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 王菊艳
儿童期意外伤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不能及时预料,发生场所也不固定,造成的直接危害是意外死亡、意外伤残、意外损伤,对儿童健康的威胁甚至超过一般常见疾病,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家长们首先应该关注一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发生意外伤害都有哪些特点,以便有的放矢。
1.新生儿及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孩子活动能力差,不会翻身。突发状况包括,由于喂奶方法不当,吃奶后仰着身体,孩子漾奶或吐奶时,奶吸入气管造成窒息死亡。或是孩子含着母亲奶头睡觉,或是趴着睡时堵住口鼻造成窒息。此外,冬季用于保暖的热水袋、电热毯,或是炕的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烫伤。
2.婴儿期:孩子已经会爬了,可能从床上摔下造成颅脑损伤及其他外伤。此时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吃东西,或抓其他东西吃,造成误食或气管异物吸入。
3.幼儿期:1岁~3岁的幼儿,已经在地上行走并初具行动的能力,但此时的他们动作协调性差、逃避能力差,是意外伤害发生较多的年龄阶段,极易发生各类外伤,如骨折、脱臼、烧烫伤等。气管、耳及其他部位异物伤害,在此年龄阶段发生率最高。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在家庭周围的池塘、沟渠里的溺水事故,多集中于这个年龄段,且水深多不足1米。
4.学龄前期:4岁~6岁的学龄前儿童,活动能力增强,活动范围增大,求知欲强,又受好奇心的驱使,愿意探索究竟,例如攀高、向窗外观望、随便吃药物及食品、触摸电器、玩火等,所以容易发生严重的外伤、急性中毒、触电、坠落伤及烧伤等。
5.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活动能力、协调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但自控能力和应急能力较成人要差。这段时期孩子打斗、在公路及马路上玩耍、在池塘中游泳,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外伤、溺水等。
生活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提前做好准备,对儿童意外伤害的常见类型心里有数,又了解对应的处理方法,就能将损伤降到最低。
1.蜂蛰狗咬
带孩子到郊外游玩时,容易出现被蜜蜂等昆虫蛰伤的情况。蜂蛰伤有时会引发过敏反应,严重时孩子会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甚至休克。一旦孩子被蛰,如果有刺残留在孩子皮肤内,先用镊子把刺拔出来,再用手挤出被蛰伤处的毒液,然后用肥皂水或清水充分清洗伤口。与此同时,应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
现在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与宠物玩耍时也容易被抓伤或咬伤。6岁以下儿童身形小,一旦被猫狗咬伤,多为脸部和颈部,要尽快送往医院注射狂犬病疫苗。前往医院前,小伤口可以立刻用清水和肥皂水彻底冲洗,冲洗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如果伤口过大,则不宜过度冲洗,防止引起大出血。
2.跌落摔傷
顽皮的孩子经常跑动、攀高,很容易摔伤。3岁~5岁的孩子,头部较大,自身平衡性又不好,摔破头部的案例极为多见。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玩耍时要精心。在床上装置护栏,不要让孩子爬高。如发生意外,视孩子摔伤部位进行护理。摔破头部应赶紧送往医院,家长不要堵住和擦拭从耳、鼻中流出的分泌物,以免脑积液回流造成颅内感染。
爬行的宝贝最容易从床上摔下来,初学走路的宝贝最容易从窗户和楼梯上摔下来。在家里最容易摔伤的时间是吃饭前后。室内楼梯、台阶要安装防滑条,宝贝上下户外楼梯要有人搀扶。儿童坐椅必须保证落地面宽于坐面,才不易翻倒。同时,椅子上应有安全带进行固定。不要把宝贝单独留在成人的床上。
3.澡盆溺水
3岁以下儿童因父母疏忽,自己在浴室里溺水身亡,排在儿童意外伤害致死原因的第五位。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看护者疏忽造成的。有的家长把孩子放在脸盘旁边,自己去别处拿毛巾,孩子一头栽进脸盆里,自己无法抬起头,意外就发生了。家长做好看护是一方面,一旦发生危险,应让孩子趴在床上,推挤孩子背部让水排出,必要时做人工呼吸。
4.烫伤烧伤
孩子可能会被热水、热粥、热汤等烫伤,也可能因碰倒煤炉等造成烧伤。一旦发生烫伤,要立即用凉水冲,使其降温。冬天穿的衣服多,不要将衣服扒开,要连同衣服一起在冷水龙头下冲洗,降温。再扒开衣服检查其烫伤程度。如果直接扒掉衣服,容易撕裂被烫伤的皮肤。所有动作要轻柔,同时要保持创面干净及水疱完整。创面要涂些烧伤药膏、抗菌素软膏,或用干净的布、衣服包裹伤处,转送医院。
