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习军 仲其庄
一、回视:探索中国宏观物流政策理论研究硕果累累
当前,国际国内技术产业经济处于重大转型期,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世界技术——产业——工业步入历史新阶段。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物流业从产业实务到政策理论研究,都面临重大挑战,亟待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
中交协亚欧大陆桥物流分会专家委早在5年前就提出了“创建宏观物流政策和理论研究”的命题,以及创建“中国宏观物流研究院”、探索创建“中国宏观物流学”的创意,并着手付诸实践,在2017年4月在连云港召开创建“中国宏观物流学”课题规划座谈会,2017年在古城西安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宏观物流战略研讨会”,专家委的专家储雪俭教授、葛金田教授、葛炬教授、刘伟教授、董千里教授、张鸿教授分别从“一带一路跨国物流”、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区域物流、中国—中亚经济物流、中国—东盟物流大通道建设等不同角度领域对中国宏观物流实践、政策和理论就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总结、升华,为国家与区域宏观物流决策和物流经济技术发展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
以单元庄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们继2012年向中央建议建设“西向物流大通道”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决策参考以来,相继提出了“高铁物流”新概念和“中国高铁物流将推动世界进入海洋—陆路二元物流时代”,促成“亚欧大十字经济命运共同体”、第四次世界工业革命推动现代物流进入“五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轻型化)物流”新阶段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理论;2018年9月,单元庄教授以大陆桥物流专家委主任的身份拜会了马来西亚矿产资源部部长、马六甲市长、马来西亚广东商会副会长等,探讨了通过中国大陆高铁物流对接“一带”和“一路”,构建“东盟—中国—欧盟经济物流大通道”的可行性,并着手编制供国家决策参考的大型报告。
二、探索:第二届中国宏观物流报告会专家报告的主要创新观点
本届报告会共有两位企业家和六位专家作了八场学术报告,内容涵盖四个板块:一是对中国宏观物流发展走势的分析,包括单元庄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五化”物流在中国》,葛金田的《“十四五”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研究》;二是对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区域物流与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包括吴志华的《以粮食物流促进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徐习军的《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发展展望——基于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建设视角》,葛炬的《区域价值链构建与陆港经济》;三是特殊物品物流探讨,包括吴志华的《以粮食物流促进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和贾文波的《危化品专业物流配送商,昌顺达供应链平台》;四是中国物流之都临沂物流发展的解剖与研究,包括韩敬磊的《建设顺和国家智慧物流枢纽,打造现代中国物流顺和样板》,李晓东的《山东临沂物流业与专业市场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对中国宏观物流发展走势的分析
专家委主任单元庄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五化”物流在中国》报告指出,“技术创新”必然引发经济与产业要素(包括物流)的结构性“链状”变化,以及“结构链创新—危机周期”与技术—工业发展阶段的同步性,提出“工业文明结构链创新——危机周期”新理念。单教授在报告中阐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五化”为特征的“技术—产业创新”引发的近现代“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文明结构链创新—危机周期”的要素与特征,分析新工业革命与新“结构链周期”对现代物流业特别是中国宏观物流结构性变革的需求,提出应对性建议。
他认为,技术结构催生产业结构重组/融合,形成产业结构创新;产业结构创新引发生产组织形态的改变,形成经济结构创新;技术、产业、经济结构创新的结果投射到社会层面演化为社会结构创新;为协调经济、社会结构创新带来的变化,需及时进行制度结构性创新。产业创新—经济创新过程中,需要一般等价物量化价值,提升货币、资本及产业要素和产品的的“流动性”,推动金融结构创新。这样,一个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的链式创新,使生产力不断解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社会日趋文明与和谐。可以说,文明要素的结构性链式创新,或可称之为“文明结构链创新”一直以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驱动力。
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内在性的变化,物流结构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产品结构变化、物流工具变化、物流方式变化、物流技术结构变化,并由此引起物流的系统性的变化。这些变革包括:物流产业主体功能转向“战略重置”; 物流品与基础设施“轻型化”; “结构性失业-再就业”必不可免;物流的运营与组织模式“网络集散化”。
当“五化”正在推动世界技术、产业乃至军事走向“智能化大时代”时,作为正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异军突起的中国、中国经济、中国物流正在走向“智控化时代”。
