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翔,罗 敏,聂 娜,林 敏
(1.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矮塔斜拉桥是一种介于连续梁桥和斜拉桥之间的新桥型,自1994年在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现代矮塔斜拉桥——小田原港桥(Od a w a r a B l u e w a y B r id g e)开始,距今不过20多年,该桥型具有经济、美观、施工方便、跨径布置灵活等优点,近20年来在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等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发展前景广阔[1-3]。
和连续梁(连续刚构)桥相比,矮塔斜拉桥拉索的竖向分力可以平衡梁体的自重引起的竖向荷载,大大降低了结构弯矩,随着弯矩等内力的减小,主梁高度得以降低,结构自重大幅减轻。另外,拉索的水平分力会在墩顶负弯矩区产生压应力,对该区域主梁上缘拉应力起到一定抵消作用。
与传统斜拉桥相比,矮塔斜拉桥的拉索应力变幅较小,拉索的疲劳效应不明显,故可以采用较大的拉索应力限值,同时斜拉索索塔区的设计和施工也比斜拉桥简便[4-5]。斜拉桥主要靠斜拉索受拉来承受竖向荷载,主梁刚度较低,在应用于多跨结构时,多塔斜拉桥存在着结构总体刚度过低的问题[6-8],而矮塔斜拉桥主梁是承受竖向荷载,主梁刚度相对较大,故可采用多塔多跨的桥型方案,跨径布置灵活,实际应用中广泛采用了两塔三跨、四塔五跨等多塔多跨设计,在通航(主跨跨度)要求不高时,多塔多跨矮塔斜拉桥可与传统斜拉桥竞争,且造价和施工难度大大降低。
自建成小田原港桥后,矮塔斜拉桥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建成了屋代南桥(Y a shi ro S o u t h B r id g e)、木曾川桥(K is o B r id g e)、粟东桥(R i tt o B r id g e)等几十座矮塔斜拉桥,见图1。
图1 日本修建的矮塔斜拉桥(部分)
虽然最早由法国工程师提出了矮塔斜拉桥设计的概念,但该桥型在法国的应用并不多。1996年建成的S a in t-R e m y-d e-M a u r i e nn e B r id g e是法国的第一座矮塔斜拉桥,于2008年又建成了一座跨径布置为126 m+104.4 m+75.6 m的矮塔斜拉桥桥。瑞士应用矮塔斜拉桥的历史也比较早,著名的S u nni b er g桥始于1998年竣工。除此以外,韩国也是矮塔斜拉桥建造较多的国家(见图2),此外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有修建[9]。
图2 韩国修建的矮塔斜拉桥(部分)
我国开始修建矮塔斜拉桥的历史比日本稍晚,但起点很高。第一座是主跨达到312m的芜湖长江大桥[10],在2000年建成,这是一座钢桁主梁的公铁两用桥,跨径布置为180 m+312 m+180m;我国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是2001年建成的漳州战备桥[11],跨径布置为80.8m+132m+80.8m,主跨也达到了132m,在同期、同类桥中名列前茅,见图3。
图3 中国首座钢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
该桥型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应用,沿海地区、严寒地区、高原地区等均有采用,而且跨径布置灵活,以多塔多跨为主[12]。
我国台湾地区矮塔斜拉桥的应用也非常多,在台湾矮塔斜拉桥一般称为“脊背桥”,于2007年最先建成了爱兰交流道联络道桥(跨南港溪),该桥跨径布置为80m+140m+80m,主梁为单箱4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桥面宽24.85 m,梁高从3 m变化到5.1m,塔高20.25m,随后又建成了位于台19线的妈祖大桥(跨径布置125m+125m,塔高35.2m)、位于台28线的高雄新旗山桥(跨径布置100 m+100 m,塔高25.7m)、南投县竹山大桥(跨径布置70m+130m+70m,塔高10.5m)、新竹县头前溪竹林大桥(跨径布置80m+2×120m+80m,塔高23m)。
本文以P C主梁矮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汇总了72座已建桥梁的主要设计参数,其中包括国内桥梁40座,国外桥梁32座,并详细汇总[12]。
经统计分析其高跨比(主梁高度与主跨之比)分布见图4和图5,矮塔斜拉桥主梁一般采用变高度梁,跨中高跨比一般分布在1/80~1/30之间,根部高跨比一般分布在1/50~1/17之间,国内和国外矮塔斜拉桥的高跨比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取值类似。高跨比随着主跨跨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不同跨径桥梁的高跨比类似。
图4 跨中梁高与主跨跨径比值的分布
图5 根部梁高与主跨跨径比值的分布
图6 和图7分别为跨中梁高和根部梁高随主跨跨径的变化规律,由图可见,主梁跨中和根部的高度随着主跨跨径的变化近似为线性,可以拟合为H中=0.009 7·L+1.64和H根=0.024 7·L+1.36(L表示主跨跨径,H中、H根分别表示主梁跨中和根部的高度)。
塔高和主跨跨径之比的分布情况见图8。塔高和跨径之比基本分布在1/5~1/15,可以看出塔高和跨径之比分布在一定范围内,这是由于矮塔斜拉桥设计时,拉索、主梁可以采用不同的竖向力分担比例。和斜拉桥相比,双塔、多塔斜拉桥桥面以上索塔的高度与主跨跨径之比宜为1/4~1/6,独塔斜拉桥桥面以上的塔高与跨度之比宜为1/2.7~1/3.7,矮塔斜拉桥的塔高要远小于斜拉桥,相应的拉索倾角较小,只承担部分竖向荷载。
图6 跨中梁高随主跨跨径变化规律
图7 根部梁高随主跨跨径变化规律
经过对收集的72座已建P C主梁矮塔斜拉桥(国内40座,国外32座)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主要设计参数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1)P C主梁矮塔斜拉桥一般采用变高度主梁,跨中截面高跨比一般分布在1/80~1/30之间,根部高跨比一般分布在1/50~1/17之间,并且梁高和跨径近似呈线性关系。
(2)国内、外桥的高跨比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并且高跨比随着主跨跨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即不同跨径桥梁的高跨比类似。
(3)塔高和跨径之比基本分布在1/5~1/15,因拉索、主梁承担竖向力比例的不同,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但该比值远小于斜拉桥,表明与斜拉桥相比,拉索倾角较小,只承担部分竖向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