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2019-07-24 01:11何广庆
艺术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素描教学课程体系

摘 要: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体现当代教育的发展特色,也要符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文就“大类招生”政策,结合美术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客观论述造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通过改进素描教学内容和方法,力求解决“轻基础,重应用”之间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类招生;素描教学

伴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迅速崛起,现行“大类招生”政策下专业课程体系发生了结构性改变,逐渐由往学术型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规模庞大,竞争激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素描基础课程为例,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古树千年幼苗成”,全面掌握素描造型被视为专业表达的基础能力。因此,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体现素描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巩固美术与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

1 优化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

1.1 再识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所谓“课程体系”特指同一专业领域所开设的课程总和。主要包括课程种类、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等组成部分。按照课程模块大致划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据初步统计,综合型大学基础课程的学时比重仅占10%左右。显然,基础课程比重失衡,不合理的教学安排并不合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事实上,美术与设计属于应用型的两个大类专业。为满足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对学生造型基础具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有助于完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提升专业造型能力,筑牢基础教学根基。作为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根基,应用能力应当具备坚实的造型基础。发挥素描教学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实践方法,着重体现造型应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学习的起点,重點明确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围绕课程体系建设改进传统教学手段,高度重视素描基础课程的评价机制。

第三,推动专业特色发展,激发自主创新动力。作为美术与设计专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基础教学凸显了素描造型的应用价值。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有效解决专业定位的特色问题。

不容忽视,“轻基础,重应用”的教学现状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相比专业美院的造型实力,综合型大学的基础教学较为薄弱。要应对挑战和不足,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素描教学仍是重点和难点。

1.2 探究素描基础教学的主要问题

素描即美术与设计专业造型基础的一门必修课程。理论上讲,“造型”一词最早取自素描术语,强调绘画表现客观物体的形象,侧重视觉观察、审美感受和塑造能力。就课程定义而言,我国高校美术专业主要涉及素描基础、线性素描、素描形式与语言等;设计专业则细分为设计素描、创意素描、意象素描等课程。无论是美术专业纯绘画研究,还是设计专业的造型应用,将基础知识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多种造型语言的素描方法。

深受“美术联考”应试教育的影响,综合型大学的素描教学存在专业认识的差异。课程体系中基础教学暴露诸多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问题如下:一是现有课程体系架构不健全,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价体系;二是造型基础与专业知识衔接不够,部分内容脱节与重复甚至学分与课时大幅度减少,弱化了美术与设计专业技能的应用特点;三是综合型大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生源基础较差,不够重视素描基础教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质量有待提高;四是教育理念过于守旧,单一性的教学方法急功近利,刻意追求授课形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缺乏特色和差异;五是“唯分数论”,一味强调专业办学的考核结果,而基础创新能力的突出矛盾难以解决。

2 在“大类招生”趋势下专业方向的课程规划

“大类招生”是我国高校全面推行专业大类培养的招生政策。通过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力求摆脱原有应试教育的发展困境。具体针对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规定新生入校后前一年或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经考试再分流到各自专业方向。该措施始终秉承“通才教育”的理念,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打破了以往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尽可能避免专业办学方向的盲目性。应该说,艺术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近些年来,专业美院十分重视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纷纷增设基础教学部,承担起美术与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的教学工作。尤其是课程体系的规划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累了丰厚的办学成果及教学经验。

2.1 同一课程、不同性质

区别于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借鉴专业美院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别侧重不同领域造型基础的应用特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教改契机,大胆更新观念,就专业方向拟定基础课程规划的实施细则。同一课程、不同性质,利用多样的实践手段解决以往素描教学同质化的现象。积极探究跨学科、跨专业领域之间的异同点,合理规划美术与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纵观历史,我国近代美术教育源自西方传统绘画课程体系。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苏联美术教育的现实影响,作为一种纯绘画形式的系统学习,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成为国内高校主要参考的课程体系。其中,原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教授在执教中央美术学院期间,拟定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第一部素描课程的教学大纲。时至今日,素描教学融入了现代绘画的创作观念,其课程规划成为美术专业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传统工艺美术延伸到现代设计领域,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被正式引入,所主张“设计素描”的课程改革逐渐引起国内高校广泛关注。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不再是美术专业的素描写生,旨在开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课题训练强调素描造型的应用特点,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规划建设客观反映同一课程,不同性质的价值取向,观念转变取决于专业办学的目标定位。