单元庄提出的应对“物流结构性危机”之举措在于:宏观物流结构性制度创新是关键,预防和解决结构链危机的根本办法是在超前预警防范危机的制度创新,包括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缓解技術结构性失业;建立国家、地区、行业物流智能化推进管理机构;推行智能物流技术劳动力市场政策。
济南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葛金田作了《“十四五”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联动(协同)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要选择,以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引领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城市群建设,将成为国内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平台建设、资源整合与业务模式创新成为培育竞争优势重点。平台思维在改变传统模式,产业联动、跨界经营,线上线下、联盟互动、转型升级层出不穷,必须打造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新模式。三是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O2O等新技术正在改造和重构经济与商业,在新技术浪潮冲击下,一系列传统行业和商业模式面临着全新竞争、彻底改造甚至全面颠覆。四是向供应链转型、产业链整合是重要趋势,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下,“大数据、大金融、大物流、大服务”乃至供应链一体化发展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互联网公司将会和更多的上下端企业合作、兼并等方式实现全产业链延伸。五是制造业向用途人性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竞争差异化转型。六是消费方式呈现新变化。七是休闲、健康、养老产业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八是融合型发展成为重要趋势,包括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服务业间的产业融合发展,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融合型服务消费。 总体看:转型发展、集约发展、整合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总趋势。
葛金田在报告中对国物流业发展趋势进行了预判,认为未来物流业发展必然要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整合优化、创新驱动、智能化、供应链转型等成为未来物流业发展动力源泉。 为此,未来物流业将实现如下变革。
一是效率变革:从规模数量向效率提升转变。把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物流运作效率作为主攻方向。二是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智能化物流装备研发与应用加快,无人仓、无人港、无人机、无人驾驶、物流机器人等一批领先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三是质量变革:向供应链转型。互联网与供应链融合的智慧供应链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焦点,形成一批上下游协同、智能化连接、面向全球的现代供应链示范企业和服务平台。四是协同效应:物流枢纽、大通道和跨区域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多环放射、枢纽支撑、多式联运物流运输体系,推动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等多级物流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互联互通。五是转型升级: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加快。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物流。七是标准支撑: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受到高度重视。八是区域协同:消费物流、供应链物流、国际物流等迎来大发展。
(二)关于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区域物流与区域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南京财经大学吴志华在《以粮食物流促进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报告中,以粮食物流促进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建议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家粮食物流安全,以及促进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的意义、方法和路径。
吴志华认为,把串联起来的连云港与霍尔果斯新亚欧大陆桥陆海联运通道打造成“一带一路”样板与示范项目;提高中欧班列效率效益 ;分散粮食进口风险;促进土地等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促进丝路共建与战略合作关系改善;促进连霍通道沿线的做实做强;高铁时代新亚欧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应高度重视连霍战略支点建设。
吴志华教授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作用要充分发挥,其巨大潜力应予以挖掘,在报告中给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交通物流智领国内外粮食市场统筹;以降低返空提高中欧班列效率效益;以第二大通道分散粮食进口风险;以绿色食药品促进丝路共建;以交通物流促进连霍通道沿线的做实做强。
