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林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现阶段正处于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可利用建设用地日趋减少;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各类传统工业逐渐衰退,城市中遗留了大量的旧工业区。城市旧工业区遗存的厂房、仓库等成为近现代工业遗产,正面临着保护及再利用的现实问题,城市旧工业区及其工业遗存成为了现阶段城市更新的首要目标之一。
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基于不断增长的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延续旧工业区历史文脉并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1]是当前城市旧工业改造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南昌江纺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南昌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正面临着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因此,本文以南昌江纺历史文化街区概念规划项目为例,立足于城市更新背景,探索如何实现城市旧工业区的再利用,完善和补充城市功能。
城市旧工业区一般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或城市中心区边缘,并且大多为传统制造业企业,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原有产业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发展对旧有产业提出了迁出中心区、进行产业提升或撤销等要求。
城市旧工业区面临着产业衰落、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工业文化历史积淀深厚以及空间可塑性强等特征[2]。
本次规划区作为南昌市城市旧工业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空间。规划区位于南昌市江北主城区,毗邻城市中央活力区,是南昌市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并且位于城市一级交通与二级交通的节点处,是城东片区与高新区北部联系的重要节点。此外,规划区位于青山湖区北部景观中心西侧,是串联滨江景观带与滨湖景观带、实现青山湖区北部景观整体化与系统化的纽带,是纵向联江街湖的重要区域。
②历史人文风貌传承区。南昌市以城市设计手法塑造开放多元、特色迷人的城市空间,重点建设古城风韵区、红色风采区、工业遗风区、国际风尚区和山前风貌区五大体现南昌风韵的重点风貌区。规划区是南昌市新增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区内部的棉纺织印染厂属于工业遗风区。另外,规划区位于南昌老城近代历史文化展示带的北段,是青山湖畔、赣江沿岸重要的工业历史文化展示节点。
③可利用工业遗存丰富、空间塑造性强。江纺作为50年代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其内部保留了不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纺织工业生产设备和大量体现50年代工业生产风貌的厂房建筑。厂区建筑体现建设时代风貌,尤其以50年代建设的厂房和居住建筑最具特色。规划区整体上呈“南现代、北苏式”布局,空间肌理秩序性较强。其中厂房建筑按照仓储、生产和加工的功能顺序布局,空间整齐,布局序列性强。区内新老厂房基本采用框架结构,建筑尺度较大,内部空间可调节性较强。
城市旧工业区的特殊属性对其更新改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也要求兼顾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完善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等具体要求。
2.2.1 调整产业结构
现阶段城市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十三五规划等都对南昌以及青山湖区的未来产业结构提出了具体要求。《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南昌市的战略定位为:中部战略新兴产业高地、传统产业转型示范基地。《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青山湖区的产业发展原则、定位及发展主导方向也提出了要求。对东湖、西湖、青云谱和青山湖区的低端批发市场全部撤销、提升或迁出。青山湖区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为导向的产业升级,加快城市核心区为导向的城市升级,打造中部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中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示范区。《青山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青山湖区实施“东扩、南升、西融、北转”发展战略。
本次项目规划区属于南昌市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也是青山湖区“北转”战略的实施片区。因此,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实现经济发展、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实现从二产向三产的无缝转换是打造文化与新兴产业(文创、旅游)融合的新样板发展的关键所在。
2.2.2 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是城市功能区升级完善的重要契机。借助旧工业区的功能置换,将原有发展粗放、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工业用地置换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用地类型,补充城市的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区,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
规划区定位南昌工业遗产转型升级示范区,将填补南昌工业遗产创意园区的空缺。在功能上主要承载工业文化博览功能,充分利用原江纺老厂房和厂前区等工业文化历史痕迹,融合文化博览、文化活动、娱乐休闲、文化餐饮等功能,形塑由湖至江的文化休闲空间。
2.2.3 保护工业遗产与历史文脉
