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创新特性,对审美理念、设计手法、视觉呈现而言,需要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胸怀。探讨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国际化趋势与可行性,从改革目标、改革方案及课程体系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国际化;改革路径
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提出:“要拥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很强的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才能不断获取新的技术,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不仅要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法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炼造国际化视野,具备国际化思维。教育国际化作为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从学习和借鉴国际化教育理念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对接和合作。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就其国际化教育改革路径进行阐述。
1 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意义
教育国际化是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国际化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早在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国际交流”的改革建议,高等教育更应该从改革战略上,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来借力给力,以优促优。明确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立足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契机,树立国际化教育发展视野,关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其意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有助于借鉴和引入优秀教育资源。国际化背景下重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从学科发展前沿及行业领域入手,积极去选择、借鉴、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优秀资源。例如,一些优秀外文原版教材、网络化学习资源库、专业化学术教学资料,以及先进的教法、课程体系等内容。这些优秀资源可以扩充和丰富国内学科教學资源,拓宽教学视野,增进国内外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有助于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国际化,还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等方面,借鉴和学习先进的办学思路。例如,教学方面引入国外先进的质量控制体系,学习学生采访、教辅人员调研、随堂听课、作业抽查等评估方法;在人才目标上,借鉴国外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指标,关注学生个性、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些教法、管理模式,对于深化我国高校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三是促进中外学术、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需要开放的教学意识,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材、教法、学术资源,让教师能够掌握行业前沿知识,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从教育资源国际化交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外合作交流中兼容并蓄。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国际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坚持开放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宽知识面、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为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改思路如下:一是立足“十三五”规划,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高校学科转型升级。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际,从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上,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二是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强调“需求侧”改革,着力对接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前沿知识,对现有的教法、课程结构进行增删和完善。对落后的教材知识点、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很多院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上以“广告”设计为核心,忽视国际化市场发展需求的变化,导致人才培养“不合格”。要坚持国际化、开放化教育理念,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梳理,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学精准力。三是强调“三促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改革路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确立“三促教学模式”,要以展览活动来促双基,以竞赛活动来促创新,以项目教学来促能力提升。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际,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评,优化教与学。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引领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专业竞赛活动,从竞赛中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思维、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在项目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真实案例或项目,强调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3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改革方案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中,要保持积极的开拓精神,敏锐的市场前瞻意识,要着力从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入手,细化教改内容。将最初的人才目标由单一的知识传授,改变为立足“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环节、创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将讲授性课时缩短,融入自主学习课时,特别是在核心课程选修方面,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对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修,提升学科专业精准力;参照“三促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提升实践环节在总课时的比例。
3.1 注重课程结构改革,体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
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目标的关键,在“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中,打通一级学科、专业类相近学科,构建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模块。借鉴和引入国外优秀课程,取长补短,实现专业课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创新课程、实践课程比例的增加,拓展国际化前沿知识,提升学生的研究性能力。比如设置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综合教育平台,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语言技能、计算机技术、体育等列入通识平台;将设计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核心课程纳入专业教育;将视觉传达设计各层次专题课程、教育实训实践课程纳入实践平台;将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摄影技能、广告设计、商务实践、专业论坛纳入综合平台。另外,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国际化发展需求,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引入国际优秀课程资源,包括在线开放课程及其他国外先进课程。
3.2 改进教法,提升协同育人机制
围绕“三促教学模式”,通过实际项目引入和学科竞赛开展强化学科专业素养的发展。一方面,协同好课堂授课与在线课程的整合,增进师生间的互动,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围绕主干课程,关注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发展,特别是引入国内外视觉传达设计最新成果、前沿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程目标上,引入实例教学,依托项目、任务整合知识、技能、态度、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从实践项目学习中发展综合素能。强化校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虚拟现实教学、数字仿真设计实践、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等教法,完善校校、校企以及其他国家合作育人机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增进协同育人。
3.3 改进实践教学,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在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中,整合实验、实训、实习、实践项目资源,确保实践课时占专业课程总课时的40%以上。在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推进各类课程教学、教研平台的开放、共享,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方面,积极推进工作室制、导师制教学模式,打破学科、课程教学壁垒;借鉴和引入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体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入国际教学与评估体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晓玲.浅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工业设计,2018(12):108-109.
[2] 韩佩妘.以工作室制为平台构建视觉传达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包装,2019,39(02):77-80.
作者简介:郑冬冬(1978—),女,河南漯河人,河南大学文学硕士,副教授,从事艺术设计、民间美术、民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