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永忠
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群众日益被新媒体所吸引,媒体宣传阵地从传统媒介向线上新媒体转移。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纷繁复杂对记者的细微洞察力、敏锐捕捉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记者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获取新闻信息,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没有充分的调查准备,是不能做出好的新闻报道的。
思想政治素质是新闻记者最专业的素养。新闻记者要提高党性修养,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才能在融媒体时代,始终保持政治思想与党中央一致,在变化多端的舆论中去伪存真、保持权威,弘扬主旋律。
我们常说新闻立台,实际上是专业记者立台。记者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在采访实践中对记者进行再“充电”、再培训、再提高。在后天学习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逐渐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做人民奋斗的记录者、国家发展的推动者、民族复兴的建设者。[1]
提升“四力”也是记者创作新闻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记者素养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发生量变到质变,就像新闻记者的“四力”积累,有了这个基础,具备这个能力,新闻采访往往水到渠成,才能挖掘到好新闻。习总书记说过,除了天赋以外确实要去积累、去挖掘,很多事情都是在细节,演电影、写小说,都是细节,细节感人,细节要真实,而真实要去挖掘。[2]
新形势下,记者必须一专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要有哪些方面的技能准备呢?
好记者要有好笔力。在校大学生接触更多的媒介是手机,不妨多浏览党报党刊的微信号,熟悉会议新闻的写作;看看都市媒体的突发报道,了解金字塔结构的写作。此外,多关注一些有影响力媒体的公众号。
记者在拍摄之初,首先要对拍摄设备做充足的准备。在新闻拍摄中,逐渐使用无人机和Gopro运动数码相机来强化镜头效果。此外,记者拍摄时要注意画面景别和用光。丰富的景别有利于表现新闻场景,增强新闻的故事性。
好的新闻,不仅通过内容和标题、字幕来展现,不同的剪辑方式往往左右整合画面讲述故事的走向。这就像我们看电影,大家最喜欢看导演剪辑版、最符合导演表达的故事版本。在新闻剪辑中,不断涌现丰富的视角和手段来丰富剪辑效果。央视新闻《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则新闻首先从展现美丽的青海景色开始,通过航拍画面介绍了青海的自然景观,画面运用了长镜头和运动镜头,长短镜头交替使用,增强电视新闻的叙事性,交代了新闻中的人、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接着在进一步介绍新闻背景的过程中,继续用镜头语言说话,形象化地讲述故事,体现了较高的剪辑技巧和较强的画面感。[3]建议记者平时多看看央视《新闻联播》,除了知晓国家大事,也学习电视新闻如何取景构图、镜头如何组接等。
记者要熟悉画面的编辑和特效制作。编辑视频一般会用到PR、AE软件(PR,全称Premiere,是专业的视频剪辑编辑软件; AE指的是After effects,是专业的视频后期特效制作软件),PR剪辑功能强大,AE 特效强大。两者具有动态连接交互编辑使用的特点。吉林教育电视台拍摄的人物专题《郑德荣》,其中的人物“变脸”特技,主要用了AE软件和光效插件,记者后期花费了三天时间抠图,并通过电脑运算完成。可以说,专题片的成功,后期特效功不可没。
新闻线索需要记者自己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周密的筛选分析。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网络媒体“门槛低”,虚假新闻易于泛滥;新媒体对舆论控制管理功能的减弱,也严重削弱了“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记者在对相关信息进行引用时需注意辨别信息的来源,严格核实其可信度,从而做到辨明真伪,以正视听。
目前,深度报道的记者多是通过社会调查、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等来收集线索。还有一些新闻是通过数据收集来的,未来我们也许会更多依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来收集线索、发布新闻,重塑整个新闻的制作流程。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网红争相出镜。记者出镜要注意外在形象,语言要简洁顺畅,尽量用短句子,一般来说,七八字一句,最多一句十几个字就够了。出镜过程中注意逻辑顺序,有重点,有详有略,引导观众跟着你了解现场的情况和变化。
记者出镜时要控制情绪。央视主持人海霞说过,当记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是文字记者在写稿子,应该可以用理性控制住。但是出镜的时候,不一定能完全控制住情绪,你的微表情可能会在镜头前被极端放大,一点点不高兴、沮丧或者疲惫都能被观众看到。[4]
记者对职业的坚守,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构成了记者的专业精神。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进步,记者要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对记者而言,党和政府的媒体是宣传主阵地,政治方向是摆在第一位的。
新时期记者要坚守阵地,更要开辟网上新的阵地,因为群众在哪里,我们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5]这对传统媒体既是机遇又有挑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只有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才能胜任媒体宣传工作。记者不仅要继续做好传统媒体,更要尽快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这种变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抓紧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专家型记者。
因此,除了新闻专业技能的课程,记者在实践中还要学习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内容,了解心理学知识,懂一些历史、法律知识等。这种兼容并包的杂学方式,使记者能拥有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媒体记者的素养。
数据来源:《报告》[6]
?
记者专业素养需要坚守专业精神,并在发展中为成为复合型人才。我们选择新闻职业,首先做一名合格记者,未来可以成为深度报道记者或者成为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员、主编等。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越来越需要记者成为全能的复合型人才。记者不仅能自行完成采访,懂得一稿多投,还要成功地发布在包括微信在内的“两微一端”以及抖音短视频等不同终端上。这需要记者掌握多种传播技术,更要熟悉这些不同平台终端的用户阅读习惯,还要适时与用户互动,打造成为用户眼中的记者型网红,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具备互联网思维。
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记者在逐年减少。由张志安和曹艳辉共同发表的《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提到调查记者行业人才流失状况比较严重,与六年前相比,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不足首次调研的一半。在2017年的时候,全国在册新闻调查记者只有175人,而传统媒体中的调查记者更加少了,仅有130人。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还有306人。
有43.6%的调查记者明确表示,五年内不再从事调查报道。令人欣慰的是,当前调查记者自我报告的工作满意度并未出现显著下降,在某些维度中反而有所提升,分析表明,新入行调查记者、新媒体机构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更高。
总之,记者时刻不能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随着自媒体的崛起,记者不再是少数人从事的职业。然而,担负社会责任的深度分析与思考,依然需要职业记者来做,媒体人要承担起自己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