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吴日晖
【摘 要】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影响着输入地经济及社会发展,影响农民工就业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探究影响农民工就业选择的倾向,可以更好的把握农民工就业选择的动向,以做好应对的工作;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影响着农民工就业模式选择的心理,当前的就业选择考虑不只是聚焦于经济,而考虑更多的因素;研究中,主要是基于经济、教育、家庭等方面,来探析影响农民工就业模式选择的因素。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模式;因素
农民工一直是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给城市的发展来了巨大的助力,缺少农民工的参与,城市的建设及发展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阻滞;当前农民工就像赶集一样,来来去去,稳定性比较低,如何保证农民工的稳定成了相关主体的一块心病;农民工形成早期,农民选择进城务工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选择进城打工的因素比较单一;主要基于经济上的考虑,可以忽略其他因素;而当前,农民工进城打工不只是考虑经济因素,经济上的满足已经不完全是他们对于外出打工的动力,会更多考虑社会保障、孩子教育、家庭关系等因素;他们希望透过努力打工,不只是经济上的改变和满足,其他社会方面的需求也应该得到满足,这是新时代的需求,也是新时代农民的需求;当前农民工的知识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认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自我要求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他们不再是以前的只为了生计的农民工,而是有想法的职业人,他们进城不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更多是为了发展,他们希望可以在各方面得到满足,同时也是有所提升;也希望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有理想的农民工。
一、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一)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内涵
筆者认为农民工就业模式是一种形式,也可以是一种思路,或者是一种过程;主要考量的是农民工就业选择的一种心理倾向。
(二)农民工就业模式类型
根据农民工在选择就业模式的出发点,及考虑的因素,笔者将农民就业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1、地域模式
农民工一般会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因为经济发达的缘故,工资水平会比较高;经济发达地方找到工作的机会也比较大,这样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能保证经济收入的稳定,这种因地域的原因而做出的就业选择,叫地域模式。
2、创业模式
农民工计划在家里创业,但资金不足;一般会选择外出打工几年,积累一定的资金就回家创业,在老家创业需要的资金相对较少,外出打工积累资金回老家创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种因创业资金的缘故而做出的就业选择,叫创业模式。
3、教育模式
有些农民工为了孩子的教育或者自身的发展,可能选择长期在城市打工,城市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水平都相对较好,孩子可以享受比父辈更好的教育;透过选择在城市里打工来改善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基于孩子教育的考虑而做出的就业选择,可以定义为教育模式。
4、家庭模式
农民工一般外出打工,有些是丈夫出去打工,妻子留下来照顾孩子和老人;为了保证家庭的完整和和睦,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一般打工几年后,都会选择回来照顾家庭和老人;或者把家人带上一起去打工,一起在打工地方生活,以方便照顾,这种基于家庭的考虑而做出的就业,可以叫做家庭模式。
二、影响农民工就业模式选择的因素
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加快,影响农民要就业模式选择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农民工会集合多种因素的考虑,尽可能在就业模式选择上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经济因素
当农民工刚出现的初期,农民工选择就业的考虑,主要是考虑经济的因素,而且很多时候是唯一因素;一般选择去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达,工业体系相对比较健全;工厂和企业都很多,有不同的工种,工作机会多,选择的范围也比较大;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除去生活成本,农民还有一些节余,可以寄回家里做生活费;经济发达地方交通便利,生活便利,各方面的资源都比较多;社会保障也相对规范,农民工可以很好享受法律的保护,不容易遭遇拖欠工资;一般这些地方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地方也相应的建立起工厂和企业,其他地方也在分流一部分农民工。
(二)距离因素
交通也是农民工就业选择模式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农民工会选择去交通便利的地点打工;交通便利可能是基于身体因素的考虑,不想太过劳累,而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不想因为交通的缘故而把身体弄得过于劳累;交通便利可以经常性的回家里看望家人,如遇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时,也可以及时赶回家里;交通便利可以节约成本,一般农民工很难请到假,只有节日的时候才可能有假期,这个时候,机票是非常贵的,甚至是昂贵,农民是难以支付得起的,选择距离近一些的,可以节约一定的成本,或者可以选择更廉价的交通方式,距离近,可以给农民工提供节约成本的多种选择。
(三)家庭关系的影响
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想更好的照顾家庭,不管怎样,农民工外出打工最终目的还是保证家庭的和睦,保证正常的家庭关系;为了保证家庭关系的稳定,他们一般会选择距离较近的地点去工作,这样可以增加与家人接触的机会,尽量保证与家人的互动,避免家庭矛盾的出现;他们一般会把家人带上一起,和家人一起生活,这样可以经常见到家人,能相互的照应,也保证家人之间的亲密,保证家庭和睦;还有一种情况,他们会选择短时间外出打工,积攒一定的经济收入之后,生活有一定的改善之后,选择回老家工作或者创业,再或者务农,这样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不用担忧与家人关系会破裂。
