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翡翠项链,1934年,卡地亚巴黎
在1933年纽约的盛大婚礼上,芭芭拉·赫顿佩戴着这条晶莹纯净的翡翠项链Cartier Archives ? Cartier
2.戒指,1934年,卡地亚巴黎。金,长阶梯形切割钻石,面弧形切割和定制切割红宝石,1颗重37.67克拉的凸圆形翡翠。来自芭芭拉·赫顿所提供的另一枚戒指
话说典藏珠宝,对卡地亚典藏(Cartier Collection)还算是比铰熟悉的。位于日内瓦卡地亚典藏室戒备森严,所有参观者不准对外透露地址,就是怕心存觊觎之徒动了歹念。这些年来,这些丰富的历史遗产珍藏没有锁在保险库里不见天日,而是尽可能地向公众展示。自1989年起,这些珍藏踏上了漫漫巡展之旅,开始在全球五大洲的知名博物馆举行大型展览。2019年,卡地亚再次来到故宫博物馆举办展览——《有界之外: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展览集结了800余件艺术品,除了珠宝、钟表,还涉及首饰匣、鼻烟壶、香烟盒、化妆包、香薰罐等生活用品。这些展品分别来自卡地亚、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卡塔尔博物馆、瑞士拉夏德芳国际钟表博物馆等。借此机会,专访了卡地亚全球首席执行官思礼乐(Cynille Vigneron)先生,他表示:卡地亚非常注重典藏作品的回购、保存和修复工作,让它们不会衰老,因此历史的记忆也可以永远保留下去。
卡地亚全球首席执行官
思礼乐Cyrille Vigneron
Q:《北京青年》周刊
A:思礼乐
Q 10年前,我参加过卡地亚在故宫举办的卡地亚珍宝艺术展,当年海报上有一枚很大的卡地亚胸针,这次在展览海报上没看到任何卡地亚的典藏作品,为什么?
A 10年前是卡地亚在故宫第一次举行此类展览。当时高级珠宝还不被人们所熟知,我们希望公众能更多地了解卡地亚的高级珠宝,所以当时我们在海报设计上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卡地亚珠宝的形象。10年后,人们对于卡地亚珠宝有了深入认知。所以,此次展览不仅仅为了展示卡地亚珠宝,而是与故宫合作举办展览,主题别具深意,叫做“有界之外”。有界,分为空间界限、时间界限和文化界限。这三种边界把人们分割开来,但是人们始终在各个领域跨越边界来去探索,并且希望能够从边界的另一边捕获灵感。在时间方面,每个人时间都是有限的,但是得益于艺术、文化、历史、藏品以及建筑的力量,我们能够把古与今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方面也是如此,每一种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但是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能够将人类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让我们超越边界,因为这是我们内心的语言。此次,我们再次在午门举办展览。门,就代表了一个空间与另外一个空间的界限。我们能够跨越午门、跨越边界,自由地进行交流。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从本次的展览中收获靈感,跨越不同的界限。
Q参观此次展览后,你最喜欢哪件典藏作品?
A我最喜欢的展品是一条天然翡翠珠项链。这条项链我之前也在别的场所看过好几次,总是戴在人形塑像上。这次展览,我们将它放在半透明的托盘上,被衬托出别样的魅力,色泽十分诱人。此外,该项链背后还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它的原料来自古代中国,在1934年的巴黎由卡地亚工匠精心打造,这条项链是芭芭拉·赫顿的父亲特地在卡地亚给她定制的结婚礼物。经过历史的洗礼,这条翡翠项链,于2014年被卡地亚典藏所回购珍藏,本次又拿到故宫作展览,这真的是一段特别的旅程。
Q看来这条翡翠项链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那么,此次展览如何反映出中西方在美学方面的交流,二者有何明显的特征差异?