2.2 修订和完善素描教学内容

基于高校艺术教育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优化美术与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素描教学内容。在“大类招生”的整体趋势下,笔者认为专业发展势必转向基础应用型、社会服务型、文化创新型三个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关键突出基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以明暗和结构表现为主的素描教学,完善传统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强调画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修订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进度和要求。首先,充分发挥美术专业的画种资源优势,及时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明确课程体系中造型基础的主导作用。其次,宏观把握“大类招生”政策,从美术专业基础课程规划入手,查找与解决特色问题,丰富教学手段,处理好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側重造型应用的开发价值。抓准专业特色定位,拓展专业基础相关知识,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中同一课程、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首先,突出专业自身特点,设置素描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除设计专业写生基础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多种形态要素、语言要素、构成要素等造型知识。其次,将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教学内容不仅兼顾素描课程的审美性和功能性,更要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素养。以思维训练为教学导向,有效整合课程体系中区域文化的优势资源,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创新意识。尤其是制订课题式的授课内容,从中发掘基础造型的课程特色,全方位体现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理念。

3 开拓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的特色性

3.1 发掘区域文化,彰显课程特色

民间艺术是区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呈现了地方独树一帜的美学样式及表现形式。相关造型元素取自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就地方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发展而言,课程特色应当立足区域文化,深度发掘传统美学内涵,将民间艺术常识融入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中。

第一,深度发掘区域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丰富课程体系中素描教学的特色内容。将民间艺术作为课程教学重要的优势资源,积极拓展专业基础的实践内容,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与素描教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发现民间艺术的造型特点及视觉美感。

第二,丰富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的教学手段,以素描写生与创作形式展现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差异化的素描造型相得益彰,突破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专业认识,将传统审美转换为新的表达意识,补充课程体系的特色内容及知识结构。

第三,彰显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双重价值,真正落实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为主的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将特色教学看作优化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通过艺术教育彰显区域文化的课程特色,增强素描教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2 贯通专业知识,创建基础平台

着眼当下,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转型发展。对照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的自身发展,力图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贯通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应用知识,加大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力度,重点创建素描教学的基础平台。

第一,拓展课堂实践平台。师生是课堂实践的主体,强调教与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作为基础课程的素描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全面拓展课堂实践应当具有实效性。借助课堂实践平台,任课教师需要做好随堂示范讲解,并且融合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进一步贯通课程体系相关内容知识。

第二,搭建学生赛事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与专业教学对接,不仅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尤其是综合型大学积极搭建学生赛事平台,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和激励机制,分多个层次促进高校基础教学的广泛交流。

第三,开放网络课程平台。利用网络技术有效传播信息,共享课程体系中基础教学资源。探寻专业领域多渠道的学习途径,重点打造微课、慕课等网络视频精品课程。既增强“网络教学”互动环节,也让学生能够全方位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

4 结语

“大类招生”政策出台,对我国高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决定了当代艺术教育的办学思路。由于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较为复杂,不可千篇一律,应当循序渐进,重点突出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特色。总之,与时俱进、应对挑战,笔者建议从素描基础教学改革试点,力求多元化的路径解决课程体系中的建设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宪生.素描教学新论[M].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

[2] 丁一林,胡明哲.当代素描教程[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3] 约翰·伊顿(瑞).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其发展[M].曾雪梅,周至禹,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4] 何广庆.手头笔头:素描造型研究[M].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2018.

[5] 蒂尔·塞勒(美),克劳迪亚·贝笛(美).当代素描新概念训练教程[M].赵琦,何积惠,周燕琼,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6] 孙妍彦.看视觉艺术思维和观念在美国基础教学中的培养亲历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系本科基础课教学[J].装饰,2009.

[7] 周至禹.设计素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中国工业美术协会《现代设计丛书》编委会.设计素描: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基础教学大纲[M].吴华先,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9] 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10] 艾伦·派普斯(英).艺术与设计基础[M].欧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何广庆,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与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素描教学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素描教学改革要凸显素描的本质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