南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之一,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开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南昌市高度重视工业遗产保护,为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科学利用,目前江纺已经被划定为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并且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保护的基础上,创新工业遗产利用方法与手段。
2.2.4 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需求
城市旧工业区一般以传统工业企业为主,落后的设备条件以及粗放的发展模式,对城市空间环境有较大的影响。新时期,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因此转变过去强调生产功能、忽视人居环境质量的现象,向宜居、宜游的方向发展,是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的重要方向。因此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品质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阶段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的重要任务之一。
2.2.5 蓝绿渗透、生态宜游的生态范本
后工业化时代,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是当前旧工业区更新过程中面临的首要现实问题。生态环境是城市的本底,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亟须通过城市更新改变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的城市旧工业区,创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生态范本、协调好生态环境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
南昌市作为“国家森林城市”,拥有丰富的“蓝、绿资源”。规划区周围生态型及人工型绿地并存,有利于结合不同的条件引入多种业态,营造多样景观;并且正处于赣江沿江绿带与内部绕城绿环交界点,江湖连接区域,具有营造“大水、大绿”的生态本底优势。
规划范围北临赣江沿江快速路,南接秀美青山湖,东靠青山湖大道,西至青山湖西岸商住区。规划现状总用地面积为49.69公顷,主要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分别占总建设用地的50.12%和21.67%;非建设用地面积为3.74公顷,为现状闲置的空闲地。现状用地整体布局为20世纪50年代单位大院模式,呈“北生产,南居住,中服务”布局。集中高效的用地布局同时给基地向东拓展留出了发展的可能。
规划范围内江纺厂成立于1953年8月11日,是我国“一五计划”建造的十大纺织企业之一,也是目前保留最好、唯一还在继续运转的纺织企业。江纺厂是南昌工业历史的重要代表之一,与洪都以及古城共同构成南昌历史三核,成为发展丰富南昌历史文化遗产类型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基地内主要历史建筑以江纺新老厂房为代表,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
3.2.1 内部交通完善,对外联系不畅
规划区中部为一条横向主路,北部为支状道路服务工业区,南部为服务居住区的网状路网,南北路网交通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衔接不通畅。
此外规划范围内现状仅4个出入口,其中北出入口设有门禁装置,内部道路与北部快速路沿江北大道无直接车行联系。规划区内现状交通整体与外部城区联系性不强,居民出行不便。
3.2.2 功能独立自给,周边割裂严重
江纺地块封闭独立,自成体系,虽然相对来说功能比较完整,但与周边区域的关联性较弱。地块内部“北厂、南居、中服”的功能布局模式,地块内部自给自足的单位大院生活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交往网络,同外部联系交往较弱,与周边区域产生了较严重的割裂。
如何让片区融入城市,融入周边的景观体系,重新焕发活力,是江纺片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3.2.3 服务设施全面,品质老旧低下
规划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多为建厂初期建设,以服务内部为出发点进行布置,设施中类齐全,主要有文体设施5处,幼儿园1所,医院1所以及地块中部若干商业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设施老旧情况严重,总体服务品质下降,亟待更新。
3.3.1 空间格局:中轴对称的功能布局
江纺地块总体呈“北生产、南居住、中服务”的中轴功能布局形式,是较为少见的轴线递进式布局。高密度的开放式街区路网以及1∶2尺度宜人的街巷宽高比,完好地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江纺“产居”一体的大院式城市发展模式,是南昌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意义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
3.3.2 空间环境:高达51%的绿地公共空间
基地内绿化呈现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布局特点;现状和面状绿地多,点状绿地少;其中以中心绿地绿化最为集中。
3.3.3 路网街巷:保存完好的街巷格局
江纺街巷建设于厂院建设初期,距今已经60多年,但仍保存较为完好,街巷结构性特色明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规划范围街巷整体呈“南密北疏”分布特征。其中,南部居住区街巷为开放式,呈网状布局。
3.3.4 建筑风貌:独特的苏式工业建筑
江纺建设由1953年开始,逐步建设到现在的规模。建设主要集中在50年代和70-80年代,80年代以后主要为建筑的翻新改造。整体呈“南现代、北苏式”布局,其中苏式建筑历史价值较高。大体量、高层高、单层T形排柱的建筑空间,红瓦锯齿状的屋顶立面,朝北斜向天窗,体现50年代美学特征的建筑细部,生动形象得展示了苏式工业建筑的特色风貌,是对外展示江纺纺织工业光辉历史和时代记忆的文化瑰宝。
3.3.5 见证历史的工艺流程
江纺纺织业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纺织工业的发展史,其印染工艺是时代的见证,也是重要的工业文化遗存,是江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3.6 良好融洽的社区氛围
江纺公共开敞空间主要分布在江纺厂前路南侧,包括中心花园和足球场两大块区域,为江纺人民提供了多场地、全天候的公共活动开敞空间,满足了多人群、分时段的公共活动需求,营造了充满生气与活力、邻里和睦相处的活泼社区氛围,社区居民归属感强烈。
项目从地区特色出发,结合上位规划的总体定位,提出江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目标为:打造集创意产业、城市服务、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历史工业街区,形成历史人文风貌传承区,江纺记忆集中展示窗口。
