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张羽 照片提供 VSF
Premabhai Hall
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
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男,1927年出生,印度浦那人,曾于法国为勒·柯布西耶工作,后与路易·康共事。印度著名建筑师。多西作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授,长年累月为家国做了无数贡献,成为了不可撼动的榜样。2018 年3 月7 日,巴克里希纳·多西获得了第40 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即使已经91 岁,巴克里希纳·多西每天还是会思考,印度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街道还有城市。
他为印度设计了70 多年的房子,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印度的地域文化,也可以看到印度的时代问题和社会变迁的痕迹。
多西一生中的许多关键时刻取决于他的雄心壮志和主动精神——从毅然登上轮船从印度远赴伦敦;到明知资历尚浅却主动提出与勒·柯布西耶工作;再到积极投身于重建祖国的历史潮流中。
1954 年他回到印度,主持勒· 柯布西耶位于昌迪加尔和艾哈迈达巴德的项目;1962 年,多西与路易斯· 康一起合作设计了印度管理学院艾哈迈达巴德分校。1955 年,多西聘请了两位建筑师,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Vastushilpa,后更名为 Vastushilpa Consultants,并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且已完成了100 多个项目的建筑事务所。
在建筑设计方面,他充分吸取西方建筑前辈们的经验,以其对生活、东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切敬畏,塑造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鉴赏力,创造出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建筑,饱含了过往经历中的意象、声音与回忆。
他除了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敬意之外,年少时代的种种元素——对圣地、寺庙和热闹喧嚣街道的回忆,以及他祖父家具作坊里漆器和木材的味道等也都融入了他的建筑风格之中。
班加罗尔印度管理学院(组图)
1978 年,他还创建了Vastushilpa 环境设计基金会,以改进适合印度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本土设计规划标准。如今,该基金会已成为学术界和专业顾问团队之间沟通的纽带。
多西早年作为勒·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两位大师助手时,这两位大师正在当时还比较贫穷的印度做了大量的低收入住宅和社区的建设,多西边加入了柯布西耶位于巴黎赛弗尔街35 号的工作室。起初,多西只是担任柯布西耶在印度昌迪加尔城市规划的协调人,很快便亲身参与艾哈迈达巴德的数个项目,例如棉纺织协会大楼、肖特汉别墅、莎拉巴依别墅等。
这样的经历,让多西回到印度之后开始不断地思考现代建筑和旧时印度的关系,适合印度的现代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对于那时刚刚独立的印度来说没有人思考过。
回到印度后,多西把印度的历史、文化、本土传统和时代变迁,糅合到了自己的建筑之中,他自己完成了一种印度建筑语言的表达。
大师指导下所累积的经历,与根本性的思考融会贯通,让多西决定在1956 年创立自己的事务所 Vastushilpa。多西带有印度特色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在极具雕塑感的混凝土和砖砌体量中实现。他在建筑形态上深受导师影响,而空间布局和城市规划上的本土元素则明显可辨。这种东西方、古与今两相调和的手法在多西自己设计的桑珈工作室(Sangath)得以最清晰的体现。项目大胆地运用了混凝土制的半圆形大拱廊,与公共空间、庭院、和水景组合,为印度的气候环境增添凉意。
Sangath Architect的工作室
环境规划与技术中心(组图)
多年以来多西的建筑既未随波逐流,也不追求浮夸吸睛的设计,他的建筑经过深思熟虑的打磨,包含着为国家贡献的愿景和责任感。作品类型亦非常多样化,涵盖行政管理机关与设施、文化教育建筑、私人住宅等等。多西对于建筑的所在地的文脉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他的设计方案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因此才能创造出可持续的建筑。露台、庭院和长廊是他在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现已并入CEPT 大学,1996),贾巴尔普尔市的中央邦电力管理局(Madhya Pradesh Electricity Board),还有位于班加罗尔市的印度管理研究所(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1992)等项目中常用的建筑元素。这些遮阳和透风的空间,让人无论是在建筑内外都感到舒适和愉悦。
多西的家名字来自他的妻子卡玛拉。某日,多西在参观建筑工地时,看见一个女子沿楼梯而下,阳光从遮阳用的锡皮屋顶的缝隙里漏进来,悉悉索索地洒到她身上。
