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2019-07-24 01:11高晨
艺术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席勒美育

摘 要:本文依据近十年来关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席勒的个人经历及产生背景、游戏说、美育的内涵和现代意义这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关键词:席勒;美育;《审美教育书简》;游戏说

1 《审美教育书简》产生及背景

《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提倡理性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审美教育书简》是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席勒主张用艺术取代宗教。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动荡、思想意识发生巨大变化,对法国大革命的失望是其写作《审美教育书简》的主要原因。处在上层的所谓的文明阶级懒散成性和性格败坏的景象令人作呕,下层阶级又长期处于麻木不二、自我欺骗的状态。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因此必须改革时代的性格,恢复人天性的完整性。

《审美教育书简》的两个逻辑起点,一是对其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批判,二是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生活的年代欧洲工业化已成规模,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分工更加明确,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家机器更加严格的等级划分,把人们引向分裂,被束缚和压抑着,背离了自然之道。席勒尖锐地批评了启蒙运动时期“纯粹的理性”,要想建立理想的社会、真正解决问题,物质条件已经有了,必须建立在更好的人性上,缺少的道德条件从改造人的性格开始,既保证个体的自由,又要它的多样性,从审美教育入手完善人的性格,人们可从中获得安慰和寄托。艺术通过其游戏的特点来净化人们,逐渐达到性格高尚化的目的,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协调。

康德与席勒都强调理想的人应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康德只是萌芽,更强调人的理性,而席勒则更强调人的感性。席勒才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家,他综合了康德的美学思想,而且开启了黑格尔把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和辩证法美学融为一体的思路,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是一脉相通的。席勒运用美学原理,用艺术改造人的灵魂,旨在实现人心灵自由的基础上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2 席勒的游戏说

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二者结合从自然的人走向理性的人,中间桥梁便是审美教育,它能唤起人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实现人性的自由,艺术的起源即“游戏冲动”摆脱任何外在形式和内在压力,真心、真正、高兴、主动地想做这件事情时就获得了这种“游戏冲动”。它就是美的内容,也正是这种游戏冲动在物质与道德世界搭起了一座桥梁。游戏并不是单纯的嬉闹玩乐,它的重要概念是指人自由地创造审美的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被动与主动结合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性的完美。人在游戏中调节两种相反的冲动,它使感性与理性相互调和,体会到一种和谐的自由。所以席勒说:“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席勒用游戏说明美的特性,这在美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3 席勒审美教育观念的当代意义

通过审美教育实现个人情感的满足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成社会的和谐发展。席勒的美学思想切合实际且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旨在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审美化的教育理念日渐深入教育者的内心,美育也会渗透到其他学科。批判和继承席勒的美育思想作为构建更科学的美育理论的起点,此书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席勒提出的是超现实审美之路,先改造人性,然后去温和地改造社会,通过感觉、知觉的方式实现心理上的和谐自由,改造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本身,是对人感性的尊重,理性过分压抑感性、情感和肉体,虽不过分暴力,但也是革命性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揭露了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资产阶级造成的文明的弊病,压抑理性,排斥感性,占统治地位的理性冲动受到限制,审美教育就是一座桥梁,让两种冲动相结合,审美教育让个人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会被某个主流覆盖丧失个性,不以功利为目的弥合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缝隙。审美教育推广的必要性,能够使感性的人趋于理性、理性的人趋于感性,目的在于使二者和谐。

席勒提出建立一个审美王国——“乌托邦式美学”,他希望用美學改造现实,又希望保持缪斯王国的精神品质,不愿它沦落进庸俗的实用主义范畴,虽然批判了现实,却无力提供一个好的解决之道;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对受教育者要通过高尚的精神引导。在书中,他还论述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观照。观照是审美的基本态度,是主体满足需求后的一种主动状态,人与宇宙是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当代中国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精神却极度匮乏,审美教育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它并非仅是一种欣赏教育或艺术的技能训练。

席勒美学思想的整个核心是其人本主义自由观,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其美学思想的灵魂和基本立足点着眼于对人性分裂状态的克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必须经历3个阶段——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在第一阶段,人受自然的盲目必然性支配,是无理性的支配,第三阶段是道德化、理性化的人。

没有读者就没有文学的本文,现代社会缺乏欣赏艺术的人,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身是由于人们功利性太强,外部原因是都市发展快,人心浮躁。

参考文献:

[1] 席勒(德).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 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国轶颖.试论席勒“游戏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作者简介:高晨(1995—),女,河南新乡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席勒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席勒的烂苹果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