为此,吴志华呼吁,要认真研究并确定高质量促进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主要从参与“一带一路”可持续粮食安全建设的责任使命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质量促进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对需要达成的总体要求与目标进行定位、设计。要明确高质量推进的主要抓手,主要是从“一带一路”五通等方面的现实基础、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五年中拟重点实施的项目等。考核返空率、政府补贴降低率,强化供应链标准化、互联化、数据化、策略化、效益化以及“一带一路”五通的协同性。应该强化创新与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从组织领导、人才引培、项目推进、综合服务、风险防范、科学奖惩与宣传推介等方面进行匹配性强化、润化与催化。
淮海工学院学报副主编徐习军的《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发展展望——基于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建设视角》报告,分析了2018年中欧班列运行情况 、瓜达尔港运行现状、中巴铁路的背景及态势 ,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PEST战略分析,对中欧班列的发展走势进行了预判。
2018年,中欧班列开行发展突飞猛进表现在班列开行数量剧增,新增多条线路、大大拓展了覆盖面,加之政策保障,口岸发力,使得2018年中欧班列实现运量6363列,同比增长73%。其中返程班列2690列,同比增长111%。累計开行超过12000列,提前两年实现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年开行5000列”目标。
徐习军分析了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背景与现实,特别是瓜达尔港的几大优势以及对瓜达尔港的运行现状分析表明,自2013年巴方将瓜达尔港口运营权移交给——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以来,运行状况良好。中国获得此港并兴建中巴铁路是打破马六甲困局的关键一招。
修建中巴铁路的设想早在2008年4月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访问中国时就已提出。最初设想是修建一条连接喀什与瓜达尔港的铁路和一条与之并行的输油管道,后来中巴铁路与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的中—吉—乌铁路一起,归入“十一五”计划中的“西出”战略。
徐习军在报告中对中巴铁路的价值进行了蠡测,他认为“中巴铁路走廊”加速“西出”战略,将成为中国运输中东地区原油的中转站;可解马六甲之困,中巴铁路走廊计划无疑会使中国的能源供给更加安全。
徐习军在报告中还用PEST分析工具,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层面,分析中巴铁路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中巴铁路一定要修,一定能修好,但是徐习军也特别指出了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经营中面临的风险。
基于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视角,徐习军对中欧班列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瓜港运营和中巴铁路的修建,将会倒逼国内中欧班列的无序竞争,将让位于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徐习军指出,2018年中欧班列快速增长,不只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政府参与依然起着决定作用。但是,政府非市场化的介入给中欧班列整体带来竞争只是显见的问题,政府补贴,在支持班列开行是有意义的,但对班列的健康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所以他呼吁应制定“政府退坡”的相关政策,“政府退坡”政策的关键点在于形成班列集货联盟。几年前在中国铁道报上徐习军就呼吁过,新形势下“集货”应按照市场的导引从自发到自觉,对那些长距离重合线路,可以在国内段的某个点(比如西安、兰州、武威)重新编组。2018年已经实施了创新宽轨段(1520)“三并二”运输模式,就是市场的必然结果。
徐习军还预判,随着瓜港的健康运营和中巴铁路建设,西亚、北非的货物将会通过中巴铁路和瓜港开展水铁联运;空箱问题得到缓解,中亚中欧班列返程中通过巴国或我国的喀什带货;与中东地区甚至印度等国家的竞争甚至摩擦会多起来。还指出需要提前注意,做好应对的问题,包括:东盟国家经我国北上接轨新亚欧大陆桥的通道将会加速实施;可能刺激印度等国联合中国打通南亚大桥;可能促使俄罗斯加速发展北冰洋航道。
新疆农业大学葛炬的《区域价值链构建与陆港经济》报告,是他在研究乌鲁木齐国际陆港供应链问题时的思考和认识,也是大亚欧宏观物流问题研究的继续,在报告中,葛炬教授试图用价值链、供应链的理论解释国际陆港的作用和未来趋势。
葛炬指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三大核心区域形成区域价值链。发达国家占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地位,投入大量资本进行金融运作控制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并通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对分解的价值环节进行全球供应链整合,从而实现对全球供应链的治理和控制。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的逻辑是依托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体系,建立一个以中国制造业和市场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锁定”,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今,价值链升级的规律已经不是产业转移的规律。价值链重构是通过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的积累和聚集,实现跃升的过程。