这幅景象打动了多西,也成为他研究“四根立柱和一部楼梯”结构的原点。这种砖窑型建筑既构成他自宅的基础,也延续到他此后设计的住宅项目中。
房子的设计融合了东西方元素,不用于印度传统的房子设计,在门前一定有一个花园,这栋房子的花园被放在了房子后面。卡玛拉家宅的设计,其实还保留了多西学到的柯布西耶的风格,比如这栋别墅的光影处理中就是采用的柯布西耶设计其他别墅的光影比例。但这栋房子已经可以算是现代建筑在印度早期生动的案例了。
泰戈尔纪念堂在萨巴尔马蒂河岸,与艾哈迈达巴德市博物馆接近。它是一个有750 个座位的剧场。这个纪念堂以泰戈尔命名,作为一个著名的孟加拉族诗人,小说家,音乐家,画家及剧作家,泰戈尔深化了印度和孟加拉文化。
所以相对于自由的民族思想,多西从传统的印度文化中形成的建筑风格更适合这栋建筑的设计。
泰戈尔纪念堂从两种意义上向泰戈尔致敬,一是作为传奇艺术家的泰戈尔,二是具有崇高人格的泰戈尔。
在带有透明门厅的宽敞入口,人们可以观察到巨大混凝土结构的细节,演员、评论家和观众在此进行着正式亦或随性的互动。尽管混凝土结构暴露在外,又时有朵朵声云浮游而至,碗形座位的设计看起来像是微握的手掌,给艺术家带来一种亲密感。
印度学研究所大楼是多西脱离勒·柯布西耶事务所后,作为独立建筑师设计的最早的公众建筑之一。“当时人们一度怀疑,尽管国家独立,但印度人是没法摆脱被殖民的奴性的”,他也暗自发誓,不再简单沿用柯布西耶的建筑元素或形式。
虽然身上带着柯布西耶的影子,但是在做本土设计的时候多西不希望只是简单的模仿别人的建筑。
“印度建筑中的所有传统元素在这里均有所体现。设计之前,我曾研究过耆那教徒之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种传统建筑类型,我拜访了多位耆那教圣徒。”
印度学院(组图)
建筑本身借鉴了南亚一种传统的住宅形态Haveli,起初印度研究所作为印度古代文稿和绘画作品的收藏和研究机构而设计,而现在成了一座博物馆。
这个用很多拱顶组成的房子——桑珈建筑工作室(Sangath)是巴克里希纳·多西自己的工作室,但是同时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多西的观点中,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自然也就不存在好的建筑,也就不构成生活。
因为印度温热的气候的原因,整个建筑有一半是放在地下的,半圆形的大拱廊,还有花园一样的庭院、流水,让房子融入了自然,也让环境多了一点凉意。
除此之外,拱廊的设计其实是从印度的神庙结构中寻找的灵感,这种独特的建筑语言也成了多西独有的建筑风格。
Amdavad Ni Gufa(组图)
多西除了在不断地寻找印度式的建筑语言之外,为印度低收入者建造居所也是他的一生所愿,是他所有项目中重要的组成。Aranya 低造价住宅项目就是多西为低收入的印度居民建造的“经济适用房”。
其实这个“经济适用房”的结构非常简单,一栋房子占地大概30 ㎡,用普通的砖块打造的地基,只能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
以前,低收入者只能居住在贫民窟,没有土地所有权,没有最基本的电力、排污设施……这样的房子最起码可以保证他们的居住。
最重要的是,这个建筑是一个可以“用时间换空间”的设计。多西设计的“经济适用房”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可以让居住在里面的人一点点“升级”自己的房子。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房屋进行扩建,用最低成本实现最多样的空间用途。
除了现实中的问题,多西也会关注印度文化中的宗教、神话……这些形而上的东西,1994 年开放的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就是多西的代表作之一。
艾哈迈达巴德洞穴画廊中展示的是印度现代主义画家马克布勒· 菲达· 侯赛因的作品。这个建筑作品多西把空间延伸到了地下,把建筑和艺术融合到了一起。
相比于多西以往的建筑风格,洞穴画廊的风格更加自由,延伸至地下,中间微微凸起的穹顶有点类似印度城乡流行的湿婆神龛的穹顶。
而整个地下的空间,是源于多西一次的地下空间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讨论,这个地下的空间完美地把这些想法糅合到了一起。
在巴克里希纳· 多西看来,建筑师不仅要精通建筑领域内的形式法则、材料科学和建筑结构,也应该对社会、经济、自然有所认知。在印度城市文明兴起的过程中,很多古老的城市都是自然“生长”起来的。对于同样拥有自己独特建筑文化的中国 ,巴克里希纳· 多西对于现代建筑理念和本土建筑传统的融合,这是一种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正是这位现年90 多岁的建筑师,让东方建筑的生命在我们的时代继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多西给我们明确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明白最重要的是,建筑与生命有关。“
得知获得普利兹克奖时,多西说,这又一次坚定了他的信念:“当建筑与生活融为一体时,就是一场生命的庆典。”但是更多的,在那个相对贫瘠的年代,多西用一己之力打开了印度现代建筑的大门,让光照了进来。
“以人为本,引发共鸣,意义非凡,他对建筑界的贡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利兹克奖评审团将本年度的奖项颁发给多西,旨在表彰他一百多座建筑作品所展现出的卓越建筑才华;赞扬他对国家和自己所服务社区的承诺与奉献,他作为教师的影响力,以及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为世界各地专业人士和学生所树立的杰出典范。
Kamala House
Aranya低成本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