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开梅
南川区冷水关镇茶园村茶叶基地 图/南川区委组织部
2019年3月30日,南川区大观镇金龙村公共服务中心广场。
伴随着开场舞《福满南川》的上演,第四届中国重庆乡村旅游“十二金钗”大观园旅游文化节拉开帷幕。
现场,精彩纷呈的板凳舞龙表演吸引了沿街观众的目光;售卖各类特色小吃、特色农产品的商家正忙碌不已;不少村民将自家特产带来,整齐地摆放在路边……一时间,歌声、笑声、掌声响彻广场。
南川区,这个曾经有着40个贫困村、4.25万贫困人口的区,通过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引才聚智,推进农旅融合和信息化建设,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脱贫攻坚“组合拳”。
2019年4月6日,南川区冷水关镇茶园村。
清晨的茶园村空气还有些凛冽,不过,采茶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曾经,茶园村受制于交通和区位,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冷水关镇党委、政府借助茶园村的种茶基础和地理优势,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重拾荒废了20多年的茶叶产业。
虽然是重拾“旧业”,但村里理清了新的发展思路,即业主带动、抱团经营。
为此,茶园村引进了重庆古道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该村启动建设生态茶园项目,成立了茶缘春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采取发展股东的方式,把农民变成“合作伙伴”,村民只需以土地入股,便可享受分红。
“以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请村民来打工,但村民投入的精力有限,品质难以保障。现在,采取‘业主出资农户出力这种模式,前期业主负责购置、栽种茶苗以及管护,茶叶开始产出后就交给村民自己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古道茶业负责人罗元兵说。
“2018年,冷水关镇共新建茶叶基地1000亩,涉及贫困户31户,人均增收4200元。”冷水关镇副镇长彭兵介绍,茶园村计划在3年内再发展茶叶基地1000亩以上。
像冷水关镇茶园村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南川区还有很多。近年来,南川区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引导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2018年11月8日,南川区大有镇指拇村。
“永不凋谢”的多肉花卉,成为这个冬日里的一抹绚丽色彩。
多肉园负责人叫张小君,29岁,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大学毕业后,张小君在主城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小君接触到多肉植物,在了解其行情和发展前景后,他决定与人合伙创业,返乡种植多肉植物。
从“码农”变身为“花农”,张小君为何甘当新农人?
“现在政策好,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资金、土地流转、技术都有政府支持。”张小君说。
彼时,南川研究出台了吸引人才到乡村创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对返乡创业人才置业兴业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受一系列支持政策和多肉植物广阔发展前景的吸引,张小君选择返乡创业。
如今,张小君的基地有多肉大棚5个,品种50余种,共4万余盆多肉花卉。
“多肉每年能出4次产品,一盆的净利润可观。”张小君说。
目前,花卉基地里一个棚每年能赚五六万元,随着销路越来越广,花卉产品也供不应求,张小君还将继续扎根农村,扩大种植规模。
在南川区广阔的农村土地上,像張小君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
2018年以来,南川区在营造“近悦远来”环境上精准发力,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与此同时,南川区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李花怒放一树白,遥望疑是春飞雪。”诗里的美丽意境,是南川区金山镇院星村的真实写照。
在院星村,李花随处可见,清风徐来,香韵悠悠,宛如世外桃源。
院星村村民没想到,30多年前种下的2000多亩李树,如今摇身一变,引来无数游人流连忘返。
“今年的李花开得特别好!”院星村党支部书记李毅介绍,金山镇共有2000多亩李树,其中90%以上分布在院星村。2018年,院星村为了提高李树的施肥修枝技术,还特意邀请了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
大多时候,在院星村赏过花的游人,可能都会到龙山村农家乐去吃饭。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
龙山村村民苟光林就是其中之一。
赏花游让金山镇有了名气,不但春天来的客人多,还有不少人选择夏天来避暑。去年避暑季,苟光林家的一个房间单月租金就达到1000多元,几个月下来,有了不错的收入。今年,他打算将原本的4间房改造成8间单间配套,提高住房品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是真的尝到这个甜头了。”龙山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周贤玉说。
龙山村只是南川区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南川区正依托金佛山、神龙峡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强区”,助推农户脱贫致富。
“你好,要买药蜜吗?价格可以便宜点。”2019年3月10日,山王坪镇庙坝村2组蜂农何仕华坐在自家院坝里,正在为蜂蜜联系买家。
“往年产的药蜜都是当年销完,去年规模扩大后,销路就有点困难。”何仕华说,他去年养殖蜜蜂110箱,产药蜜800多公斤,至今还有几十公斤没有卖出去。
庙坝村地处海拔1100多米的高山上,空气好、植被好、蜜源好,产出的蜂蜜品质高。可山高路远,如何将蜂蜜卖出大山,成为困扰当地上百户蜂农的难题。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我区今年在217个行政村启动益农信息社建设,所有行政村连成一张‘数字农村大网,向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推送信息,让农民享受跟城里人一样便捷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南川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负责人夏旌介绍。
“有了信息社,以后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卖蜂蜜、药材等农产品,还能收快递?”何仕华一脸疑惑地问,当得知不久后就可以在网上卖蜂蜜时,何仕华满怀期待。
彼时,在村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便民店、农资超市等地方,随处可见益农信息社的身影。店面不大,但设备齐全,信息社配置有电脑、打印机等,承担着打通数字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重任。
目前,益农信息社已在各村迅速铺开,南川区现已建成益农信息社217个,其中标准站131个、简易站68个、专业站17个、中心站1个,实现各行政村和农村社区全覆盖,打通了“数字农村”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