亚欧大陆经济新版图已经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我国价值链在亚欧大陆地理上延伸方向一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地缘经济趋势;中国成为全球三大制造业中心之一;价值链分工日益成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发展方向。形成新的价值链主导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在“一带一路”RVC内,中国将更多地从事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价值链重构是中国迈向价值链高端的机遇。
葛炬从国内制造业分布格局来分析国内制造业分布格局。当今,国内价值链(NVC)形成 ,是国内产业转移将成为产业空间配置的必然选择,通过国内价值链(NVC)的构建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沿海地区从事研发设计、市场销售—中部地区进行加工生产—西部地区提供资源及初级产品”的国内价值链分工格局。
从亚欧经济联盟价值链、欧盟价值链、东盟区域价值链和东北亚区域价值链的特征分析,探讨了区域价值链构建。在当前方兴未艾的陆港经济发展中,陆港的主导功能,必须对应着不同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因此没有可以归一化的模式。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对应着资源密集型商品价值链和区域生产加工价值链。
(三)特殊物品物流探讨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总裁助理、昌顺达供应链CEO贾文波的《危化品专业物流配送商》报告,是本次报告会唯一的特殊物品物流探讨。
报告围绕“创新、智慧、绿色、共享”发展理念,介绍了危化品专业物流配送商——昌顺达供应链平台,平台运营模式是通过搭建园区(物流、化工)+信息化平台+物流通道(网络、运输公司)运营模式,链接炼油化工行业上下游企业,为炼油化工企业、贸易商、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以及运输企业、驾驶员、车辆、提供业务有效合作与发展。
昌顺达供应链平台构建价值链生态圈“1411”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协同运输社区平台,有效连接货主、装车地单位、卸车地单位、物流公司以及驾驶员,构建化工运输网络价值链生态圈 ,实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保障人、车、货安全,降低事故率,低碳排放、节能降耗,营造绿色运输环境。
构建安全管控、质量追溯、信用评级、服务评价4个体系;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衍生服务,推送最优运输路径,经营、财务、市场、货源、运力分析透彻。满足用户快速捕捉市场信息、货物动态,适时进行物流效益、成本核算。解决信息化应用弱、渠道少、手段单一问题。
(四)中国物流之都临沂物流发展的解剖与研究
山东商贸物流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晓东的《山东临沂物流业与专业市场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报告介绍了临沂物流业的起源和发展,分析认为临沂的区位优势、临沂人的思想解放、开放包容和政府推动,是临沂商贸物流兴起的原因。
隨着现代商贸业的发展,临沂商贸物流不断升级,历经了“摆地摊、大棚底批发、层楼式批发、总经销总代理、国际商贸城”五代发展,目前,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汽车及配件,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应有尽有。全市从事物流产业的企业、相关单位达到4900余家,各类综合及专业物流企业3000多家,物流网络发达,拥有2000多条线路,覆盖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辐射30多个省区市,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客流量36万人,车流量7万多辆,通达几乎所有港口和口岸。2014年商城交易额约2800多亿元。被授予“中国物流之都”称号。
李晓东的报告对未来临沂商贸物流业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临沂商贸物流业应以顶层设计为抓手,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引导临沂物流业科学发展,推动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临沂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物流基地和园区,打造城市物流组团;优化节点布局;引进高端物流企业,按照强链补链原则,与高端物流企业对接,推进电商与物流以及实体市场的进一步融合;强化培育扶植,打造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综合物流园区和县域特色的物流中心,通过联盟、联合、兼并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培植大型运输(物流)企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公路、铁路、民航、内河航、管道等不同运输方式的有序衔接;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实现临沂内陆港与深水港的无缝对接。建设智慧商城,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围绕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要求,充分发挥物流枢纽的带动辐射作用。实施物流科技提升、市场集约整合、国际贸易拓展、电子商务兴市、会展经济培育、产业协同联动、产城融合发展、人才引进培育“八项计划”。加快商城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物流枢纽经济作用,推动商贸转型升级;培优培强市场主体;引领全国商贸物流创新,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区域性进出口商品分拨中心和中国商贸物流大数据中心;建立科研、资金、孵化、应用“四位一体”架构,成功创建“中国物流科技城”;引领城市功能优化升级和全市产业高位跃升。
