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早切早心安

2019-07-22 16:41王璐
百姓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王薇家族史癌变

王璐

民以食为天,有个健康的肠胃会让人品尝各色美食。任何隐患都会让人食不下咽,胃肠道息肉便是其中之一。不少人一听说得了胃肠息肉就很恐惧,吃不香也睡不好,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薇,为大家普及胃肠道息肉的相关知识。

胃肠息肉不一定都恶变

“大部分长在胃底和胃体的息肉都是胃底腺息肉,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会发生恶变。”王薇介绍。很多人觉得胃肠息肉是吃出来的,其实息肉的形成与吃的关系并不明确,但是与基因有确切的关系。然而这并不代表家人患有息肉,自己就一定会遗传。只有当息肉发生癌变,才说明其可能存在遗传倾向。

不管是胃还是肠道,根据组织学,可将息肉分为炎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几大类。其中,炎性或增生性息肉比较常见,如胃底腺息肉,生长较缓慢、癌变可能较小。腺瘤性息肉根据显微镜下的形态不同,分为管状腺瘤、绒毛性腺瘤、绒毛管状腺瘤,发生癌变可能性大。其中,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如果在肠道中的息肉绒毛成分越多,其发生恶变的几率会越高。

除了从组织成分上的划分外,息肉还可以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瘤变,后者一般算早癌或癌前病变。因腺瘤无法用普通白光内镜区分良恶性,有恶变可能要及时内镜下切除。

高危人群有三个特点

只有尽早发现,才能尽早治疗。王薇介绍,值得警惕的人群主要有三个特点:1.有家族史;2.年龄超过45岁;3.有报警症状。消化道分为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空肠、回肠)、结肠等部分。一般胃镜检查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上段;结肠镜是只包括结肠和直肠,中间七八米的小肠很少发生恶变,因此很少对其進行筛查。

如果父母等直系亲属患有结肠癌,且年龄超过45岁者,就要通过胃肠镜检查进行初筛。息肉不一定会传给下一代,但是其可能发生恶变。大部分发生恶变的肠道息肉,都是由腺瘤而来。因此,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有结肠癌等家族史,就要定期检查,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之后的复查及随诊事宜。

一般情况下,对于没有家族史、年龄在40~45岁之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人,只要无报警症状,基本无须再次复查。消化道息肉在早期多数没有特征性表现或症状,晚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虽然有时长息肉会导致频繁腹泻,但并非腹泻就是息肉引起的,一般只有特定部位的多发性息肉才会出现腹泻。患者出现便血、消瘦及排便习惯与大便形状的改变,只是报警症状,而并非一定被息肉“找上了门”。

息肉不会越切越长

检查发现了息肉后,总会令人纠结不已:切了吧,又担心息肉反复长,总是受罪得不偿失;不切吧,又天天悬着心怕癌变。

虽然有些息肉几年都不会长,但是因为肉眼无法判断良恶性,所以现在临床医生普遍建议在发现息肉后还是尽早切除为好。此外,有些体积较大的息肉(如3~4厘米以上)有恶变可能、或者有些息肉即使是良性的,但是随着体积的增大,会有可能出现根部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故而也该切除。临床上一般较小的息肉,会在胃镜发现其存在的同时,利用活检钳将其钝性钳除,或用电流、微波等将其灼除。若息肉较大,或者其蒂部有较粗大的滋养血管,还可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圈套器高频电切术等方法。

“有些人担心胃肠息肉会像割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实际上并非如此。”王薇说。息肉会有规律地生长,并不代表切得快长得就快。

王薇说,息肉切除后,有些患者之所以会反复发生,主要与胃肠道慢性刺激(如便秘等)、饮食习惯、生长环境及遗传因素等多方面问题相关。临床医生会根据切除息肉的部位、性质、大小来提醒患者定期复查胃肠镜。这样会尽量使息肉较小的时候被发现,在门诊即可切除,创伤小且恶变机会少。

猜你喜欢
王薇家族史癌变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发掘练习资源 再育学生量感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作品七
作品(七)
Exploring Factors in L2 Reading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ESL Reading in Classroom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下咽癌的区域癌变现象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中心突出,边缘失语:温州家族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