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宇
【摘 要】互联网在获取大数据和分析中有更大的优势。互联网是可以人人参与的,金融是实现资源跨期配置,对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一定改善,两者都具有融合性。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让许多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入金融界,而传统金融机构也加速了互联网融合,加速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下,现在存在的在传统金融模式中不可能存在对互联网金融的严格监管,而只是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和行为监督。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需要更加严格,因为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更有风险性。加强金融监管的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促使互联网金融能够得到飞速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电商平台、云计算、第三方支付等等载体,让传统金融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互联网金融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业务的即时性和范围覆盖性上都有更好的表现,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端的应用比如手机、平板等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基于移动端支付这个载体所支持的APP的开发,为人们提供了刚方便快捷的支付转账功能的优质体验。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模式,也打破了传统金融发展的局限性,减少了中间成本,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提升了业务办理的时效性。互联网金融集支付功能、信息检索、资源配置功能等于一身的特点,为大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的原因和多样化模式
(一)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开始使用网络进行交易。网络理财服务、众筹资金、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互联网货币慢慢进入大众视野。它们的交易成本比传统金融低,传统金融在工作中会招聘许多员工,加重成本付出,互联网金融的站点都是虚构的,因此节省了许多的成本,减少了现实站点的经营成本和资金成本。
经济市场中商业银行占有重要地位,但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需要资金的大型企业,照顾不到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面临资金困难的状况,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就可以填补这部分问题,还能产生更多样化的形式,对金融市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使其覆盖面更广。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多产品比如微信、微博钱包、支付宝纷纷出现,也让大众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为产品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二)多样化模式
1、电子货币
虚拟电子货币相较于传统货币更方便快捷,因为它们取代了传统货币中的部分功能。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包括电子货币、电子支票、电子货币储值卡和数字钱包,这些形式的电子货币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支付途径。
2、众筹融资
因为项目发起人资金不足而向外界求助,将筹集的资金投入项目中,并将项目结果反馈给出资人,出资人还可以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报酬,这样的行为被称为众筹。众筹融资这种特殊的模式,可以使初级创业者通过融资的形式为自己的项目赢得“第一桶金”。这样可以使更多具有创意和技术但是资金不足的创业者得到更好的发展。
3、网络信貸
网络信贷一般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金交易,借款人通过网络平台将借款信息发布,出借人在网络上对借款人的诚信和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考察后,考虑是否借款,如果双方同意交易,则需要在这个网络平台上签订借贷合约。网络信贷模式相较传统金融模式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信贷一般门槛较低,金额较小。
4.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与传统支付方式不同,它是通过中间平台将各个其他平台连接起来,通过媒介平台,联系收、付款放,作为临时的储存方,运用线上支付的功能,让交易双方能进行交易。通过这样的模式进行交易可以减少时间成本的花费,减少了繁琐流程的同时扩大资金流通量和交易的规模。
三、风险管理现状
1、存在风险
互联网金融不仅需要面对传统金融带来的风险,还需要面对互联网本身所存在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包含流法律风险、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部风险则包括监管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其资本活动大多在监管体系之外,类似于影子银行的概念,因此会出现套利的行为;而互联网金融业务交叉化和交易数字化等特征,更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管理现状及问题
针对金融风险问题,我国政府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金融管理和健康发展的文件,互联网金融各类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和规范。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对互联网金融实施分类的监管。2016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得到更好的组织、引导和督促,并且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来积极监测和预防警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各种风险。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存在技术漏洞
以支付宝为例,2005年5月因网络故障而引起部分用户无法进行正常交易;2016年2月风险管控失察而发生恶意盗刷事件;2017年1月因软件漏洞问题,导致部分用户的账号密码被篡改。尽管我国互联网已经拥有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安全系统,但是仍然不能保证技术没有漏洞,还是存在一定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
2.2进入互联网金融的门槛太低
工商管理部门滚定,我国网络贷款除规定注册资本在3万元以上之外,并没有其他资质的要求。根据数据显示,到2018年10月为止,中国网络借贷平台为6423家,其中出现各类比如提现困难、延期兑付等问题平台占比近40%。准入门槛太低企业数量激增,而导致监管难度增大和不法分子打擦边球的问题一直存在。
2.3监管权责不明确
传统金融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各行业的监管范围也不明确,也还没有为互联网金融专门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的监管机构。使监管形成“真空区域”,监管权利也比较分散。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借“金融科技”的皮进行注册,来规避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两者归属不明确的监管。互联网金融涉及的虚拟货币和网络融资等监管归属问题也并未得到解决。
2.4分业监管难以适应混业经营
中国互联网金融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和电子商务。经营范围复杂和经营项目的多元化使互联网金融更趋向混业经营。但是目前分业监管模式没有明确的监管归属划分,也没有独立的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而使得监管力度变得非常弱,监管效率也非常低。因分业监管的监管程序与混业经营不一致, 协调沟通不到位,影响了监管效果,使部分监管呈现空白状态。
2.5企业缺乏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引导和监督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国家设立的行业自律组织,但是由于缺乏监管权利而导致了这个组织的作用目前只有统计、汇报和培训等基本功能,引导、规范和监督等深层次的智能并没有得到发挥。互联网金融更多的在追求经济收益的特点,对风险管理不重视,导致风险管理能力缺乏会大大增加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对如何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提出的建议
1、针对近几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爆发的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监管机构应联合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扭转焦点,将“预防风险”提上日程,不应再拘泥于“风险保护”,做事后诸葛。利用先进的技术比如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在网络金融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检测监控平台,与国际网络安全系统接轨,共同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隐患。
2、提高整个行业的准入资质门槛,增加企业违法的成本,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以此减少行业中跑路的现象,限制行业的违规行为。比如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增加企业注册资本;还可以结合传统金融业中的法规体系,去粗取精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色进行修改完善,制定出一套适合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业务相互交叉而出现监管主体分散和权责不明确的情况,传统的分业监管体系无法监管到位,可以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相融合,建立专业且独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的新型监管体系。另外,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性质、注入资格、业务范围以及破产清算进行严格的划分,并且明确泄露客户信息、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4、互联网金融在融入传统金融模式监管的过程中,传统金融业的监管风险不断增加,所以需要资本监管和信息披露监管的不断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不断积极创新,风险控制与风险监测并存的监管技术等的不断突破与创新。
五、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分析
1、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中,为了给大众更好的服务,互联网金融应该建立自己的诚信体系,通过网络数据整合,为网络经济诚信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让大众在一个诚信的环境中进行交易,以此促进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
2、现代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在加快,人们也更加喜欢交易额少、流动快、又方便的事物,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就体现在这个方面,所以需要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快捷的服务。
3、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模式需要更加多样化,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体系更专业更健全更具吸引力,要创建更适应社会的新模式。
4、为了互联网金融更加长效的发展,其市场就需要被严格监控。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将客户的个人信息、资金保护起来,对资金流向和交易进行严格的追踪监控,让大众更加相信金融行业是安全的,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套上一层坚实的保护罩。
六、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并且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低成本高效率中脱颖而出,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和使用的同时又增加了社会资金的转换率。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这样的新兴事物的产生也人们对金融行业更加的信任,另一方面也代表着我们国家的进步和發展在变得越来越好。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的同时,也在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健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李虹.网络金融特殊风险深化———网络金融危机的产生与防范对策研究[J].浙江金融,2007(11):63-64+9.
[3]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