山东顺和商贸集团是临沂物流业的龙头企业,其天源国际物流园是集团支柱产业,园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投资35亿元,现有经营户1000余家,国内外运营网点5000多个,运营车辆15万辆,年货物吞吐量2000万吨,运营线路覆盖全国及亚、欧、美、非等地。山东顺和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韩敬磊先生专门为报告会作了《建设顺和国家智慧物流枢纽,打造现代中国物流顺和样板》的专题报告,对顺和国际物流打造智慧物流枢纽进行了详细展示。
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以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物流地产的全面创新,由过去物流园区只提供单一的租赁与物业服务,延伸转变为园区与物流专线共同发展,实现物流园区与专线运营的深度融合,将园区切实提升为物流发展的助力平台。
园区对入驻专线培养扶持,依托物流信息网络与大数据平台,提供专业平台服务,统一调度、集中装卸、共同配送,实现货源、车源、人力资源、金融等平台化共享,提升增值效益,拓展利益增长点。
目前,顺和物流园区实现了品牌、标准、系统、服务四统一。园区对所有入驻专线统一冠名顺和品牌,各条专线双品牌运作,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形成一体化物流联合体,减少恶性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园区从设施、装备、货物包装、专线管理、操作规范等方面实施标准化,实现自动化操作,降低货物周转与运输损耗,提高作业效率。
园区入驻专线统一系统,打通信息传输渠道,实现仓储、运输作业的可视化管理和一站式操作,形成物流大数据,优化配置,提供精准化增值服务。
园区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以及其他增值服务进行全新升级和统一,加强物流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与响应速度,加强企业竞争力。
顺和国际智慧物流云平台是智慧的核心与大脑,整个云平台由智能分拨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异常处理管理系统、智能车源管理系统、金融结算系统、智能OA办公管理系统等八大系统组成,基于“SAAS+移动APP模式”,为客户提供全程信息服务,以增加货物仓储、流转过程中的透明性,提高运输和配送效率与服务质量。
以顺和国际智慧物流云平台的建设为基础,组织实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以适应各类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的多样化需求。一方面为广大客户提供完备的物流信息服务,完成传统物流向现代智慧物流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平台整合临沂市物流资源,促进各作业点间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为打造临沂市综合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信息技术保障,促进临沂的商贸与物流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三、超越:第二届中国宏观物流报告会的学术前瞻
本届报告会,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报告人都是长期从事物流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的业界知名专家,因而使得本次报告会精彩纷呈,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对中国宏观物流发展的前瞻意识,报告的观点可以供国家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对中国宏观物流发展走势的分析,颠覆了传统物流发展观,具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
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格局,使中国物流面临着新的路徑选择,亟待需要进行宏观物流政策调整、物流业态的重塑以及物流技术结构的更新,而这一切首先需要物流实务与政策理论研究者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给予全新的解析、解答,给出新思路、新对策和新的路径设计。
单元庄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五化”物流在中国》报告,突出体现了他的战略家的思考,单元庄基于中国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制度,中国现代物流业与西方建立在私有制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最大的区别之一,即国家宏观物流运行在整体物流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效用,由此决定了中国宏观物流政策制导和宏观物流理论基础相对于微观企业物流运行决策和微观物流理论基础,具有制动制导影响全局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五化”物流,在中国物流业界尚没有被认识到,我国的物流理论大体上是沿用西方物流理论和发展案例,并没有实现中国化,尤其缺乏中国宏观物流的理论研究,这也是我们大陆桥物流专家委的同仁们为什么致力于中国宏观物流研究、试图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物流学”的动因所在。单元庄的报告颠覆了传统物流发展观,具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
葛金田的《“十四五”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对中国宏观物流发展走势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和未来中国物流业发展新趋势。特别是报告指出的我国物流发展面临的“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协同效应”,集众家之长,归结为自己的独特理解,精到、准确地点出了中国物流面临的新趋势:区域联动(协同)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要选择;平台建设、资源整合与业务模式创新成为培育竞争优势重点;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观点将对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订“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地参考。