A一直以来,西方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很多中国的艺术品,如丝绸、服饰、瓷器、漆器、家具等都流入了欧洲,深受欧洲人的喜爱。到了19世纪,当时出现了一种文化风潮,叫东方趣味,或具体说是中国风、日本风,就是将东方的艺术进行再创造,但不是完全100%复制。比如,《图兰朵》《蝴蝶夫人》等戏剧就有强烈的东方印记。卡地亚当时就希望从中国元素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包括中国的颜色、主题等,比如龙有几个爪子,眼睛是什么特点。其实,在龙的形象上,中国的龙和日本的龙也有区别。再就是颜色的运用,什么样的绿色、红色才是最符合中国的颜色,还有方形、圆形等图案的运用。从这些颜色和元素中,他们找到了来自东方的灵感。细说中西审美差异的话,还可以说很多,我今天就先说到这里。
Q本次展览中有很多卡地亚的典藏作品,需要保存和修复,卡地亚是如何传承修复技艺的?
A大部分的技艺来自卡地亚修复工作坊的修复大师,他们在卡地亚工作了很多年,甚至有好几个大师在卡地亚工作了四十几年,就是倾其一生来完成珍宝的修复工作,他们的技艺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我们和专业的学校也有合作,为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的修复技师血液,在卡地亚的培养下成长为下一代的修复大师。此外,我们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技术,包括3D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在现代珠宝行业也是不可或缺的。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古老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引入新的技术。
3.卷轴式冠冕,1910年,卡地亚巴黎。曾售予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1876-1965)
4.胸针,1920年,卡地亚巴黎。曾售予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简·帕昆(1869-1936)
5.火烈鸟胸针,1940年,卡地亚巴黎,为温莎公爵特别订制。铂金,金,明亮式切割钻石,凸圆形蓝宝石,1颗黄水晶,定制切割祖母绿、蓝宝石、红宝石。
6.天堂鸟胸针,1948年,卡地亚巴黎
在很多高级珠宝品牌中都有典藏作品,毕竟这些品牌个个都历史悠久。典藏珠宝作品是精湛技艺与创意热情的结晶,有的大胆独特,有的尊贵古典……这些品牌的艺术品代表着珠宝界最高工艺水准。近些年,珠宝品牌也举办各种回顾展,将自家的看家之宝拿出来,将最具各时期代表性的典藏级高级珠宝一一呈现,不仅会讲述传奇珠宝背后的故事,更是带人们追溯高级珠宝设计与工艺最鼎盛的美好年代。
1.伊丽莎白·泰勒珍藏系列珠宝,这些作品被纳入到宝格丽古董典藏系列
2.伊丽莎白·泰勒拥有许多彰显宝格丽丰沛创意与艺术风格的珠宝作品
经典之作值得品牌回购
很多典藏作品,几乎都是皇室或名人名流找各大高级珠宝品牌专门设计定制的作品,有些一直被它的主人收藏和传承,有些因为某些原因流落到市场上,中间辗转流离,历经岁月变迁,主人可能都更换了好些个。兜兜转转,重新回到最初制作它们的品牌手中,这一枚小小的珠宝身体内蕴藏了人世冷暖,便成了历史的见证。这期篇幅有限,简单讲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各家珠宝品牌代表性典藏作品。提及回购珠宝,很多品牌都从拍卖市场上找回了不少经典之作。伊丽莎白·泰勒私人珍藏的珠宝作品堪称珠宝界的杰出之作,这位电影演员是宝格丽珠宝的忠实拥趸。2011年,佳士得举办了一场泰勒私人珍藏珠宝拍卖会,创下史上拍卖价值最高的珠宝拍卖纪录。通过此次拍卖以及其他数次私人交易,寶格丽成功回购9件珠宝作品。如今,这些作品被纳入到宝格丽古董典藏系列,印证了泰勒对宝格丽的挚爱之情以及她对珠宝的精准鉴赏力。这段传奇背后的故事更是感人,据悉,在罗马拍摄电影《埃及艳后》时,泰勒对宝格丽的情感升华为%情缘。泰勒对宝格丽珠宝的喜爱之情亦随着她与理查德-伯顿之间恋情的加深而变得愈加浓烈。这对璧人定情于电影拍摄现场,而绮丽华美的宝格丽珠宝进一步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他们的恋情在经过国际媒体大肆渲染后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罗马拍摄期间,他们多次秘密造访位于康多提大道的宝格丽精品店,把那里当作逃离世俗喧扰的世外桃源。在此之前,泰勒已经是宝格丽忠实客户,而伯顿先生在了解到爱人对珠宝的痴爱之后,总是能抓住恰当的机会,挑选出精致的珠宝赠予泰勒。
特别要说的是,泰勒这套私人珍藏珠宝系列包括一枚祖母绿订婚戒指。她非常珍爱这枚戒指,在后来为防治艾滋病筹集资金决定将它拍卖时,泰勒还给未来的买家写了一封信函,希望对方能够“满怀爱意地佩戴它”!
