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群众话语能力

2019-07-23 03:04:00吴荣生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老同志老百姓话语

文_吴荣生

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领头雁”,也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领导干部为谁说话、说什么话、怎样说话,会形成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形象的直观认知。因此,提高领导干部话语站位,提升领导干部群众话语能力是塑造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内在需要。

一、群众话语能力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讲好群众话语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只有讲好群众话语,才能真正融入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擅长用群众话语讲述革命道理、阐释革命理想、团结革命力量、联系革命群众。如,在谈到“革命”所指向的具体内涵和理想目标时,毛泽东使用贴合农民实际生活而又非常口语化的表达,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讲述革命缘由、革命道路、革命目标等根本问题,真正赢得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认可,达到了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发动群众的效果。

讲好群众话语是努力干事创业的需要。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讲好群众话语,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新中国建立后,“抗美援朝”“土改”“三反五反”“三大改造”“合作社”“十大关系”“八字方针”等成为最为流行的群众话语,彰显了时代探索的实践智慧和话语力量。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等简洁有力的话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平息了关于社会主义性质的争论,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作了思想铺垫和话语准备,坚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些群众话语的使用,统一了思想,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讲好群众话语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需要。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群众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讲好群众话语能增强领导干部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进而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以此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敲锣打鼓这一娱乐活动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号召全体人民接力奋斗,展现出大国领导人的领导风范。

二、领导干部群众话语能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作风有了明显好转,文风也大为改观,然而仍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话语能力缺失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领导干部出现了“有话不敢说”“有话不会说”“有话说不出”“说话不恰当”“言之无物”的现象,甚至处于“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官话、套话、空话、假话连篇累牍,“雷语”“乱语”“迟语”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这种现象提出严厉批评:“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说不上去”的套话。话语是领导干部与各类新社会群体沟通的重要手段,熟悉了解新事物,多说内行话,才能与新社会群体培育“共同语言”,把握“说得上去”的时代话语权。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在新生事物、新的理论和新社会群体面前,往往处于人云亦云、套话连篇甚至是“失语”的状态。面对新生事物时,有的领导干部缺少发展眼光,戴着有色眼镜挑剔新生事物,内心拒绝接受和了解新生事物,从而造成对新事物的话语空白;面对新理论不愿学或不真学,走马观花地应付和浮皮潦草地了解,就自信地认为已完全掌握了新理论的精髓,从而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对新理论的认识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如此,话语不当、大放厥词、雷语频现等问题出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就不足为奇了。面对新的社会群体时,部分领导干部存在优越感,从内心里对新社会群体不够重视,不屑于同新社会群体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过程中不愿了解新社会群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需求,反复搬用自己老套过时的话语,难以与新社会群体找到“共同语言”,无法实现与新社会群体话语上的同频共振。

“说不下去”的官话。西晋时期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晋惠帝听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大声质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晋惠帝这句“何不食肉糜”的“名言”成为千古笑谈,用来形容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而胡言乱语的典型。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当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高高在上的形式主义、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现象。这些不良现象的背后是官僚主义在作祟,他们妄图以“来头大”“声音响”“调门高”的官话来“压制”“教育”“征服”老百姓,严重背离党的群众路线,最终只能沦落到自说自话的窘迫境地。在面对困难群众时,少数领导干部既不调研造成群众生活困难的原因,也不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既问不到位,又说不到点,有的甚至会演绎出“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版本。这些既不“精”也不“准”的官话让困难群体“听不下去”,更“听不进去”,直接导致扶贫工作的滞后,影响领导干部自身形象乃至党和政府的形象。

“说不进去”的空话。青年群体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在话语层面表现得比较“前卫”和“新潮”。准确把握青年群体的群体性特征,是“说进去”的前提。然而,一些领导干部与青年群体的对话,暴露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弱化了对青年群体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一种情况是,因不够重视青年工作,出现空话连篇的现象。即使在青年座谈会上,一些领导干部也不能抓住机会与青年群体进行深入交流,而是照本宣科,违背了“谈”的本意和初衷。看似滔滔不绝的讲话,实则言之无物,加之语言枯燥、僵化教条、缺乏互动,毫无吸引力可言,更难言入脑入心。另一种情况是,因未能把握青年的群体性特征,出现“迟语”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在与青年“说话”之前,“功课”做得不够,未能全面了解青年人的群体性特征,从而找不到话语关切点,无法与青年群体产生话语共鸣。

