穿过五桂头及石佛寺两个小山洞,便到了青龙桥车站。
——冰心《青龙桥站》
点评:坐在机车上,时间在流动,空间也在转换。地势起伏,就有了“悬崖”上的仰视与“流泉”下的俯视的变化;时间变化,就有了“天色”“车灯”色彩的变化。时间和空间的推进,就把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串联了起来。这就给了我们提示:写景写物不一定单一地按照时间或者空间顺序,在某条线上,将两者结合,这样的描写会更连贯更有层次。
听说我们东郊共有三十六坊,或者是一百零八坊,谁弄得清楚呢。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干巴巴的红砖楼就像废弃的火车厢,乱七八糟地撂在荒地里。这儿是真的安静啊,安静得连红砖墙都长出了成片的蘑菇和青苔。从前,我妈妈说,从前这儿是热气腾腾的地方,成千上万穿蓝装的工人川流不息,厂房连着厂房,就像田坝连着田坝。我到今天也不晓得,为什么工厂的名字都跟密码一样如同天书,123信箱,456信箱,789信箱,隔着嵌花的栅栏,厂区的林荫大道长长地延伸,延伸到一个烟灰色的终点,多么气派和神秘。
——何大草《刀子和刀子》
点评:时光流逝,常能引发我们“物不是,人也非”的感叹,但落笔成文字,怎么才能让读者也切身地感受到那份变化呢?作者写当下,用厂房的“乱七八糟”展现破败,用“成片的蘑菇和青苔”展现冷落;再写过去,用“像田坝连着田坝”展现繁荣,用“成千上万穿蓝装的工人”表现热闹。这一今一夕的静与闹,落败与繁荣,就把时代变迁的痕迹连贯地刻画在了红砖厂区。
倒是在屋子的一头,在一个大橡木橱柜上摆着一叠叠的白铽盘子;以及一些银壶和银杯散置着,一排排,垒得高高的直到屋顶,的确它们射出的光线和热气映照得灿烂夺目。橱柜从未上过漆,它的整个构造任凭人去研究。只是有一处,被摆满了麦饼、牛羊腿和火腿之类的木架遮盖住了。壁炉台上有杂七杂八的老式的难看的枪,还有一对马枪;并且,为了装饰起见,还有三个画得俗气的茶叶罐靠边排列着。地是平滑的白石铺砌的;椅子是高背的,老式的结构,涂着绿色;一两把笨重的黑椅子藏在暗处。橱柜下面的圆拱里,躺着一条好大的、猪肝色的母猎狗,一窝唧唧叫着的小狗围着它,还有些狗在别的空地走动。
——【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点评:作者先把目光聚焦在橱柜里的盘子、杯子上,再是壁炉台、椅子;最后才写地面,地面上的小狗。显然,这样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静到动的连贯描写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致,读完才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來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
——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点评:从人、人文到路,这是一个连贯的思考过程,作者要表明的是写作事业就是他的精神家园,但他又要如何解释他为什么上这条路以及如何走的呢?老学究的教学、前苏联小孩的背书、安徒生对人文事业的比喻跟他的“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从另一面展示出他对自己的“路”的思考的全面性和辩证性。而他的思考原则不外乎就是用童心。我的摘抄本
外出旅行,有让你留恋的风景;到朋友家做客,他家会有你喜欢的书房一角;哪怕就在自家小区玩耍,熟悉的地方也有想要分享出来的一幕场景。那就拿起笔,试着用连贯流畅的文字给它们“画”个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