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博
英国驻美大使达罗克在发回国内的外交电报中吐槽美国特朗普政府“混乱”“失序”,结果惹恼白宫,达罗克被迫辞职。英国《泰晤士报》对此评论称,该事件将动摇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毕竟上一次美国赶走英国驻美大使,还是在163年前。讽刺的是,在那次同样因为外交信件泄密所引发的外交风波中,当时在全球到处征兵参战的是英国,而极力避免被卷入战火的却是美国。
在美国“非法征兵”
163年前英美的这场外交风波,还得从遥远的克里米亚说起。1854年3月,英法为阻止俄国在巴尔干半岛扩张,加入克里米亚战争,与土耳其联手对抗俄国,双方在狭小的克里米亚半岛展开惨烈争夺。与主要参战国俄土双方的数十万大军相比,英法联军仅出动6万人。这并非是英法联军轻敌,而是实在拿不出更多的兵力了。
以英国为例,当时英国的陆军常备军不过二三十万人,却要同时分布在全球各地以维持“日不落帝国”的统治。投入克里米亚战场的3万人已是英国在维持全球殖民地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能拿出的机动兵力了。然而克里米亚战争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化战争,双方投入大量的新式武器,伤亡直线上升。开战后不久,英国人就意识到,区区3万人完全不够填入这个血肉磨坊。
眼看战场形势不等人,但要临时增兵谈何容易。就在这时,一名英国议员提出了解决办法:募集雇佣兵赴克里米亚充当“炮灰”。这一提议立刻得到英国上下的赞同。虽然当时已经有来自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雇佣兵替英军出战,但新一轮募集雇佣兵的对象,被锁
定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人身上。
在英国人眼里,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显而易见:美国人与英国人算得上同文同种,也不存在语言问题,便于沟通和指挥。于是,这件事被委托给时任英国驻美国大使约翰·克莱普顿(上图),后来这场外交风波的主角。
约翰·克莱普顿接手新任务后,很快就发现伦敦的设想是典型的“拍脑袋”决策:根据美国法律,招募雇佣兵是非法的。
原来美国自建国以后,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原则,早期的美国政治家认为,如果过分介入欧洲大陆事务,美国不仅不能从中获得利益,反而会受其拖累。因此,美国当时通过一系列有关中立政策的宣言和法案,英国人如果大张旗鼓地在美国设立征兵处,显然是违法行为。
面对英国政府的催促,克莱普顿想出一个折中办法:将征兵处设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由新斯科舍地区的总督马钱特负责此事。后者雇用经纪人去美国活动,招募19-40岁之间的失业工人和退伍老兵赴加拿大当兵,对外则声称是介绍工作和旅游,以便摆脱干系。英国人开出的条件十分优厚:每月8美元的军饷,参战则有30美元的奖金,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观的。1854年4月,第一批志愿者到达哈利法克斯,顺利通过体检,成为预备新兵。
同样是外交信件泄密
然而,或许是事情的进展太过顺利,英国雇来的征兵经纪人有些得意忘形,开始大肆活动而不加遮掩,很快招来美国警察的注意。一名叫赫兹的经纪人因此被捕。在警察局里,赫兹招供的内容被迅速上报。英国人在美国征兵这件事挑动了美国人的敏感神经,美国国务卿马西立刻召见克莱普顿。克莱普顿一面矢口否认,一面私下命令马钱特将此事叫停。征兵计划于当年6月在征集到700名士兵后草草收场。
然而令克莱普顿没有想到的是,在当年秋天对赫兹进行的法庭审判中,赫兹将内情和盘托出,一口咬定自己是受到英国人的指使,而此事的总后台就是克莱普顿。马西再次召见克莱普顿,连当时的美国总统皮尔斯(下图)也被惊动,下令彻查此事。有传闻称,当时皮尔斯正在谋求连任,希望通过对英国人展示强硬态度来提升自己的支持率。
无论如何,美国人在调查中的确拿到了硬货——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写给克莱普顿的信件,特别是前面所述的征兵待遇内容,由此掌握了英国政府在美国招募雇佣兵的确切证据。马西由此向英国政府发出照会,向英国提出抗议。
克拉伦登眼看事情败露,便召见美国驻英国大使布坎南,以美国参与同俄国之间的军火贸易为由,表示不能接受美国的抗议。布坎南据理力争,认为这不是英国人可以招募美国公民参与克里米亚战争的理由。双方政府和使节之间的唇枪舌剑从1854年秋天持续到1856年初,几乎整整一年半的时间。
险些引发战争
最终,美国人失去耐性。1856年5月28日,美国总统皮尔斯正式下令,驱逐英国驻美大使克莱普顿及其他三名领事。当时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国”自然难以容忍这样的“侮辱”,克莱普顿返回伦敦后,英国立即还以颜色,宣布向加拿大增派援兵,“英美之间将爆发战争”的谣言一度漫天飞。
面对英国的强大压力,马西在国际上大打“同情牌”,反复强调克莱普顿“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美国征兵,“错不在美国”。陷在克里米亚战争难以脱身的情况下,英国也不可能为克莱普顿的个人遭遇而发动另一场战争。最终英国咽下这口气,派出新的驻美国大使。不过伦敦对“为国受委屈”的克莱普顿大加褒奖,他回到英国后,历任英国驻汉诺威公使、驻沙俄大使和驻西班牙大使,直到1869年才退休。
克莱普顿被驱逐后,美国驻英国大使布坎南提心吊胆了很久,以为自己很快也会受到对等报复,被驱逐出境,但一直没有等来想象中的报复。后来布坎南因竞选总统而离职返回美国。1857年,布坎南成功当选美国第15任总统。
纵观整个事件,美国在《中立法案》和孤立主义影响下,视克里米亚战争为烫手山芋,急切地想要甩脱与这场看上去与己无关的战争的一切关系,然而美国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到头来他们还是因这场战争占了一个大便宜。
1867年,克里米亚战争10年之后,为缓解克里米亚战争带来的财政压力和防止英法自加拿大夺取阿拉斯加,进而入侵俄国本土,俄国人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人们也许不会想到,那场令美国避之唯恐不及的战争,最终竟然给美国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