“给顶了回去”的假话。老同志阅历丰富,对人对事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在与老同志交流时不讲真话,会出现被老同志“识破”并给“顶回去”的尴尬场面。一是“报喜不报忧”的假话。一些领导干部在通报情况时,不是将情况全面介绍,而是有选择地突出“重点”,刻意将介绍的重心放在取得成绩上,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避而不谈或一句话带过。当有老同志凭借经验追问对某一问题的担忧时,支支吾吾,遮遮掩掩,无从应对。二是“自我表扬”的假话。一些领导干部在与老同志交流时,卖弄自己的业绩,将干了一分的工作夸大到十分,将自己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完人”,试图以此博得老同志的认可和表扬。然而,这样只会招致老同志的怀疑,甚至是严厉的批评。三是“糊弄应付”的假话。还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老同志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对一些情况拿不准、摸不清、吃不透,自己说什么他们就会相信什么。因此,在面对老同志时,信口开河、胡言乱语、答非所问,最终只会招来老同志的不满和非议。

三、提升领导干部群众话语能力

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喜欢讲套话、官话、空话、假话,使自己陷入“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给顶了回去”的被动境地,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应的群众话语能力。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摆正话语立场、丰富话语内容、提高话语站位,不断增强群众话语能力。

善待群众,摆正话语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几乎每年的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格外关注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改善尤其是困难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与人民在一起,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围坐一起拉家常”“交谈脱贫之计”等与群众深入“对话”,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说老百姓爱听的话,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一是善待群众,要听老百姓说话。倾听是交流的第一步,不听取老百姓的意见,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作指示、提要求、下任务,以此来“服务”群众,工作很容易偏,有时还会“好心办坏事”。因此,深入实地调研,认真地倾听、理解和接受老百姓说的话,是与群众有效开展“对话”的前提。二是善待群众,要为老百姓说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是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工作标准。落实到“对话”群众中,就是要说老百姓爱听的话、做老百姓想做的事,以人民群众的好恶作为说话和做事的最高标准。三是善待群众,要说老百姓的话。与群众“对话”,就要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好群众语言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具体包括用合适的语言沟通,用平等的语言交流,用通俗的语言宣传,用有感染力的语言动员。只有做到这些,领导干部才能为群众所接受,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拉近党群和干群关系。

善用经典,丰富话语内容。妙语连珠、妙笔生花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水平、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基础上。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的宣传者,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理应努力学习经典,善用经典。首先,要善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加强学习马列经典的重要性。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学习中,要把学习和感悟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经典的单向模式转化为对话经典的互动模式,真正掌握理论的真理力量。其次,要善用历史经典。在我国的史籍书林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领导干部不论层级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在学习中与历史经典“对话”,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提升领导工作水平。最后,要善用新知识。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领导干部应该主动融入,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坚持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加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与新知识的“对话”中解答现实之惑,勇立改革发展的潮头,做时代进步的先行者。

善管媒体,提高话语站位。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如何善管媒体,已然成为当领导干部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然而,一些领导干部把媒体定位为故意给政府添乱的“大麻烦”,将记者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这充分暴露了部分领导干部在应对媒体时的思维陈旧和能力欠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第一,善管媒体就要敬畏媒体。各级领导干部要客观公允地看待媒体及其媒体的监督,理性对待媒体的监督行为,尊重广大媒体从业者。坚决抛弃“对立”思维,正视和重视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第二,善管媒体就要了解媒体。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变化新技术新功能应接不暇。领导干部要主动了解媒体,积极沟通媒体,要有与媒体主动“对话”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对媒体有全方位的了解和认知,熟悉媒体的职责、运行、分类、创新等基本情况,才能在面对媒体时不犯难、不犯怵、不犯晕,轻松自如地“对话”媒体。第三,善管媒体就要善待媒体。领导干部要像善待人民群众一样去善待媒体。支持媒体正常开展工作,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实事求是地回应媒体关切。善待媒体更要善于运用媒体,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舆论、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各项工作。

猜你喜欢
老同志老百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1:48
老百姓的话
黄河之声(2018年3期)2018-04-23 05:12:56
老百姓的福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表达敬意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5:58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20
浅说老同志的圆梦追求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