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凤,金 丽
(新疆昌吉市人民医院产科,新疆 昌吉 831100)
剖宫产术后出血是当前产科临床上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当前为了充分保障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采用最新手术方案进行子宫缝合和子宫保留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年内执行剖宫产手术2300余例,其中子宫出血患者220余例,保留子宫216例,本文筛选其中110例做了相关子宫压迫缝合术的双盲研究。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剖宫产治疗过程中产后出血进行子宫缝合的患者110例,均为女性,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7.9±2.1岁,采用随机分组法将以上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5例压迫缝合术进行子宫止血和子宫缝合,参照组55例采用传统缝合术进行子宫止血和子宫缝合。使用SPSS对以上患者分组数据进行分析,P<0.05,t<1.000,数据信度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无统计学差异。
患者选入:产后48小时内出血量超过800 ml的患者;
患者排除:妊娠高血压患者或产后高血压患者;产后抑郁症患者;产中切除子宫患者;
参照组采用宫内纱布填充法压迫止血,内窥镜探察止血的同时,使用无菌镊子和无菌纱布经阴道置入子宫宫腔。常规关腹。
观察组采用子宫压迫缝合术,缝合线使用可吸收缝合线:B-lynch手术模式下,将子宫挤压到腹腔外,推至膀胱-腹膜反折位,于切口下3 cm进针,从内向外缝合切口,采用“缠绕式”缝合法;Hayman手术模式下,将子宫挤压到腹腔外,推至膀胱-腹膜反折位,于切口右侧进针,缝合线传出子宫前壁,采用“缠绕式”缝合法;Cho手术模式下,根据子宫出血量和出血位置决定进针方式,缝合线自子宫前壁缝合至后壁;下段切口手术模式下,根据子宫出血量和出血位置决定进针方式,将子宫挤压到腹腔外,推至膀胱-腹膜反折位,在子宫切口外侧缝合。
观察患者术后二次出血情况;观察术后90天FSFI量表评价结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1)治愈:患者未发生术后二次出血且未发生显著并发症,患者FSFI量表评价结果8分以上;(2)显效:患者未发生术后二次出血且未发生显著并发症,患者FSFI量表评价结果5分~7分;(3)有效:患者术后出血及并发症得到控制,患者FSFI量表评价结果5分以上;(4)无效:患者术后出血及并发症未得到有效控制,或者患者FSFI量表评价结果4分以下;综合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病例之和与总病例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使用SPSS 24.0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校验分析数据的信度,使用t校验分析数据的差异性;
参照组手术时间平均2.3±0.2小时,参照组手术时间平均2.6±0.4小时,参照组手术时间略短于参照组,t>8.000,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参照组取出纱布后,2例最大出血量1800 ml(后转压迫缝合止血),其他患者最大出血量800 ml,常规止血后痊愈。观察组术后出血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如表1,t>9.000,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表1 患者术后出血情况比较表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如表2,t>9.000,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产后7天,参照组子宫恢复7例,占12.7%,观察组子宫恢复12例,占21.8%,产后42天,参照组子宫恢复51例,占92.7%,观察组子宫恢复55例,占100.0%,观察组子宫恢复速度显著优于参照组,t>9.000,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表2 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表
观察组患者最大FSFI评分9分,8分以上13例,5分-7分19例,性功能康复32例,占58.2%;参照组患者最大FSFI评分9分,8分以上5例,5分~7分12例,性功能康复17例,占30.9%;观察组患者FSFI评价结果显著优于参照组,t>9.000,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剖宫产手术才可以在对母体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得到普及,至今,剖宫产手术受到不同患者体征特别是子宫血运的特异性影响,仍难以保证其绝对安全,所以,研究剖宫产后出血的抢救性手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10年前,剖宫产后出血仍以切除子宫为主要手术方案,我院对产后出血的保全子宫比例达到98%以上,属于较为先进的技术成果。本文研究中,未出现死亡病例。同时,本文引入FSFI对患者术后性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研究,在保全患者生殖系统结构的同时充分分析了患者术后的性功能恢复情况,表明压迫缝合法对患者性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综合本文临床数据,使用压迫缝合法更有利于进行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临床抢救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