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的灵肉合致

2019-07-24 01:11许妍
艺术科技 2019年8期

摘 要:《苏丽君》[1]是向培良发表于小说集《英雄与人》中的一部作品。整篇小说充满了凄冷的意境,主人公苏丽君在自我意识和个人的主观感受中完成了她所追求的“灵肉合致”的期望。

关键词:向培良;《苏丽君》;唯美主义;灵肉合致

向培良在评价西方唯美主义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为艺术而艺术一派的成就之所以少,并不是理论上有什么缺点,只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之间,渗进个人主义的色彩进去了,于是只能在感觉的境界里追求独立自主——也许是暗暗意识到了第一点,王尔德才写了道林格莱的肖像画悲剧,追逐官感满足的少年,终于刺死了自己的灵魂。”[2]由此可看出,向培良认为西方唯美主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个性”精神,因此,歌颂下层社会“小人物”所追求的个人意志,在向培良的笔下被注入了唯美色彩。

小说《苏丽君》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享乐”“浮艳”“肉底征逐”的旧式名园里。主人公武倚剑正与友人畅聊他的旧事,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此时与他同在一个园子里的一位女子,正在向茶房打听他的情况。于是,一位看似“十八九岁”的“长得很美丽,脸子和态度都很好”的女孩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她叫苏丽君,是那里红极一时的姑娘。她的“美丽”非常与众不同,向培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副凄凉美的面容,既调动了读者视觉上的感受力,又通过主人公的面容暗示了人物内心的秘密,为读者展现出一种透着“抑沉”的美丽。向培良尤为强调“画出”苏丽君的“眼睛”,在他看来,眼睛里可以透射出人物的灵魂。苏丽君有一双“深湛的眼睛,长长的目睫投影在上面,时时含着深思似的”,即使在她微笑时脸颊上浮现出酒窝的瞬间,她的那双眼睛也“总是沉于什么遐远的情思”。在她的眼睛旁边有一道黑的圈,犹如“阴影似的把那凄伤的眼睛笼住,又如黄昏笼住了欲坠的新月”,但并没有影响到她的美丽。她的装饰非常素朴,身着黑色的旗袍、黑色的平鞋和丝袜,头发没有特意地装扮,只是随意地“挽着”,这样的妆容很难让人想到她是妓女,尤其是她那双眼睛,让人看了后会想到她的生活是“褐色”的,是“怅惘”的。她既美丽又落落大方,尽管是风尘中人,却赋性刚健。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女子的神情里总是含着“凄楚”?难道是因为她那“酷烈的刺激”般的生活没有让她完全地“消减”自己的情绪吗?向培良让剧中的人物通过偶然间的相遇与相认,互相揭开了这个凄美之谜。

那年武倚剑在码头当差,一条走私货物的船只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便带上几个兄弟上船巡查,果然船上只有两名女客,没有装货,武倚剑果断地扣下了这艘船和船上的彪汉,解救了船上的两名女客,并专门安排了船只把她们送去目的地。苏丽君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她只有十二三岁,自从那以后她便牢牢地记住了武倚剑,“李园一遇,竟似夙修。九年思慕,一朝遂心,心魂俱震,有如梦寐”,阔别多年后,在李园与倚剑的巧遇让她归家后就思念成疾,“意气索然”,卧床不起。于是,她再也不能压抑自己内心的那份激动、渴望、兴奋和勇敢,她怀着满腔的憧憬给武倚剑写了一封信,恳求可以相见倾吐一番。

向培良用一种幽暗的笔墨渲染了苏丽君与武倚剑见面时的情境,同时也将苏丽君的“美”描写得令人心生怜惜。苏丽君靠在香黄色的古锦大沙发上面,青楼衣食无忧的处境并没有填满她内心的“情愫”,她屋子里“满流”的那“暖和的黄色”也没有温暖她凄凉的内心,她的美丽更是几乎掩盖了她正挣扎于生死之间。9年前那天发生的事情,就像昨天的事一样,让苏丽君历历在目。当时天色已朦胧,“灰白色的烟”像“游行的灵魂”似的“笼”着山腰、“浮”于水面,倒影在水里的“星星”和“残霞”仿佛那一双双向人“哭诉的眼睛”,这样的情景让一颗幼小的、零落的、“浮萍样的心”生发出浓厚的忧伤和惧怕。向培良在这里直接用色彩表现了外在世界与人物内心状态的联系,运用景物所呈现出来的色彩作为主人公心理的映照。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武倚剑当时对苏丽君投去了“一望”,正是“那一望”瞬时唤醒了苏丽君的个人意识,让她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与感恩。“那一望”就像“太阳”初次照临于她;“那一望”虽然充满了“怜恤”和“叹息”,但其间包含的“严肃”会让她感觉到眼前的这个人是在把她当“人”看待;“那一望”里赐予了她一种信心,即“他会来救我的”,她的幼小“灵魂”就这样被蒙上一种色彩,这种色彩是“光明”的、“喜悦”的。对于幼年在黑暗中度过的苏丽君和后来身处“卑污黑暗”生活中的她来说,那一天是“光明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光明的日子”,那一天武倚剑的“那一望”犹如“光明的余晖”一直照耀着、激励着她,让她有了一个“希望”和“幻想”:“因为太阳曾经一次照过我,所以我就忍着没死;我在希望着那第二好的太阳的照临。”显而易见,向培良把苏丽君希望的实现当作了她灵魂升华的标志,为了达到灵魂升华的艺术目的,向培良采用了较为刺激的手段,就是把表现绝望、悲观等的文字巧妙地嵌入精心设计的意象组合中去,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那以后的无数个夜晚里,苏丽君常常梦见她心中的这位“英雄”“恩人”,她的生活是叫她生厌的,她除了悲伤外,只有在想到武倚剑的时候,才能让内心得到些许的慰藉,她的“心”对他产生一种眷恋,仿佛她的一生都要追随着他,然而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妓女的身份是无法用自己的身体予以报答的。

向培良认为,要想让苏丽君彻底摆脱痛苦,就必须使她的思念从为意念服务中挣脱出来,上升至“灵肉一致”的境界,于是,向培良为了拯救苏丽君的灵魂,在小说的最后融入了“灵肉合致”的唯美因素,即苏丽君在死前向武倚剑提出“请把你的手放到我心上”的诉求,就在武倚剑把他那宽大的手掌放到苏丽君的胸上的那一瞬,苏丽君的灵魂得到了安宁。向培良设计的这一情节充分反映了“灵肉合致”的思想,他在十分鲜明地关注苏丽君“灵”的同时,也给“肉”和“现实”赋予了一种较为含蓄的抽象特征,把生活的印象转化为一种愿望的达成。

就在苏丽君实现了自己所向往的“灵肉合致”后不久,她带着“可怜的灵魂”离开了人世。诚然,《苏丽君》的结局显得有些凄苦,即使作品深刻地暴露出阴暗的社会现实,也并不给人以“绝望”之感。向培良认为,面对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每一个人都不应丧失自身的意志和价值,反倒是社会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他极为反对个体受到的理性束缚和禁锢。在苏丽君这个风尘女子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向培良对她的个性与唯美情绪处理得非常契合,凄凉的美丽中闪烁着精神和生命的力量之光。

参考文献:

[1] 向培良,苏丽君.英雄与人[M].启智书局,1929:61.

[2] 向培良.艺术通论[M].商务印书馆,1940:137-138.

作者简介:许妍(1980—),女,安徽合肥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1级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