说实话,这两年听到不少这类感人的珠宝故事,但是最喜欢的一堂讲座却是文森-梅兰先生的《珠宝与传奇》主题讲座。文森-梅兰先生从事珠宝与历史主题写作长达25年时间,他曾出版《宝诗龙:机密档案(Boucheron:The Secret Archives)》《王后御用珠宝世家——麦兰瑞(Mellerio:Jewellers to the Queens)》以及《梵克雅宝:珍宝与传奇(Van CIeef & Arpels:Treasures and Legends)》等多本珠宝著作。在他的讲座中提到梵克雅宝的一枚红宝石牡丹胸针(Peonv胸针),这款作品原为埃及法伊莎(Faiza)公主殿下所珍藏,它镶嵌有长方形切割钻石、圆形钻石以及640颗运用隐密式镶嵌工艺的方形缅甸红宝石。隐密式镶嵌工艺大家很熟知,是梵克雅宝原创标志性工艺,于1933年获得专利。谁能想到,这件臻品最初的设计是一对牡丹花胸针,1971年11月18日,两朵牡丹中的一朵在佳士得位于日内瓦的拍卖行售出,但之后的下落没人知道。另一枚于1985年11月14日流入市场,万幸的是,它被梵克雅宝成功回购,如今我们才有机会在展览上再见到这件作品,至于另外一朵牡丹花,就不知道哪天才能被它的主人放出来了。
它们体现艺术风潮演变
其实,在2018年的“When EIegance Meets Art雅艺之美”展览中,逾360件来自世家典藏及私人藏家的艺术臻品讲述了不同历史故事,能够看出珠宝以及时装配饰是梵克雅宝风格演化历程的最佳见证。作为梵克雅宝最负盛名的经典设计之一,Zip项链背后的故事始于1938年。据传,温莎公爵夫人曾建议梵克雅宝时任艺术总监芮妮·皮森特以拉链为原型创作一款珠宝,首款Zip项链于1950年横空出世。钻石嵌于铂金之上,与白K金共同铸就项链的雅致风韵,可调节设计则赋予项链两种截然不同的佩戴方式拉开时可作为华丽项链佩戴,而合拢后则可化作精美手镯。
3.Zip项链,1951年,黄K金、铂金、钻石、梵克雅宝典藏
4.Peony胸针,1937年,黄K金、铂金、钻石、隐密式镶嵌、隐密式镶嵌红宝石,梵克雅宝典藏
5.CHAUMET古董作品:“麦穗”冠冕
6.18K黄金和铂金镶嵌黄钻、白钻、祖母绿和坦桑石胸针,来自蒂芙尼古董珍藏库
7.18K黄金和铂金镶嵌钻石、坦桑石、海蓝宝石、绿色碧玺、红色碧玺、橙色碧玺、橄榄石、橘粉色托帕石及粉色托帕石项链,来自蒂芙尼古董珍藏库
8.玛丽·露易丝皇后哥特风格腰带,CHAUMET制作
9.海瑞温斯顿希望之钻
之后,这—经典项链便不断以各种形式面世,尺寸或长或短,拉头设计亦呈现四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还有Mystere Ⅳ项链,1956年,法国飞机制造商达索公司将这款项链送给法国第一位女性试飞员杰奎琳·奥里奥尔(Jacqueline Auriol)。这件臻品由黄K金打造,并镶嵌钻石。梵克雅宝以编织工艺为灵感源泉,创造出轻盈灵动的网格设计。钻石由大至小排列,仿佛飞机在天际划出钻石般璀璨的轨迹,再现了她驾驶Mystere Ⅳ飞机的传奇航程。
