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地区,如何打造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引擎

2019-07-18 04:16成秋林
中国经济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发展

成秋林

资源枯竭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立足本地实际,坚持新发展理念,着眼于统筹规划、高效生态、生活富裕、丰富内涵的实施,努力构建接续替代产业多元化发展新格局,持续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仅是全面建成富裕文明、活力迸发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加快动能转变,实现资源枯竭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依据自身特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厚植新发展优势。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主战场,是一个典型因油而立、因油而兴、因油而名的资源石油城,全区许多行业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石油紧密相连。同全国各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状况一样,近几年,面对地下石油蕴藏量日益减少,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资源型工业企业效益普遍不景气的现状,东营区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过去的发展历程表明,资源型城市主要是靠自然资源而发展,长期形成了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产业,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多元化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依据自身特色,东营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开新篇、布新局、走新路,实现新发展。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工作的核心引领,聚焦高质量产业、高质量园区、高质量企业、高质量项目,逐一明确产业载体、政策体系、推进机制、主导项目,集中精力突破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八大优势高端新兴产业。围绕重点产业科学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营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一大批高附加值、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迅速崛起。

在农业转型发展方面,东营区以当地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扶植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粮棉、水产、畜牧、果蔬等五大优势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面积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绿色生态型经济,培育了一批专业镇、专业村,为黄河三角洲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脱颖而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服务业发展方面,东营区出台了科学完善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明确了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突出重点产业,实施分类指导,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与软件服务、金融服务、社区服务业等占用资源少、污染小、吸收就业岗位多的行业,突出培育文化创意、旅游、商贸服务等成长型服务业。

实践证明,推行体制、产业和科技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谋求华丽转身的核心动力。东营区积极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大力实行产学研联合,援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最大程度推进产业关联和资源充分利用,攻克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难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深入走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转型之路,让“一油定兴衰”成为过去式。

鳥瞰现代化湿地城市——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构筑更具活力的发展新高地。

东营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全省率先开展化工产业专项整治,107家化工生产企业全部完成“三评级一评价”,列入差等的16家企业停业关闭。今年以来,围绕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研发机构4家、省技术创新项目31个,授权发明专利275件。围绕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城南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围绕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442处,新增绿化面积296万平方米。围绕实施聚焦战略,启动建设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生态院士谷。围绕实施开放战略,启动“双招双引”三年行动计划,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76人,实际利用外资2.7亿元。围绕抓好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76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的57.5%。

坚持工业为主、企业为尊、集群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大项目带动,注重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高端化工产业,积极应对地炼企业整合重组的新形势,加快向精细化工、化学新材料延伸,走炼化、精细化学、新材料一体化的路子。打造引爆力强的旅游综合体,统筹谋划、一体布局石油文化游、湿地文化游、吕剧文化游和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新生的支柱产业。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聚焦高质量园区,放大园区聚集效应、支撑效应、引领效应,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做大主导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有目标、有方向地推动园区发展,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吸引力、凝聚力。坚持从生产端入手,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有力地推进了更大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促进主导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全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全区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持续涌现,有效带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营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每个环节,对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事项,逐步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共参与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决策失误的,实行问题和责任追究制,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行“一票否决”。扩大生态治理成果,坚定不移向大气污染宣战,持之以恒抓好水系环境治理,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有序实施农业面源污染修复,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打造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农业园区,营造基于黄河口湿地稀缺资源的生态经济形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经济发展新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东营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没有产业兴盛,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放大优势做产业,东营区在南部,以南二路和广蒲河为核心,与城南旅游度假区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葡萄采摘、特色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和标准化蔬菜基地,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带;在西部,依托龙居林场和黄河沿岸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林下经济、田园风光、农业生态、农事采摘等现代农业,打造黄河风情旅游产业带;在北部,把农业产业融入城市发展布局,建设观光湿地,发展都市农业。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214个村的改革任务;制定出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方案,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规范产权流转市场,激活农业发展活力。以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实施农村“七改”工程,抓牢“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国土绿化行动,常态化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奖惩考核机制,加快实施一批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推动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对具备社区化、市民化基础条件的农村、农民,要按照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在条件成熟的片区,实施挂钩试点项目,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

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下大力气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往实里抓、往深里抓,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要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东营区是吕剧的发祥地,传承吕剧艺术、发扬吕剧文化,是历史责任,更是当务之急。认真研究制定吕剧振兴规划,做好艺术传承保护、文艺创作、文化发掘、人才培养、硬件建设、宣传推介等工作,真正打响吕剧品牌。人才是振兴事业的关键,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领头人”,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吸引人、留住人,支持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技能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把农村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加强对“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业技术人员的教育监督管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牢牢抓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深入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強战斗堡垒。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一镇一规划、一村一计划”的要求加强统筹谋划,撬动更多资金资源投放农村,确保今年年底前村集体经营收益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制,统筹做好困难人员的项目、资金、就业、帮扶工作,持续开展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活动,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互动机制,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决不让一人在小康路上落伍。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