地块定位为创意文化与新兴产业融合的新样板,南昌工业遗产转型升级示范区,蓝绿渗透、生态宜游的全新生态范本。
江纺片区改造基于区域发展目标、现状问题以及现状发展条件和更新需求,立足于城市融合的理念,调整区域定位与空间结构,盘活地区产业。基于纺织企业经纬交织的特色,在既有的蓝绿和厂区格局上,提出以“经江纬湖”和“纺天下”的设计主题,从功能协同、开放空间系统、物质空间环境、文脉延续等方面,对江纺片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进行探索。
4.2.1 经江纬湖——城区功能、交通与空间的织补
(1)功能编织,纺锤缠绕
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外部居住区围绕核心区,沿圈层展开,如同缠绕的纺锤。形成双C扣绿环,一环生两轴的规划结构。
双C分别为生产服务C区和生活服务C区,由生产性服务业组成的功能环,包括办公、康养等;由生活性服务业组成的功能环,包括居住、餐饮、酒店、休闲商业等;其中心为生态绿核,借由位于基地中心的保留绿地,打造基地生态核心,提升片区的生态品质。
围绕核心功能的交通内环,分别沿空间和道路向延展,形成南北向的空间主轴和东西向的功能联系轴——江湖生态轴以及功能联系轴。
(2)内慢外捷,聚环结网
基地内部形通过步行环,连接各个功能组团,外部以青山湖路、沿江快速路和昌航大道形成便捷的外环,并通过道路将道路体系连接成网。
(3)衔江联湖,补轴显绿
内部赣江,南部青山湖的滨水绿化以及江纺厂前路的沿路绿化构成了生态的“纬”线,规划强化纵向的生态绿轴,连通江湖,形成绿网交织的格局。
4.2.2 纺天下——打造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样板
规划在保留原有大院中轴对称的格局基础上,给传统建筑注入活力功能,与周边城区协调互补,让江纺由“布纺天下”转型为“网红天下”。打造青山湖北岸“美丽南昌”重要节点与工业遗产空间植入再利用的样板地段:江纺工业遗产+新经济产业=城市名片+土地价值。
4.3.1 保护原则
(1)整体保护——保护对象多元化
江纺历史文化街区中,其历史建筑、历史格局和历史环境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价值,均作为保护对象予以考虑。其中历史建筑主要指苏式风格建筑群,历史格局指江纺片区“北工南居、中轴对称”的独特空间格局,历史环境指散布于片区内的老树绿荫形成的原生环境风貌。
(2)动态保护——在使用中保护
动态保护强调在延续历史遗产物质生命的同时,注重其使用价值的再生。历史建筑再利用是一种更具普遍意义、更加积极的保护方法,使历史建筑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延续原有功能或者获得某种恰当的新功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通过对片区内建筑物的功能置换、功能升级以及景观化改造等手段,实现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4.3.2 更新策略
(1)分区分级的多维管控
根据片区现状条件划定核心保护区与建设控制范围两大类空间控制范围,对现状空间分等级进行管控,分别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2)通江达湖的视廊控制
建立文物景观点和自然景观点之间以及自然景观点和自然景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使江纺历史文化街区与其自然环境互相协调并统一为一体,构筑方向指认系统并增强地标识别性。视线通廊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以保证基地与赣江、青山湖之间的视线关系。
(3)体现价值的保护整治
将片区内建筑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分为改善类建筑、改造类建筑、整治类建筑和其他类建筑四类,分类进行管控与改造提升。
改善类建筑包括江纺厂址内的工业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建筑立面和主体结构,内部空间可根据功能需要进行空间的重新组织和再利用。保持工业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内部进行适应性分割,可引入大体量商业,焕发建筑活力。
改造类建筑包括外观与街区整体风貌基本协调的住宅及与工业建筑,应根据需要进行改造,可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调整,鼓励改造为服务商业、文创办公、康体娱乐、公寓旅社等相关功能。
整治类建筑包括外观与街区整体风貌不协调且建筑质量较好的现代建筑,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多层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规划根据其所处位置、对整体风貌的影响程度,分别提出立面整治、改造、整体整治等措施。功能延续原有功能为主,鼓励改造为相关服务功能。
其他类建筑包括院落内和街巷两侧严重影响格局和风貌的建筑以及部分工业建筑,建议对此类建筑予以拆除,可形成步行空间和小型开敞空间改善街区环境品质,增加必要社区服务设施的考虑进行相关建设,以及进行适度开发建设。
(4)依托功能的风貌引导
根据不同城市功能区以及现状建筑风貌,将江纺周边地块分为工业改造风貌区、城市休闲风貌区、文娱休闲风貌区、创意办公风貌区、生态宜居风貌区6个分区,针对各分区中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分别制定不同的引导体系。
城市旧工业区改造如何确立合适的产业转型方向,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为旧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是旧工业区和谐复兴的关键[3]。在江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中,突出了对历史文化要素的深入挖掘,重点关注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对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对人类精神引导。
表1 建筑风貌分区引导措施汇总表
城市更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同样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4]同时由于城市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命题,本文基于江纺地区的现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来随着城市发展更新阶段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工业遗产认识程度的深化,城市工业遗产的更新策略也将不断系统化、全面化,从而为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提供更加完整和具体的更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