CHAUMET拥有近两个半世纪的悠久历史,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着艺术品的诞生与潮流变迁。CHAUMET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珠宝发展的歷史,更是一段18世纪以来艺术风潮演变的历史:古典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装饰艺术、简约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每个历史时期艺术风潮背后都有着各地的文化和故事。约瑟芬皇后孔雀石浮雕宝石全套首饰、浩博杯,就体现希腊文化对CHAUMET的影响。玛丽一露易丝皇后哥特风格腰带、玛丽一露易丝皇后微砌马赛克日间全套首饰,则体现了罗马文化对CHAUMET的影响。中国风格珍藏匣、中国灵感折扇,体现中国文化对CHAUMET的影响。“舞姬”长项链、“孔雀翎”蓝宝石可转换胸针,体现印度文化对CHAUMET的影响。“雨神兼雷神”日本风格胸针,体现日本文化对CHAUMET的影响。此外,作为唯一一个以冠冕为品牌标志的高级珠宝品牌,CHAUMET至今已创作了超过3500多款的冠冕珍品,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随着当时的人文背景引领着这个领域的新貌,使得冠冕如今不再只是皇室贵族的专属,而成为品位人士的风格利器。
传奇大宝石极其珍贵
除了上述体现风格艺术的珠宝值得典藏外,一般来说,镶嵌大颗稀有宝石的作品也是最令人关注的。海瑞·温斯顿先生的事业历经多次大胆的创举,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珍稀传奇钻石及宝石的故事而闻名。海瑞·温斯顿的“希望之钻”就不得不提了,它重达45.52克拉,泛着深邃的湛蓝色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珍稀杰作,而让这颗巨钻闻名于世的不只是其珍贵的价值,更是背后流传的非凡历史。这颗传奇之钻关于诅咒与厄运的神秘故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希望之钻”流传数百年的古老故事其实起源于印度的戈尔康达矿藏(Golconda mines)——一个如今已经枯竭,但被认为是世界上许多天然罕见名钻诞生地的矿区。1958年,海瑞·温斯顿先生将“希望之钻”作为献给美国人民的礼物,捐赠给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博物馆,如今依旧陈列于其中专门开辟的海瑞温斯顿艺廊。
而蒂芙尼在彩色宝石方面很是擅长,自19世纪开始,蒂芙尼便以善于发掘新品种宝石和将数十种奇异宝石引入宝石世界而闻名,其中,紫锂辉石、摩根石、坦桑石和沙弗莱石,这四大臻彩宝石更是以“蒂芙尼传奇宝石”之称闻名于世。
1968年,蒂芙尼设计师唐纳德-克拉夫林设计了一系列以坦桑宝石为特色的珠宝作品,标志着坦桑石步入珠宝世界。这款由钻石、祖母绿和一颗重约47.85克拉的坦桑石组合制作而成花朵造型胸针,首次向世人展现了坦桑石这种彩色宝石的魅力,坦桑石令人迷醉的蓝色色调,如海洋般变幻无穷,似夜空般深邃沉迷。在坦桑石的衬托下,这枚胸针宛若盛开的花朵,灼灼其华,栩栩如生。此外,自20世纪起,祖母绿开始出现在蒂芙尼珠宝作品中。从棱角分明的几何造型到大胆创新的夸张设计;从自然的花卉形态到别具一格的装饰艺术风格,或优雅别致,或高贵迷人,祖母绿与璀璨宝石营造出令人惊艳的效果。此外,在蒂芙尼古董珍藏库中,蒙大拿蓝宝石、红宝石、碧玺、祖母绿和彩色钻石,同样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