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泽,李永泽,丁传伟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2.北京市房山区体育局,北京 102401;3.北京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曾指出:“失去教育的体育必将是走向企图的体育。” 摔跤在我国作为一项冷门项目,虽在此背景下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是这种运动员文化缺失现象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金牌战略”下教学失衡,“学训”矛盾冲突严重。 各级各类体校大部出现了“重武轻文”一边倒的局面,学训相矛盾,很多教练、分管领导思想单调,传递给队员的思想出成绩才是硬道理。(2)摔跤队员职业生涯规划思路模糊。对于未取得好成绩、文化课程又耽搁的运动员如何安置,特别是青少年摔跤运动员一旦超过骨龄无法参加比赛且没有获得较好的成绩转入专业队。(3)师资力量配备不充分。各级体校文化课教师基本身兼数职或走行政兼职文化教学。(4)高等院校招生培养方案的缺失。目前针对国际式摔跤专业的高校类专业仅运动训练专业招收,2018年具备招收国际式摔跤高水平运动员的高等院校全国仅有内蒙古师范大学,这严重限制了摔跤后备人才的培养。
(1)人才培养。在全国整个国际跤培养模式呈金字塔模式,培养的方式都以专业体校、业余体校为主,运动员受限于单一的培养模式中。(2)选材输送。运动员的选材输送量化指标矢志不渝,我国运动员始训年龄较晚,错过了有氧、速度、协调等基础训练的最佳年龄,过早进行专项化训练,选材入队专项化测试考核没有形成一套合理体系。(3)教练员梯队。基层教练员梯队建设故步自封,训练方法因循守旧,缺少科学训练的手段。(4)比赛缺乏。我国少年组青年组及成年组参加正式比赛较少,业余性太强,在国际性大赛上缺少中国摔跤人的面孔。
首先,相对于摔跤的课题在高校的机构单位研究甚少;其次,在基层单位经费设置上,队员们的伙食明显跟不上平时训练强度,场地器材等训练设施不齐,相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古典跤、自由跤合用一块场地习以为常,各方面的医疗保障得不到完善;再次,政府对于退役队员的安置也得不到改善。据数据统计,我国在训优秀运动员2.3万,每年有3000~6000名运动员选择退役,退役后很多人领取经济补偿就结束职业生涯,有较少比例的国际摔跤退役队员之后考入体育院校、各大高校。整体学历水平低,基层教练文化水平基本为中专,有的退役之后直接做基层教练,本科毕业的甚少,教练队伍的新鲜血液较少,这些问题都将限制我们摔跤项目的整体发展。
2.1.1重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做到“体教结合”。政府支持下,加强文化课师资力量,以及教练员思想观念的改变,鼓励运动员并拓宽运动员的文化视野,将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文化教育视为同等重要。文化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入队及参赛,设立相关的学业奖学金,降低文化成绩,鼓励其考学、考研、考博等一条龙优惠政策,加强摔跤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师资、科研力量。
2.1.2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多元化。我国对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这种模式,但我们可以转变培养方式。例如,加强区域性普通学校兼并业余体校模式;对进入专业体育运动学校进行选拔赛,真正做到优中选优;加大全国体育院校下属的竞技体校的开设力度;政府支持开设摔跤专业的俱乐部、各级运动协会,真正做到职业化培养及管理。
2.1.3建立选材输送相关政策,制订一套选材专项性测试及文化测试方案,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对取得省运会冠军甚至有潜质的运动员输送更高层次专业队进行训练,杜绝交流队员的现象发生。
2.1.4提升教练员的整体水平。每年增加相应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对资历较老的教练员进修学习,年轻教练员采用晋升考试制度,提高学历、科研、伤病预防康复等教资水平,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聘请国际跤专项高学历人才(硕士、博士),分配进各大高校、体育院校、普通中小学,提升摔跤后备人才教学实力。
