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浙江蚕种业发展的思考

2019-07-23 02:56陈阜新
蚕桑通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蚕种蚕桑浙江

陈阜新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310020)

浙江蚕桑在20世纪长期占居全国前列地位,尤其在90年代创下了浙江蚕业史上的辉煌篇章。但随着浙江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推进及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浙江蚕桑产业迈入了快速下滑通道,特别是在2015年全省发种量跌到100万张以下后,每年减幅均在15万张以上,仅短短的4年时间,到2018年发种量仅存40余万张。蚕桑生产是蚕种生产的基础,蚕桑的萎缩势必造成蚕种生产量的相应减少。面对新的形势,浙江蚕种业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多产增效、多地营销、做大做强。

1 近年来浙江蚕种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蚕桑达到鼎盛时期。1992年,全省蚕种饲养量达到415.7万张,蚕茧产量达14.07万t,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1993年,蚕种生产量创历史,全省全年饲养蚁量26.89万g,生产蚕种509.36万张。而后随着农业农村的改革开放,蚕桑产业长期难以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下矛盾逐步突显,并越来越加剧。同时,国家蚕桑战略转移,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西部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东部地区蚕桑的下滑态势,尤其进入21世纪后,浙江蚕种需求量锐减,多家蚕种企业因生存环境恶化迫使停产、转产,至2018年,仅存13家蚕种生产单位在生产蚕种。近年来,浙江蚕桑产业概况,如表1、表2。

从表1可见,2017年与2012年相比,桑园面积减少了18111 hm2,年均递减6.3%;发种量减少了73.1万张,年均递减15.2%;蚕茧产量减少了30246 t,年均递减13.8%。全年春、夏、秋各期减幅差距不大。

表1 2012~2017年浙江省蚕桑生产概况

表2 2012-2018年浙江省蚕种业概况

从表2可见,2018年与2012年相比,饲养蚁量减少30948 g,年均递减10.8%;蚕种生产量减少57.5万张,年均递减12.1%;kg茧制种收茧成本增加5元/张,年均递增1.2%,相较于人工成本的增长,收茧价格的增长基本可忽略不计。

2 新形势下浙江蚕种业面临的困境

2.1 蚕种市场需求快速萎缩

新的历史时期,浙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浙江农业为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要向高质量、精品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浙江历史典型产业的蚕桑生产,在短期内难以从劳动高度密集、工艺十分传统的局面中解跳出来。因此,浙江蚕桑从全省来看进一步萎缩,但在局部地区仍将部分保留是必然趋势。完全依附于蚕桑生产兴衰的蚕种业,随蚕茧生产的减少而需求萎缩也是不可逆转。而从全国来看,明显存在着蚕种产大于销的现实状况。

2.2 生产基地难以稳固

浙江蚕种业以原蚕区生产为主,专业场生产较少。由于养蚕效益长期偏低,原蚕户对生产基地、设施设备的改造投入较少,基地建设薄弱;同时,养蚕从业者多是上了年岁的老人、妇女,文化程度低,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并随着新农村建设或家庭条件改善,很多年轻人反对家人继续养蚕,毁桑、弃养失管情况普遍。此外,桑园基地、设施设备、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等,都制约影响了原蚕区的稳固。

2.3 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经受风险

长期来,蚕种生产单位承载着满足浙江蚕农蚕种需求的职能。而现存的13家蚕种生产企业,有10家为股份制公司,3家仍然为国有农口企业,其中仅一家纳入财政预算,其他单位都没有政府财政补贴、人员经费拨付,企业负担较重。经济基础普遍薄弱,资本积累少,一旦生产不稳就易一蹶不振,难以持续稳定经营,尤其是在微粒子病暴发的年份,个别生产单位就因1期或1年微粒子病超标蚕种销毁,就毁掉多年积余,导致停产停业无法继续生产,抗风险能力非常弱。

2.4 效益不高机制不活

2012~2018年,全省蚕种企业财务状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浙江蚕种业总体处于资产总量低、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亏损面大的状况。2018年,全省13家蚕种生产企业有9家蚕种企业亏损,仅有盈利的几家,都主要是房屋租赁等其他业务收入,或个别纳入政府预算有财政拨款的单位。全年生产蚕种49.6万张,平均3.5万张,生产量在10万张以上只有1家,5万~10万张的2家,2万~5万张的5家,2万张以下5家。蚕种直接成本高达54.3元/张,加上15.6元/张的管理费用,即每张蚕种的成本高达69.9元,按销售价60元/张,即每张亏损9.9元。

尽管浙江蚕种较早迈入市场经济,实行合同订购,协商定价,但仍然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缺乏有序市场竞争,蚕种不能优质优价,跨区供应难,优胜劣汰难以体现。

3 新形势下浙江蚕种业发展的思考

3.1 转变观念适应形势

浙江蚕桑的目前境遇,是浙江经济发展现实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只能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立足眼下,想办法动脑筋,克服困难,努力适应艰难的生存环境。

3.2 积极引导促进做大做强

生产单位多,生产规模小,是造成浙江蚕种业效益不高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引导企业整合、转产等,促进生产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项目带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争取国家的项目扶持,也是增强企业生产力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近年来实施了一批中项目,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过于分散、连续性不够、项目实施难度大等情况。建议今后在项目安排上,重点且连续地扶持2家~3家生产基础扎实、蚕种质量稳定的重点蚕种生产企业,使其成为全省蚕种的基本生产基地,以确保全省蚕种供应。

表3 2012-2018浙江省蚕种企业财务状况一览表

3.3 坚持主业拓展他产

蚕种生产企业主营收入单一,很多单位仅在春季生产蚕种,房屋、土地、人工、设备利用率低,综合利用蚕种生产单位的房屋、土地等资源优势,提高创收能力增加其它业务收入有着不小的潜力。要利用随城市化进程等带来的新商机,充分发挥房屋、土地潜在优势。如绍兴大禹蚕种公司,在不放松主业下,每年的租赁收益就近200万元;同时开发种植了蓝莓、果桑、冬桃等休闲观光采摘精品果园,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桐乡蚕业公司,除搞好主业外,利用桑园养殖桑园鸡、蛋鸡,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德清莫干蚕种公司,近年来,不仅保持了蚕种生产量的基本稳定,还通过创办“蚕乐谷”,年营业收入近千万元。

3.4 发挥优势开辟市场

近年来,浙江蚕种业不断探索尝试“走出去”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云南、广西等西部地区拓展生产基地,实现合作双赢,弥补省内劳动力短缺、生产基地薄弱、成本居高等缺陷。本世纪来,浙江蚕种常年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把基地、蚕种场办到国外去,把先进蚕桑技术、优新品种、新型模式带过去,帮助培养蚕桑技术人才,发展蚕桑产业,实现种、养、繁、加全产业链作业,增强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举措,既促进了当地蚕丝产业的提升,又有利促进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蚕种蚕桑浙江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