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建英
(大姚县人民医院,云南 楚雄 675400)
妊娠期糖尿病是特发生于妊娠期孕产妇中的一种糖代谢异常疾病,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饮食多以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量为主,这大大增加了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妊娠期糖尿病时,孕产妇的生理、机体均会发生较为复杂的变化,影响母婴健康,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会导致多种严重危害,如会导致巨大儿、畸形、器官发育迟缓等问题,还会使孕产妇出现不安、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因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运动疗法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34例。常规组:年龄24~41岁,平均年龄(35.63±2.11)岁;孕周34~41周,平均孕周(37.25±1.52)周;经产妇15例,初产妇19例。护理组:年龄25~42岁,平均年龄(35.85±2.69)岁;孕周35~42周,平均孕周(37.88±1.96)周;经产妇16例,初产妇2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确认无糖尿病史,无其他脏器疾病、高血压等疾病,以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为基础。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期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根据美国糖尿病判断标准进行判定:①空腹血糖≥58 mmol/L;②1 h后血糖≥10.5 mmol/L;③2 h后血糖≥9.5 mmol/L[1]。若患者经检查后,条件符合上述任意两点诊断标准,既妊娠期糖尿病。
常规组:给予给予常规性护理。
护理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运动疗法的护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1)心理护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因对相关糖尿病知识缺乏认知,当在临床上被确诊时,一般会出现紧张、不安、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患者在刚入选时,不熟悉医院内环境,陌生感易导致人情绪焦虑、不安,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低。针对患者此类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同患沟通,在患者入院之时,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病房境,主治医师、相关责任护士应提前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妊娠糖尿病病发的机制原理、治疗措施及护理方法,让患者对治疗有一定的了解,减轻患者的心理、精神负担,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2)伙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饮食规律对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意义,并鼓励患者要控制自身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少食多餐,补充的营养、热量要适宜,不可过多摄取,避免餐后的血糖过高,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摄取计划,每天的营养摄取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体重进行相关计算,嘱咐患者应以粗粮为主,也可食用一些含有微量元素、纤维素及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禁止饮用饮料,少喝浓茶、咖啡、可口可乐等饮品[2]。(3)运动疗法。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适宜的运动锻炼,指导患者每日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慢走、报臂前走、孕妇操等,以此来讲体内多余的葡萄糖消耗掉,减少机体的胰岛素。运动应以稍微出汗为主,不宜进行激烈运动,确保胎儿安全。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组间比较采用x2表示,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组患者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巨大儿发生率为、孕妇感染发生率为、妊高危发生率为,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巨大儿发生率为、孕妇感染发生率为、妊高危发生率为,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妊娠期糖尿病一般发生于孕产妇在妊娠时出现糖代谢异常情况,临床上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一般采用控制胰岛素与饮食等方法治疗。而近年来,医学界随着不断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与探索发现,除了应用饮食护理外,实施心理护理、运动疗法也能有效防止妊娠期糖尿病,这主要与孕产妇适当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促进细胞内糖分的新陈代谢,并以此减轻妊娠胰岛素的抵抗力[3]。同时,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治疗自信心,提高患者的即将为人母的感触,最终达到稳定患者病情的目的。而饮食控制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要缓解,因此,护理人员应着重改善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帮助患者控制饮食,少食多餐,平衡机体营养,有效控制食物摄取。本研究发现,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运动疗法,其患者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94%、巨大儿发生率为5.88%、孕妇感染发生率为5.88%、妊高危发生率为2.94%,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14.70%、巨大儿发生率11.76%、孕妇感染发生率17.64%、妊高危发生率20.5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证实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饮食护理和运动疗法护理,取得的疗效显著,可确保患者保持优良的状态进行分娩,确保母婴健康安全。
综述,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饮食护理和运动疗法护理,能显著改善孕妇及胎儿结局,保障母婴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