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非 黄亚奇
摘 要:2018年4月在沈阳市1905文化创意园举办了一场名为“抽象纪元”的当代艺术绘画展。本文就展览的主题及意义进行了比较详细有力的论证,其中涉及了抽象艺术在国际范围的发展历程与其在中国开展与推广的重重困境。参展的艺术家们不仅提供自己的作品给观者去直观感受,更是运用文字手段将自己对抽象艺术的理解呈现出来。出席展览的嘉宾更是在学术研讨会上总结发言提出个人的观点,和个人对展览的评价与认可。本展览也成为沈阳市为数不多的以抽象绘画为主题的面向大众的展览。
关键词:抽象绘画;本土化;困境
在2018年4月8日在沈阳市1905文化创意园的艺术空间中举办了一次名为“抽象纪元-青年艺术家绘画研究展”的当代绘画展览。本展览由张一非、刘莎莎进行策划,并由鲁迅美术学院黄亚奇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内容包含了董平、黄昌剑、刘思宁、刘金鑫、田寒、王海波、王品添、谢关康、徐雅涵、张一非、张鸿禹、张博等艺术家提供的抽象绘画作品。
1 展览的策划及目的
本次展览的目的在于给公众一个在公共场所接触并认识抽象艺术的机会。专门以抽象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在沈阳并不多见,这个展览的目的不仅是向公众普及抽象艺术的概况与历史发展,这次展览更是以生活学习在沈阳的艺术家为主体向公众进行作品的呈现,更多地使抽象艺术、抽象绘画与本地文化发生联系。
对于抽象艺术的概念及抽象艺术在中国的推动、发展和困境也像本次展览前言中所描述的:
“绘画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康定斯基。
世界美术史上“抽象艺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滥觞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初,盛极于20世纪40年代。抽象艺术并不是一个画派、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思潮,一场拓展以致改变人们视觉经验和艺术观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革命。从某种意义来说,整个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历史都可以归结为一部抽象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史。
作为现代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抽象艺术是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追求,是审美理性的提升,是艺术家物质世界脱离走向精神世界的契机。它已经成为构建当代国际艺术语言的基础。但是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带着很多的历史复杂性,导致至今中国大众完全丧失对抽象艺术的理解途径,更加严重的是至今在中国艺术教育系统中抽象艺术整体上仍处于缺位状态,从事抽象艺术的艺术家们都在相对孤立的状态中独自坚持对绘画本体的探寻,常常处于被忽视的位置。
杨小彦在《抽象与本体》中指出:“……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写实主义取得一边倒的绝对优势,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自身逻辑。有意思的是,历史本身是多元的,发展也充满着种种的曲折。正当写实主义取得绝对地位的时候,一方面抽象主义在公开场合成为对立面而受到全面的压制,另一方面因为抽象艺术自由的本性,它又成为众多敏感的艺术家在表达个体精神方面的一种私人努力,用以对抗整体艺术的单一性。这一点构成了中国抽象主义艺术与西方不同的发展基点,也使得中国的抽象主义艺术带有某种‘先天的悲剧色彩。”
的确,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伴着悲剧色彩,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忽视艺术史给我们所指引的视觉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如今,中国的文化发展已经进入多元状态,特别是青年艺术家成长在一个多元的社会环境里,对不同的艺术形式的接受没有之前几代艺术家的那种障碍。抽象艺术的发展似乎迎来了久违的黄金时期。正是这个时候,我们也试图建立起学习理解抽象艺术的一条线索,为未来的艺术家提供一条走向抽象艺术的路径。我们可以拭目以待,迎接沈阳“抽象元年”的到来。
2 参展艺术家对展览主题的表述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进行了有特色的策划内容,其中包括每个参展艺术家对展览主题给予的一句话描述,拉近观者与抽象艺术的距离。每个艺术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对抽象绘画进行描述,风格各异,这些综合起来以更方便地理解抽象艺术的全貌。
“我所求证的只是艺术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它的深刻感与形式美,它源自心灵最终又要回到心灵的不变的规律,以及充斥其间的自娱心态与游戏性质,它的合理性与必要的限度,诸如此类。”田寒引用康定斯基的话,说明自己对抽象艺术的理解。
