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清代的崔默菴是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人,行医治病多有奇效。邻村有一少年男子刚结婚不久,全身水肿,皮肤出疹,头部肿大如斗。请了不少医生,都不知为何病,只好邀请崔默菴前来诊治。
崔默菴诊治这名男子时,发现他六脉平和,只是有点虚弱。他思索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出发病原因。崔默菴是坐着轿子远道而来的,已经感觉饥饿,就在病人床前吃饭。大概是头部浮肿、两眼不能睁开的缘故,他见病人用手掰开眼睛看着他吃饭,便问:“你想吃东西吗?”病人说:“很想吃,但医生都告诫我不能吃东西。”崔默菴说:“这种病怎么会妨碍饮食呢?”于是就让病人一同吃饭,见病人食欲很好,他更加想不出病因了。
后来,崔默菴打量起病人的居室环境,由于少年新婚,屋里摆设的床、橱、桌、椅都是新的,漆的气味熏人,他恍然大悟。崔默菴让病者家人把病人抬到另一间屋里去,再让家人买来螃蟹生捣成粥样,遍敷全身。不过一两天,水肿渐渐消去。原来少年是中了漆毒。
尽管方书载有“螃蟹善解漆毒”的说法,很多医生真正遇到这样的病人却容易忽略,而崔默菴能敏锐地观察到病人周围的环境和发病诱因,才能手到病除。当然,古人的这些医治方法是否对每个人都有效,或许还需要现代医学来做出科学的考证。
约翰·亨特:解剖学奠基人
1728年,约翰·亨特降生于苏格兰一个穷苦人家,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嗷嗷待哺的小家伙后来成为现代外科医学的奠基者,正是他把外科手术从一项技艺提升到了科学的高度。
小时候的亨特可不怎么让家长省心,他讨厌书本,也不喜欢学习,就喜欢去野地游玩。看到儿子不是学习的料,再加上家境贫困,父母早早就让他退学了,送他去格拉斯哥做了几年的木匠。就这么无忧无虑地到了20岁,亨特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决定学一门手艺谋生。
思索了一段时间之后,亨特决定投奔远在伦敦的哥哥威廉。威廉拥有一间解剖學校,亨特想先从哥哥的助手做起。做了决定之后,亨特费了很大劲学会了读书写字。
到了伦敦之后,亨特开始帮助哥哥解剖、研究死了的动物。“无心插柳柳成荫”,亨特意外地发现这正是他自己喜欢又擅长做的事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天资聪慧的亨特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宿命,日日不知疲倦地努力,很快就超越了哥哥。哥哥威廉虽然受过外科训练,但有时会有晕血的反应,所以,亨特便渐渐接手了血淋淋的外科解剖工作,威廉则转向内科,准备做个助产士。
为了追求娴熟的手术技巧,亨特每晚只睡4个小时,每一个动物的尸体都成了他练手的工具。猴子、鲨鱼、海象、野鸡、熊和鸭子,只要是能找到的动物,他都解剖过。解剖的结论让他十分着迷,他发现不同的动物有着相似的器官,感慨造物主的神奇之外,他更加痴迷于解剖。
慢慢地,亨特不再满足于解剖动物,而是热衷于人体组织的研究。在当时,解剖死动物就已经令人嫌弃,解剖死人则更是被认为是邪恶的事情。
然而,亨特却坚持解剖人体,完全不理会世人的排挤和白眼。那时的医生对人体结构知之甚少,所以外科医生与其说是医务人员,倒不如说是“拿着锯子的熟练工”。为了科学,即使孤独又如何?亨特不需要别人的鼓励和嘉许。
解剖实践让亨特获得了更多有关人体运转的知识,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1785年12月的一天,一位45岁的马车夫慕名过来求助。他的大腿根部胀痛,几乎不能行走,3年来一直忍受着痛苦,直至忍无可忍。这在当时,只能做截肢手术,但是做了截肢手术,车夫便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能力,反而成为家庭的累赘。
亨特在检查了病情后,并没有给患者截肢,他分析胀痛是由动脉瘤引起的,受损的动脉引起气球样膨胀,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入腿部。找到病因后,亨特大胆地在患者胀痛上方的腹股沟处切开,精确地切开肌肉组织找到受损的动脉。
手术结束后,亨特在患者的肿痛处下方缠了4卷绷带并系紧,帮助动脉恢复正常。6周之后,马车夫竟然恢复了正常行走,顺利出院。
看到亨特熟练而又精准地进行手术治病救人,对亨特解剖尸体抛以白眼的人们这才意识到外科医生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开始理解这位完美而苛刻的解剖学家。据说,亨特解剖过上千具尸体,英国亨特博物馆内3000多件人和动物的解剖学和病理学标本,几乎都是约翰·亨特医生终其一生的收藏。他对人体内部的了解也达到了前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度,因此被认为是解剖学和外科医学的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