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S理论的古镇文化景观系统研究
——以大理沙溪古镇为例

2019-07-20 02:39程露陈行车震宇
园林 2019年3期
关键词:沙溪文化景观古镇

程露 陈行 车震宇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2003年起我国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评选,截至2014年第六批评选工作结束,共有252个历史文化名镇。这些小镇多数较为古老,且完整保留了一定历史时期传统民族特色文化景观风貌。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景观日益受到国外或“非地方”文化的冲击,文化景观的地方性在人们追求所谓的功能齐备或别样审美中逐渐缺失。而近年来古镇旅游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古镇文化景观设计也得到业界的广泛研究,CAS理论作为近年来才引入景观园林界的新型理论,对系统、全面地探析古镇文化景观具有较大帮助。

1.CAS理论运行模式与特征

2.沙溪古镇航拍

1 理论溯源

1.1 理论解析

CAS理论即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可归为系统论的一种,其核心思想是:把复杂巨系统中的多个成员称为适应性主体,该主体在与环境或其他主体的作用过程中主动自行反馈调整状态,在适应过程中产生复杂性,从而推进整个复杂系统的演进,可概括为“适应产生复杂性”(图1)。该理论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书籍《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随后,普利高津(比利时)提出了“复杂性科学”概念,1984年以盖尔曼为带头人的美国圣塔菲研究所提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的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约翰·H·霍兰(美)所著的《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一书在中国出版,由此国内学者开始关注CAS理论[1]。

1.2 理论应用情况

CAS理论多运用于经济领域,包括股票经济、建立经济模型等,目前该理论也应用于国内景观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有:管朝(2013年)将新农村社区景观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研究了社区景观的文化系统、人居环境系统、经济生长系统、开放空间系统,并研究各系统的适应性和景观规划[2];李明(2015年)基于复杂适应背景对乡村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3];吴巍(2016年)运用CAS理论解析了“自适应性”湖泊景观生态系统与“浅塘型生态群落”[4]。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将该理论引入古镇文化景观中进行探究。

2 大理沙溪古镇文化景观作为复杂适应系统

人们对文化景观狭义的理解通常为经过人工雕琢的或具有遗产性质的文化景观建筑、构筑物、小品或者场所。根据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的定义和分类,文化景观包含三个层次:人为有意设计的景观、持续性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5]。基于此,本文对古镇文化景观这一复杂巨系统的研究既包括自然的景观,也包括人文的景观[6]。

2.1 沙溪古镇文化景观系统构成

大理沙溪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被外界熟知。该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距离县城约30 km,且位于“大理—丽江”的旅游圈内,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图2)。沙溪古镇白族人口众多,同时居住着汉、彝、僳僳族等人群,文化交融塑造了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系统,以下分为景观的价值系统和物质系统进行阐述(图3)。

3.古镇文化景观系统构成

4.中央共享庭院景观区

5.魁阁——景观标志性节点

6.欧阳大院的庭院景观

2.2 文化景观的价值系统

2.2.1 民族文化

沙溪古镇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民族节日主要有太子会、石宝山歌会、本主会、火把节、闹春牛和古城隍庙会等,其中火把节是由白族自古以来崇拜火的习俗发展而来,白语称“富物”。受传统白族服饰、图腾、扎染等影响,当地景观小品和建筑物上的装饰善于用民族彩绘,民族建筑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2.2.2 宗教文化

沙溪古镇在茶、马贸易历史进程中推动了宗教的交流,在明清时期依然有佛、道、儒三教并存,随着上个世纪“破四旧”等运动过程中对儒教的压制,儒、道教的文化逐渐削弱,佛教文化幸存。佛教文化对古镇核心区四方街的兴教寺等节点的景观风貌具有深远影响。除此之外白族人崇尚本主文化,村内一般会有本主庙和大青树等景观。

2.2.3 产业文化

沙溪古镇虽具有一定旅游业,但依然是一个农业小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健康,其中烤烟、油菜、地参、芸豆、百合、松茸、中药材等种植较有特色,促成了当地独特的田园景观,同时当地传统民族木雕手工艺也非常精湛,常常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中。

2.3 物质系统

2.3.1 宏观层面:景观格局

从水系与绿地格局来看,沙溪坝子的农田景观优美,分散在居民点周边,是古镇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丽江的黑潓江流经沙溪古镇的东侧,水质良好,是当地重要的灌溉水源。人文景观格局围绕四方街,分布着古树、魁阁、兴教寺、老马店等节点,并向南北延伸出南古宗巷和北古宗巷,东西延伸出寺登街巷(图4)。路网结构中县道和镇区主干道相对规整,村道灵活排布,整体形成“环路闭合,支状延展”的交通景观。

2.3.2 中观层面:文化建筑构筑物与街巷

(1)魁阁(古戏台)景观标志性节点

沙溪古镇范围内造型各异的白族传统公共标识建筑近20余座,魁阁是当地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位于兴教寺的中轴线上,是沙溪古镇的中心标志,其造型装饰素雅精美,前台后阁,飞檐叠角,翼然若飞,与当地历史上文风昌盛密切相关(图5)。

(2)欧阳大院的庭院景观

欧阳大院是当地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的代表,三面建房,中间是院落,院落中放置盆景或直接栽种植物,在院墙的一角开门,另一面的院墙兼有影壁的作用,影壁上画上彩绘,庭院景观以及建筑观景效果较好(图6)。