5.误服药物、有毒物
如果误服的是毒副作用很小的一般性药物且剂量较少,可让孩子多饮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从尿中排出。如果吃下的药物剂量大且有毒性,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如果误服腐蚀性较强药物,应迅速采取相应急救措施。误服强碱药物,应立即服用食醋、柠檬汁、桔汁;误服强酸药物,应用肥皂水、生蛋清,保护胃黏膜;误服碘酒等,应喝米汤、面汤等含淀粉的液体。一旦发现孩子误服了药物,切莫惊慌失措,或指责、打骂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是:迅速排出,减少吸收,及时解毒,对症治疗。
6.预防意外跌落
(1)在儿童骑车、溜冰时,要准备防护用具,如头盔和护膝等。
(2)非逃生用途的窗要上锁,或装上窗栏。
(3)窗边不放置椅子、摇篮和其他家具。
(4)在给婴儿换尿布或衣服时,人不要离开婴儿,保持有一只手保护着婴儿。
(5)清除家中的危险因素,如卷起的地毯、暴露的电线、栏杆间距宽大的阳台和楼道等。
(6)在洗手间、洗手盆前和楼梯上放上防滑垫。
(7)要注意幼儿在有滑轮的学步车中的安全,或使用其他固定的学步车替代。
(8)对孩子经常活动的场地要检查是否安全,如地面是否平整等。
7.预防吞入异物
儿童常见误吞的异物有纽扣、硬币、小玩具等,气管异物的应急处理有拍背法、催吐法、迫挤胃部法等,应分秒必争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
监护人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于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麻痹大意的情况下,因此儿童的监护人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对儿童的保护。首先,家长们应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护,这是减少伤害发生的不二法则。例如,加强看护,将儿童与室内及周围环境中的危险水源隔离,是减少儿童溺水的有力措施。正确贮藏家庭内有毒物,强化饮食卫生管理等可减少儿童中毒的发生。睡眠时衣被不盖过头部,不使用松软的枕头,消除儿童睡眠环境中潜在的危险。
幼儿园教师及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安全意识,要做到时时处处都有人想着、看着孩子,对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游乐场要针对儿童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配备必要的保护设施,不能只为营利而不顾孩子安危,要适当限制儿童活动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安全意识。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专家讲座、亲子活动等渠道和方式,加强健康教育。幼儿园要设置安全卫生教育课程,加强儿童体能训练,提高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社区健康教育中,面向父母、专业人员及其他公众开展预防意外伤害的技术培训,传播急救知识。同时,建立健全保护儿童安全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的威力,消除和避免某些可能诱发意外伤害的因素。譬如,要求在街道或已确知有危险因素的场所,设立醒目且儿童易懂的标识;要求机动车配置安全带或儿童安全座椅,限制车速;规定生产厂家对玩具、家电、药品、食品等产品的设计兼顾安全性。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处置能力。
幼儿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但我们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最可靠的。例如,让幼儿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养成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闻一闻的习惯,可以避免燙嘴、烫手、误食东西。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行,可以大大减少与同伴碰撞或被来往车辆碰撞的概率。鞋带系得牢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时把刺挑干净可免受咽刺之痛,吃饭时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反复强调,持之以恒,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自我保护。(编辑 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