“绘画是我潜意识地将记忆、情绪、状态等投射的一面镜子。‘我作为这个时代的漂浮者,时间把我渲染出斑驳的色彩,同时也将我消解成玲珑的碎片,在时空中漂浮……”在王品添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的元素被分类并拆解,变得诗意化。“抽象的表达,与其说是感受的表达,不如说是感受本身的呈现,即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一种内在的生命,一种内在的自我实现,达到寻求自我的愉悦。”徐雅涵把抽象绘画描述成自我实现的过程。“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键锤,精神是多位的钢琴。画家是手,一只某种琴键为中介相应地使人的精神发生震颤的手。”张一非用《艺术中的精神》中的一句话,说明画面与音乐的关系,与人情感之间的联系。
3 展览的总结和意义
在展览的开幕式之后,参展的艺术家及嘉宾进行了生动而严肃的学术研讨,对我们这次的展览进行了总结与深刻的剖析。
黄亚奇教授(抽象纪元展览学术主持、鲁迅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主任)在研讨会上发表了总结性的发言:“……综合绘画系的研究生来自于各个专业,有油画的、版画的、国画的,也有设计专业的。我对他们的创作也没有太多的限制,只要学生自己喜欢,他往抽象或具象的方面去研究,我都支持。现在想想,我们每届的研究生都有做抽象绘画的……我要提醒学生的是,做抽象可以,但一定要多阅读,增强自身的修养。虽然我不是研究抽象绘画的领域,但是每每遇到这样的学生,我都很珍视他们……”
王易罡教授(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个人有着多年对抽象艺术的研究,在研讨会上对此次展览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不管大家起步是不是从抽象艺术开始的,抽象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的脉络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伴随社会科技发展形成的……现代抽象主义艺术脱离不开美国……美国之所以出现抽象艺术,因为它具有反叛精神,每个人的自由和独立,那种强烈的普世性,放弃审美,放弃……让一个艺术家放弃自己固有的技术是很难的。”王易罡教授把这次展览看作一场对于抽象艺术在东北的发展有着里程碑意义的艺术展。
胡秉文教授(鲁迅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在研讨会上提出了更多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现代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社会,人们更多考虑到的是物质化的东西。那我看到的是有这么多年轻人追求更高的一个精神家园,年轻人在做这种事情。我想这首先是对美术事业的贡献,尤其是中国美术事业,它填补了中国的艺术原有的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首先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概念……我作为教育者,通过这个展览,看到了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寻求自我价值,我们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活体现什么样的文化,希望年轻人和从事美术教育的年轻教师能更多地去思考,也祝福大家取得更好的成績。”
张英超教授在研讨会上也给出自己的建议:“……今天的这个抽象的展览,在我们沈阳市可能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抽象艺术展。我觉得我们艺术的一个春天确实和这个季节一样都同时来到。那么我想说的就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回到精神上来,回自己的生命的本体上来……就是说我们搞这种抽象的艺术,不要再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最好是从你自己的内心去挖掘。”
冯建宇教授在研讨会上给予平面艺术家的鼓励:“……看完之后我就反思我自己,从我自己的这个角度的话,就我自己以后该怎么走?所以说他们这个展览也挺好,毕竟因为在东北可以说在这个相对比较闭塞,能有这个第一次抽象的发展,也是一个突破。”
研讨会上还有很多老师及艺术家阐述了自己对展览的看法,讨论在活泼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就一场讨论会来说我们收获的不仅有赞扬,当然也同时存在质疑。这都为我们今后发展与推动抽象艺术留下了很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感谢沈阳1905艺术空间对此次展览的全部支持。
作者简介:张一非(1981—),男,辽宁鞍山人,硕士,美术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绘画。
黄亚奇(1958—),男,辽宁沈阳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