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 王克
[摘 要] 中山大学紧密围绕国家中西部发展战略,以贫困地区发展急需的管理人才培养为重点突破,探讨通过对口支援系统性提升贫困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方经济提速的有效范式;同时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和促进教育资源协调配置的作用,实现对口支援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 协同创新;贫困地区;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152-02
一、对口支援新模式
中山大学2004年起对口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吉首大学。十多年来,从早期仅学校层面接受吉首大学教师攻读学位、进修访学、挂职交流、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推进重心下移。2009年来,两校不断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机制,以院系“点对点”对口支援为重点,发挥中山大学工商管理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的优势,以提升吉首大学商学院人才培养能力为导向,构建并不断完善可持续性“造血型”对口支援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对口支援贫困地区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同时,拓宽中山大学自身协同创新和学科建设渠道,努力提升人才培养及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能力,促进对口支援两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水平的共赢提升。
具体以受援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为实验区,探索发挥支援高校学科优势辐射作用,以优质教学资源、机制输入与合作,推动受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学科专业建设,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协同育人机制,在研究与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现实问题过程中,推动支援高校自身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该模式内容主要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九大举措”的“129”模式: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以机制改革解决对口支援中高校内生动力和长效机制问题
对受援高校,着重解决人才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能力”问题,即面向贫困地区人才需求,实践如何通过对口支援提升贫困地区高校工商管理的学科实力和专业特色,形成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高度融合比较优势;对支援高校,将对口支援纳入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以联动政策和机制激发内在动力,建立对口支援长效保障机制,在政府行政推动的基础上实现对口支援政策的稳定、连续和长期落实。
(二)以精准帮扶解决支援和受援高校专业建设与质量共长问题
首先,解决受援高校人才培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自生能力”问题。针对贫困地区高校在学科建设水平有限,特别由于区位劣势,远离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市场化的前沿,工商管理学科对专业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的现实,发挥支援单位的学科优势,从人才培养全链条和全要素着眼,以“点对点”方式因地制宜地移植优质教学资源和培养机制,为受援单位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等,培育贫困地区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自生能力”。其次,基于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多方位夯实支援高校专业建设的内涵。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与举措
(一)创新对口支援运行机制,实现共赢发展
为把对口支援工作引向深入,两校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心下移至院(系)层面“点对点”精准的无缝衔接,建立不仅由国家行政推动,而且支援、受援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联动共长的主动运行机制。
(二)创新专业办学理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集聚支援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促进受援高校学生整体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人才理念、人才特色、人才能力和人才类型等四方面科学定位贫困地区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如下图所示)。
(三)立足学科体系建设,反哺两校人才培养
(1)对口支援完善了学位教育体系。受援高校工商管理学科2010年获批省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获批国务院“生态扶贫”博士点建设单位,2015年由支援高校设立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实习基地。(2)对口支援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平台。如2015年两校联合申报的“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入选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项目。(3)对口支援打造了一支研究特色鲜明的科研队伍。中山大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招收吉首大学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国内访学,还派出团队指导科研工作。如在贫困问题研究方面,该校商学院教师2014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7项,国家自科基金9项,专任教师年均获得国家基金比例高达8%,在连片特困地区高校商学院中处于领先水平。(4)共享優质学术资源。中山大学不仅完全向吉大开放图书馆数据库系统,还建立“商科学术讲座同步传输平台”共享学术资源。
四、主要创新
(一)对口支援模式创新
首先,围绕人才培养,发挥学科优势,以“点对点”的帮扶为路径,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融合能力”“内生能力”“生产能力”为根本,创造性、系统性地构建与实践了对口支援贫困地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129”模式;探索并形成了可持续性“造血型”对口支援模式;其次,综合目标联动的导向机制、合作共赢动力机制、团队协同的实施机制等,系统保障和实现对口支援双方高校互动双赢。
(二)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人才理念、人才特色、人才能力、人才类型等四方面科学定位贫困地区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三者高度融合互通,建设跨区域的教学科研共同体,以多维角度和层次构建培养对象更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三)对口支援举措精准
该模式要达到目标是通过提升贫困地区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培养条件进行的,通过增强贫困地区高校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解决贫困地区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衡问题。围绕1个中心、2个体系、9大举措,实现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精准。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教学特色,带动贫困地区培养有创新、敢创业、善管理的人才,以服务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
对口支援是实现高等教育东西部共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举措,实施以来相关高校和广大教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参与对口支援,在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对此从理论上进行提炼有助于促进这项伟大事业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琦.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基于人本原理的视角[J].人力资源管理,2017(6).
[2]毕国堂.关于构建高等教育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4).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