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园
【摘 要】心理社团是高职学生群体中,心理学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协会团体。大学生心理社团的蓬勃发展不仅弥补了高职院校专职心理教师不足,心理咨询服务无法在全院大范围普及的问题,也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对推动校园心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社团;高职院校;建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曾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网络中,第三和第四级网络均由学生群体发挥主导作用,大学生心理社团作为连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一级网络)和广大学生群体(三、四级网络)的重要纽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社团建设,是符合国家相关部门政策并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心理社团的由来和现状
大学生心理社团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转入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于21世纪初在我国大陆各高校开始发展建设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自发组建而成,秉承“助人、自助、他助”的理念,在高职学生群体中普及心理知识,传播正向理念,辅助心理咨询,推动校园心育工作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由最初仅限于社团内部的交流活动发展到如今能够有效解决部分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在心理社团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遏待探索和解决。
二、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一)弥补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专职心理教师不足的问题,而心理咨询服务本就是一对一开展的一项业务,既费时费力,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有严格要求,因此心理咨询服务难以惠及到所有在校学生。鉴于此,心理社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教师不足,打破了心理咨询服务在人员、时间、精力上的局限性,发挥出学生群体在心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师生单向互动模式”向“朋辈多维互助模式”转变,有利于自上而下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开辟朋辈心理帮扶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形式,指年龄相仿者对有心理帮助需求的同学、朋友进行心理安慰、开导、支持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种朋辈辅导形式在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同龄人之间志趣相投、理想相似,生活代沟小,心理防御性低,具有很高的共通性和互动性,开展心理辅导更容易贴近学生并与之建立起长期的动态关注。有一项关于青年学生寻求心理援助对象的研究表明:90%青年学生倾向于求助同龄人,70%倾向于求助家人,仅有13%学生愿意求助于心理教师。因此心理社团的建设不仅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助人自助、人际交往的平台,而且也能开辟出向同龄朋友诉说这样的心理求助渠道,切实增强了校园心理咨询服务的功能和覆盖面。
(三)拓宽心育工作渠道
心理社团的建设使校园心育的工作不再仅仅依靠专、兼职教师单一的宣传教育,而是充分发挥起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影响力。心理社团所有成员作为朋辈心理帮扶的主力军,既有在学生群体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也能够协助心理教师担负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服务,搭建心理工作网络信息传输桥梁,组织策划各类校园心育活动的责任。这些工作任务不仅提高了社团成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丰富个人阅历,实现自我价值,也满足了广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拓宽心育工作渠道,打造特色社团活动,切实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四)推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心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营造健康、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有着关键作用。心理社团是开展校园心育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成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开展心理电影沙龙、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素质拓展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协助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微信、海报、专栏和校园心理健康热线电话、信箱。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全体师生最为关注也是一年一度最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近两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方位融入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并设定了多个独立奖项,吸引了众多学生争相参与,取得了不俗凡响,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社团管理归属不明,加强社团的管理和弹性指导
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心理社团归属不明确的现象。心理社团虽然与其他社团一样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但由于专业性强,需要一定的专业指导和对成员的定期培训。心理社团应交由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心理教师进行有弹性的业务指导。指导过程中应避免干预过多导致的学生自主性丧失,过分依赖教师;或干预过少导致的活动质量下降,心育功能不足。心理社团只有归属明确,指导适度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二)社团制度体系不完善,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群体永葆生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心理社团应从完善各项制度体系入手,不断加强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朋辈心理辅导者选拔、培训到社团日常事务分配、管理以及奖惩、考评、保密体系都要有明确的章程和制度,不断提高心理社团的规范性、专业性,增强朋辈心理辅导的信服力,同时努力打造心理社团的特色活动,使其向品牌化发展。
(三)增设专项经费,加强软硬件建设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心理社团筹备组织的许多活动都没办法如期开展,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足够专项经费支持。因此要为社团划拨专项经费,给予必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同时加强心理委员和朋辈心理辅导者的业务培训,把提高软硬件建设作为心理社团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创新心理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四级心理工作网络为起点,既满足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灌输了新鲜力量,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在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高职学生群体中发挥出更专业、更稳健的、更积极、更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欣.大学生心理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樊富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刘晓华.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2,(20):81-85.
[4]孙元元,龚娜,李雪.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社团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02):9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