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游香港回来的朋友愤愤不平地向我抱怨,他们老夫妇因带着小孙女而被拒绝进半岛酒店的餐厅。“香港人真是脑子进水,他们不晓得全靠我们内地游客,经济才这样好……”
香港的半岛、洲际、文华、四季、港丽等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都禁止幼童入内。据说有人向香港旅游局投诉这规定有年龄歧视,但酒店管理层的反驳振振有词:家有家教、门有门风,与酒吧、夜总会禁止不满18岁的青少年入内一样,难道这也属于年龄歧视?
友人对被香港半岛拒之門外一直耿耿于怀:本想让孩子长点见识,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但说真的,小孩子进这样高档的餐厅真是不大合适,他们还小,根本不懂得享受这样的氛围和美食。“筷头下出败子”,让孩子粗茶淡饭,过得简单点并非坏事。从小让孩子进出半岛这样的场所对孩子成长是否有利?我在上海半岛吃下午茶也曾碰到过类似的境遇:邻座几个闺蜜样的女人一边下午茶一边叽叽喳喳且不说,要命的是其中一个还带着刚会迈步的小女孩,虽然有保姆紧跟着,但她们在餐厅内进进出出的身影,再加上宝宝充满童真的尖叫声,与演奏的乐队及“半岛酒店”四字背后蕴藏的文化,真有些格格不入。
孩子的母亲看来是个有钱有闲的阔太太,她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宝宝像穿龙灯一样穿梭于各餐桌,虽然客人出于礼貌都会摸摸她头发,但其实已经干扰他人的私人享受了。妈妈以周遭都能清晰听得到的“小声”说:“我们从小就教育宝宝要学做个小公主,所以一有机会就要带她去高档场所见识一下,这就叫家教……”
恕我老土,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家教”完全不一样。记得我的太外祖父还在世时,夏天开西瓜,外婆必先准备好一只小碗,将半只西瓜当中最甜的瓤挖出来给太外公,然后再将西瓜切成一块块,我和哥哥从小就习惯吃没有顶部的西瓜。这就是我们接受的家教。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晚上,响起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我们战战兢兢地开了门,进来一位衣着朴素的女人,拖着个中学生模样的儿子。她厉声责问儿子:“你确认是这家吗?”儿子怯怯地点头。妇女掏出牛皮纸信封,里面是我妈妈的钻石耳环和马鞍翡翠戒指。想来是中学生偷的。这位母亲给了儿子两个耳光:“看你下次再敢随便拿人家的东西……”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想来那中学生如今也近退休之年,不知他过得可好?但有这样的母亲,有这样良好的家教,他的人生之路一定走得很正。
在七宝古镇,我们可以看到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先生的纪念馆,我最难忘的是他当年在法国留学时,母亲给他的几封信。那种薄薄的中式信笺,行行娟秀的毛笔字写得密密麻麻,通篇无非是叮嘱他注意冷暖,与友人同辈和谐相处,朴拙而简单。还有我们熟知的《傅雷家书》,翻译家的慈父情怀洋溢全文,讲的也是做人的道理和从业的品格,同样浅白易懂……这就是家教。
真正的家教是质朴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现今的家教,什么亲子教育、情商智商教育,弄得复杂极了,而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反而给疏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