(二)关于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区域物流与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从中国物流发展的实际出发,凸显忧患意识,对于高层的参考和物流业界的实操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我国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的也越来越趋于完善,但是,在具体施行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各相关机构、相关实体运行中更是面临来自自身发展欠规范的新问题。中欧班列作为国际物流通道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从事大陆桥物流研究二十多年的徐习军在《中欧班列国际物流运输发展展望——基于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建设视角》报告中称其为“突飞猛进”地发展,然而徐习军也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突飞猛进并“不只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政府参与依然起着决定作用”。
葛炬的《区域价值链构建与陆港经济》报告,分析亚欧大陆经济新版图已经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我国价值链在亚欧大陆地理上延伸方向一致。葛炬结合区域价值链的理论与时间阐述,从国内制造业分布格局来分析国内制造业分布格局。当今,国内价值链(NVC)形成,是国内产业转移将成为产业空间配置的必然选择,通过国内价值链(NVC)的构建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始于世纪之交经济陆港建设,是对中国商贸物流运行模式的变革,葛炬认为陆港的主导功能,必须对应着不同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因此没有可以归一化的模式。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为例,他认为对应着资源密集型商品价值链和区域生产加工价值链。葛炬的论点对于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智力贡献。
吴志华的《以粮食物流促进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报告,是其作为柔性引进人才引进到新疆霍尔果斯以后经过深入调研考察产出的。吴志华从国家粮食安全着眼,从“一带一路”倡议支点作用发挥发议,以粮食物流促进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建议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家粮食物流安全以及促进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的意义、方法路径,报告既宏观又具体,有高度、有深度,有可操作性,这与吴志华长期从事营销与物流理论教学,又长期参政议政有关,吴志华的很多建议信和调研报告得到过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这个报告对于连霍陆海联运通道协整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这一板块的专家报告的特点是,国际视野、战略眼光、专家视点、数据服人。从中国物流发展的实际出发,凸显忧患意识,对于高层的参考和物流业界的实操具有现实意义 。
(三)对中国物流之都临沂物流发展的展示、解剖与研究,凸显务实与创新意识,对于中国物流园区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具有示范性
临沂自清代起就已成为比较繁华的商埠, 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就成立了沂州府商务会,当代临沂成为中国物流之都。物流学界和中国物流研究者许多人将临沂物流作为研究样本,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李晓东的《山东临沂物流业与专业市场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和韩敬磊先生的《建设顺和国家智慧物流枢纽,打造现代中国物流顺和样板》的两个专题报告,为学界提供了解剖“中国物流之都”临沂物流样本的一个极好的教案,两位专家一个来自理论界,一个来自实操界,可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好案例。
两位专家的报告,不仅让学界了解了临沂物流业的起源和发展,临沂发展物流的区位优势、思想解放、开放包容的软环境,也认识到临沂地方政府推动物流业发展的独特而又创新的政策措施。顺和国际物流打造智慧物流枢纽走到了行业的前头,也走到了全国的前列。通过两位专家对中国物流之都临沂物流发展的展示、解剖与研究,凸显务实与创新意识,对于中国物流园区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具有示范性。
四、结语
发展中国宏观物流,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纵深发展,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现代技术经济“五化”的不断深入和成熟,特别是以权威群体主义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模式”正在走向世界,以“宏观控制”为基理的现代宏观物流实践政策和理论研究,必将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作者分别为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亚欧大陆桥物流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