2.1.5改革相应的竞赛体系。一方面,增加一定区域性、年龄段、跤种、邀请赛、城市巡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竞赛等参赛数量,并且积极与政府探讨,建立协会、企业、公司合作,初步探讨国际跤摔跤职业化进程,增设多种比赛场合,加强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心理素质,更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出台相关参赛条例,严格把控参赛队员的实际年龄,杜绝弄虚作假,严禁区域性交流队员、比赛买通假摔等有损项目发展的不良行为,本着公平公正公开,以人为本,节俭办赛基调,把相关的竞赛放到选拔优秀运动员身上。
2.1.6改善高校培养方案,加强高校摔跤项目人才建设,选拔培养更多的摔跤项目人才以及教练员裁判员的培养晋升工作,以及运动员等级制度的设立;审批一部分高校进行国际跤高水平考试,并且增设大学生运动会摔跤项目参赛资格以及大学生年度锦标赛,各大高校组建专业队,聘请优秀教练员,优秀教师进行专项技术课的教学与训练工作,真正拓宽摔跤项目的人才培养。
首先,改进现有举国体制下,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加快省市专业队由政府负责管理向俱乐部,运动协会管理模式的转型,实现摔跤项目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做到由政府主导委托下,进行的民营体育俱乐部、摔跤运动协会的推广发展,从而做到“政体”分明;鼓励“摔跤进校园”,在各大普通中小学开设摔跤班、特色摔跤社团,使学生劳逸结合,丰富兴趣,不仅能防身自卫,而且还能锻炼出顽强的意志品质,推动摔跤后备人才储备。其次,基层队伍的建设对后备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提升基层运动队训练软硬件设施等相关保障工作,加大运动队人才资源的配备,加快完善高级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能训练师、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师等摔跤团队化进程,引进运动训练监控相关仪器安排科研人员定期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监控,更新摔跤专项体能训练设备以及提升基层青少年运动员的伙食质量,有利于更科学地进行训练,采用单位负责制紧抓运动员夏冬训动员及训练工作。最后,对专业队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进行初步的改善,适当降低一部分考学、考研、考博等优惠政策,鼓励提升文化学习,保障摔跤团队的人才不流失,尽快落实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走读制”,更有利于的队员全面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应加强对摔跤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并落实到基层;从思想上重视项目的发展前景,选定部分城市作为“摔跤后备人才基地”,出台年度基层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表彰奖励办法,评选出全国十大“摔跤特色城市”以点带面,推动项目发展;鼓励校企合作、运动队职业化转型等,努力拓宽训练经费的来源,寻找项目商业价值;通过各类赛事的电视及网络全程直播,通过新闻媒体等各大互联网客户端普及摔跤赛事、讲解规则,让大众了解摔跤,关注摔跤;定期举办“国际跤交流大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以及摔跤顶尖选手、摔跤爱好者,普通群众都参与其中,在欣赏比赛同时,更多的是以娱乐、交流、学习参与到摔跤盛宴中去。
更正“中国式摔跤”等相关术语的界定,改为“角抵”;“三级训练体制”结合高校、民间组织、各摔跤俱乐部等社会力量三管齐下,发展并推广中国式摔跤;政府机构对于中国式摔跤应自立体系,脱离中国摔跤协会管理,与国际式摔跤相分离,成立中国式摔跤运动协会,并入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各大高校扩大招生及招生人数,开设中国式摔跤专业课程,培养相关专业运动员、教练员、教师队伍及相关管理人员;完善中国式摔跤赛制,恢复中国式摔跤全运会参赛资格,延续中国式摔跤全国锦标赛、全国大学生中国式摔跤比赛、全国中国式摔跤俱乐部比赛等赛事,举办不同年龄组别、地域性的中国式摔跤比赛及业余比赛,增加全民的参与度;加快推广中国式摔跤的国际化发展,加强高校间合作,对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开展中国式摔跤课程,除每2年的“巴黎市长杯”国际邀请赛及世锦赛之外,我国各俱乐部应多组织与国外俱乐部交流比赛,加深中国式摔跤的国际影响力,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