(四)孩子教育的保障
农民工的教育比较低,要想改善自己子女的教育,必须到教育发达的地方,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有这样做,才能很好地改善孩子的教育;教育发达的地方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农民工一般会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地方,并把孩子带上,让孩子在当地入学,而不是让孩子继续留守在农村或者城镇里;经济发达地方的教育会很好,但物价也会很好高,农民工不一定选择经济特别发达的地方,一般会选择相对于老家较发达的地方来工作,这样工资水平不会太低,物价不太高,教育质量相对较好,这样可以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孩子教育的提升;如果孩子的教育没有受户籍的限制,农民工选择该地作为就业选择可能性会增加。
(五)社会保障的影响
当前农民工选择就业模式的考虑更多于长期稳定性的考虑,所以会更多在乎社会保障的提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正常的基本生活,一般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住房保障
居住是个体的基本需求,也是基本权利,理应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城市土地有限,无法满足提供充足的保障,这样导致住房费用提升,农民工要花在住房的费用就会很高;农民工的收入是较低的,他们是不可能选择很好的住房;租房费用会占农民工生活支出的很大比重,房租如果相对低廉,或者政府或者社会能提升合理的住房保障,农民工选择目的地的可能性会增大,否则,农民只能选择其他地方作为就业的地点。当前有户籍的限制,而农民落户的资格又比较难获得,他们很难在住房方面获得保障,这样才严重限制农民工前往该地就业。
2、医疗保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会更注重的身体健康;农民工一般在选择就业模式的考虑,也会特别考虑医疗的情况;一是医疗水平,这是农民工先要考虑的,不管是农民工还是普通人,都希望看病能很快看好,而不是反复的折腾;二是医疗资源,医疗资源的丰富,农民工可以做出的选择会更多,而不是单一的选择,这样因为单一性,而出现价格过高,最后选择不去医治;三是医疗救助;农民工是低收入群体,如果遭遇大病时,他们是无法支付高昂医疗费用的,如果该地有相对成熟的医疗救助,对于农民工是一种最好的保障。
以上三个方面,如果都做好,农民选择该地为就业地点的可能性会更大,或者医疗救助做得很好,农民工的选择性会更大。
3、权益保障
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外出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更期望得到更多的权益保障,拖欠工资的事件时有发生,都是因为农民工权益保障没有做好,或者说农民工没有更好的途径去保障自己的权益;如果城市的相关部门做好关于的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真正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农民工荒就不会出现;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他们会选择该地作为工作地点的可能性会很大,权益保障的稳定即是他们工作稳定的保障,农民工的弱势不允许他们来回折腾,他们更渴望稳定,而不是来回奔波。
三、保障农民就业选择的策略
影响农民就业模式选择的因素更多是来自外界,而不是自身的条件限制;透过改善外界的不足,可以给农民工在就业选择模式提供更多的便利,以保证他们工作的稳定性,主要可以透过从下几种策略入手。
(一)发展不同产业
产业的数量多少就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多少,如果一个地方只是单一的产业,那工作机会就受到限制,农民工自身条件不高,他们选择的可能性比較小,产业单一,他们选择工作的机会就受到巨大的限制,找到工作的机会就微乎其微;只有发展不同的产业,这样会延伸出更多的产业,这样会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同产业中,集中发展服务业,让更多的农民工可以有就业的机会,而不都是高深产业,这样农民工选择就业机会就几乎没有了。
(二)改善户籍的限制
农民工一般很难在当地落户,而当地又是以户籍作为享受不同资源服务的条件,这样农民工就很受享受到当地资源的服务;当前有一些地方是以积分作为落户的条件,但农民工条件相对较差,积分的完成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相对困难的;可以尝试结合以租房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来给予农民享受当地资源服务的条件,而不是单一以租房合同作为享受当地资源服务的条件,可以考虑劳动合同签订的情况来决定农民工享受当地资源服务的条件,比如子女教育、医院服务等。
(三)规范社会法规法律制度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透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农民工不是一种特殊的群体,而与一般工人的一样职业人,他们需要得到同等的对待,这个同等对待的缺失很多是因为法律法规的不规范或者不健全,或者缺失;政府或者社会理应根据农民工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法律,让农民工遇到难处时,他们知道救助的途径,他们知道怎么去救助,该救助谁,费用如何;如果农民对以上内容都不熟悉,那他们的权益将很难得到保障。
四、结语
社会在变化,农民工也在变化,影响农民就业模式选择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政府和社会及相关主体,只有及时关注到农民工需求的变化,才能很好给农民工提供更好的资讯和引导及帮扶,这样才能很好帮助农民工提供适合的工作地和工作机会,最终保障农民工就业的稳定,保障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白晓梅.农民工流动就业模式转变之路径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20.
[2]江海潮.农民工城市就业融合维度与模式研究[J].求索,2014(4):35-41.
[3]柯健.创新农民工就业的制度与模式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2):22-24.
[4]李具恒,胡文臻.竞合创业促就业模式: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难题破解[J].西北人口,2009(3):48-52.
[5]李杏果.合作治理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供给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8 (5)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