(3)南古宗巷及北古宗巷的古朴景观

沙溪古镇寺登街通往南、北寨门的街巷分别为南古宗巷和北古宗巷,白语“古宗”即为“藏族”之意。这两条街巷曾是藏族马帮的客栈及交易场所,街巷空间的宽高比约为1∶2.3,街道给人较为亲切的感觉。街巷的铺装采用当地的石板(中部)和鹅卵石(两侧)等铺就,中部石板象征着“御道”之意(图7)。

(4)寨门景观

沙溪古镇核心区在明清时期依然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发挥着瞭望和防守的作用,之后随着茶马交易的衰落,寨门以及古镇内众多马帮景观也逐渐无人管理维修,只剩下东寨门依然屹立。2003年沙溪复兴工程启动后,又恢复了南寨门(图8)。南寨门表征的景观风貌与古镇比较协调,采用当地黄色夯土修建,风格与白族传统民居相仿。

2.3.3 微观层面:古树、古桥、古井、新建的景观项目

(1)古树与植物景观

沙溪古镇核心区的古树共计13棵,品种涉及黄连木、山玉兰、槐树、黄杨木、红豆杉等(图9),其中兴教寺内属于木兰科的山玉兰树龄已达300岁,树高8.5 m、胸径50.29 cm,依然枝叶繁茂,是当地的特色树种。当地灌木以南天竺、清香木等较常见,时尚花草包括牡丹、月季等(图10)。

7.南古宗巷街景

8.南寨门景观

9.古树(黄连木)

10.月季花(作配景)

(2)古桥景观

沙溪古镇保留较为完整的古桥有一座,即玉津桥。玉津桥位于古镇核心区东侧的黑潓江上,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采用坚硬的米花石建筑而成,是东侧华龙村与古镇核心区相联系的主要道路(图11)。除此之外,位于沙溪镇域其他乡村的石鳌桥和文凤桥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也是茶马古道历史记忆中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

(3)古井景观

沙溪古镇的传统民居欧阳大院内依然保留着上百年的古井,古井建在民居厨房旁侧的后院,建造取自当地石材,井面内圆外六角、井台直径不足1 m,古井水源纯净清凉,取意“饮水思源”(图12)。

(4)新建的古镇入口景观

沙溪古镇在未开发旅游业前,新建的文化小品较少,当古镇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旅游人次逐年增多后,古镇的文化小品建设也得到支持,古镇入口景观也在这一时期建设起来(图13)。为唤醒人们对茶马贸易的记忆,入口景观设计中融入了茶马与商人的青铜雕塑、古朴的地砖、印着“沙溪古镇”的灯笼、以沙漠色为背景色刻有“茶马一站”的浮雕等元素,表达了沙溪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的内涵。

(5)黑潓江边的景观改造

黑潓江边的景观改造,结合古镇农村发展、碳排放管理、废弃物回收管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等设计初衷,尽可能采用了当地青色、土黄色的石材,并在江边配置了玩乐场地和休息区,充分将山涧小溪和人文功能需要结合起来(图14)。

11.玉津桥

12.古井(内圆外六角)

13.沙溪古镇入口景观

3 古镇文化景观复杂适应性的表征

3.1 景观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

沙溪古镇文化景观的价值系统推动物质系统的构建,而物质系统也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景观构建,系统内的各主体相互适应从而产生复杂性,推动古镇文化景观系统的保护与发展,该系统具备复杂适应系统的7个基本特质:聚集(景观聚集指数)、标识(景观标识)、非线性(线性与非线性景观设计)、流(景观生态系统循环)、多样性(景观多样同时共生共存)、内部模型(传统景观经验启发当前的景观发展)、积木(景观营建不同阶段不同表征)。

3.2 景观系统内各主体的相互适应

沙溪古镇内的景观物质系统得到调整的一个重大契机是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1世纪初,沙溪寺登街的四方街入选2002年的100个世界濒危遗产保护名录后,沙溪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随着沙溪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当地旅游服务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古镇文化景观基础设施得到改造和提升:以前古镇内无景观标识牌,现在增设标识牌,且设计结合沙溪古建和古桥元素;以前黑潓江河道垃圾遍地、植被疯长、无休息设施,现在河道得以整治,景观得以修复,路灯、垃圾桶、景观雕塑等得以改观。同时,古镇人工景观的创建也适应于沙溪古镇的自然生态条件,在树种选择上一般选用树冠较大、遮阴效果良好的黄连木、黄杨木、槐树等,且休憩亭台一般采用坡屋顶,以便排水。

14.黑潓江边的景观

4 小结

CAS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不同主体在相互适应中产生复杂性,古镇文化景观系统内各主体在相互适应中同样产生复杂性,并推动古镇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古镇文化景观的物质载体因人的价值观改变而得到更新、因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而不断主动求变,逐渐呈现其景观之美。大理沙溪古镇文化景观深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白族本主思想的熏陶,现在又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当地人对文化景观的修复保护与发展的价值观突显,古镇内增设众多景观基础设施,河岸景观也得到改造,如此来看,沙溪古镇文化景观在适应人们价值观转变中逐渐更新发展,产生了当地文化景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猜你喜欢
沙溪文化景观古镇
绘画篇
古镇之旅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TRMM降水数据在沙溪流域的精度验证
诗梦江南,沙溪雅集
——中韩诗歌对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