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与同

2019-07-24 06:50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 2019年13期
关键词:曾皙杨先生小人

●叶春雷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个译文很好,引人深思。

“和”不是“同”。“同”,杨先生译为“随声附和”,真好。“同”不是真心认同,觉得你讲得有道理。“同”是“随声附和”,也就是敷衍,心底不一定真就认同。在我们的成语和俚语里,和“同”这个意思相近的,譬如“见风使舵”,譬如“墙头草”,譬如“八面玲珑”,譬如“口是心非”等等。“同”不是一个求真的态度,“同”只是一个敷衍的态度。表面上认同你,心底如何,那是我的秘密,与你无关。有的时候,对你的观点,心底明显是有抵触的,但表面上还是一团和气,“同”。这表面的一团和气,不是求真的态度,是敷衍,是碍于你的面子,或者碍于你的权力,或者仅仅只是,你比我年尊。

“和”则不同。“和”是一个求真的态度,“和”是坚持真理。杨先生解释“和”,强调“纠错”。“纠错”就要发生摩擦,有摩擦就有矛盾,怎么能算“和”?杨先生解释说,“纠错”,一方面是不回避矛盾,一方面是不把矛盾扩大,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那怎样才算做到恰到好处?我的理解,其实就是“对事不对人”,不贬抑对方人格和尊严,只是讨论问题。

按照杨先生的解释,“和”就是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同时在取代的过程中不激化矛盾,和风细雨,对事不对人,尊重对方人格;“同”就是一团和气,敷衍,随声附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说君子要有求真的人格,不要和稀泥。“小人同而不和”,是专门和稀泥,没有自己的立场。孔子很反对和稀泥没有立场的小人,他说:“乡愿,德之贼也。”骂得是很厉害的。

“和”强调用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观点,我感觉其前提是,允许错误观点的存在。其实正确和错误,有时不是绝对的。看似错误的观点里,也是有合理的成分的。所以,允许错误观点的存在,是“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或者说,我有权,我说的就是真理,这就不是“和”,这就不是一个以理服人的态度,就是用强权来求同。用强权求同,这“同”,又有多大价值?

这样看来,“和”是不同观点的碰撞,在碰撞中,把好的留下来,把坏的筛掉。这就是“八音克谐”的“和”了。我们看孔子让弟子言志,他虽然说“吾与点也”,似乎曾皙的理想就是他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但其实不是的。当曾皙问老师:“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说的如何?”孔子回答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孔子说自己赞同曾皙,但又言明这只是他自己的喜好,不能就因此否定其他三个弟子的志向,所以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这里,就体现出孔子的宽容精神。而宽容精神,我感觉正是“和”的本质内涵。

“和”是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允许争论,允许畅所欲言,就像“百家争鸣”。好处是真理愈辩愈明,如此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就有活力,有生气。“和”体现出一种宽容,就是允许异见的存在。孔子强调“和”,就是要强调纠正别人观点可以,但要允许异见,并尊重对方人格。

如今的社会,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急需加强,碍于情面,慑于权威,随声附和的风气依旧存在,因此,重温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如果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说,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猜你喜欢
曾皙杨先生小人
解读《论语》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指印小人来了
曾皙,我心目中的诗人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木勺小人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