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母开洪*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庆 400010)
早产儿指出生时胎龄<37足周,大部分早产儿出生体重均<2.5Kg,相较于足月儿而言,早产儿对外界环境适应力、器官功能均相对较差,出生后需接受一段时间的医疗护理支持[1-2]。此外因早产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新生儿可能无法较好彻底调控口咽部及气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导致无法经口喂养,因此临床为确保早产儿营养需求,早期可给予鼻饲喂养,但该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解决早产儿吸吮功能障碍,因此尽早采用措施促进早产儿吸吮能力,以避免喂养不耐受情况出现具有重要意义[3]。文章纳入2017.5月-2018.6月间在我院出生的64例早产儿,分析非营养性吸吮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纳入2017.5月-2018.6月间在我院出生的64例早产儿,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划分为干预组32例与常规组32例,干预组:男21例、女性11例,孕周时间在32-36周,平均为(34.5±1.0)周,出生时体重在1.3-2.4Kg,平均为(1.8±0.3)Kg;5分钟时Apgar评分平均为(7.8±0.8)分。常规组:男22例、女性10例,孕周时间在32-36周,平均为(35.0±0.8)周,出生时体重在1.3-2.4Kg,平均为(1.7±0.2)Kg;5分钟时Apgar评分平均为(7.9±1.0)分。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早产儿均接受鼻饲支持,采用特别配方乳与营养方案,根据出生时孕周的不同,于出生后4h-26h开始喂养;根据不同体重的早产儿选择不同初始喂养剂量,对于出生体重1-1.5Kg的早产儿,开始鼻饲时每次1ml,每隔2h喂养1次,每天每次增加2ml;体重>1.5Kg的早产儿,开始鼻饲时每次2.0ml,每隔2h喂养1次,每日每次增加4ml。
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每次鼻饲前、中、后均给予早产儿吸吮无孔橡皮奶头,频率:每天8次,每次5分钟、每次15分钟;吸吮刺激周期2周。
常规组:单纯鼻胃管营养,未行非营养性吸吮刺激。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用时、肠道营养达 418.4 kJ/(kg·d)用时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干预组早产儿喂养耐受率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胃残留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喂养情况(n=32,例)
表2 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胃残留情况[n=32,n(%)]
早产儿出生后胃肠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出生后为保证其营养需求,维持或接近子宫内生长速度,可为早产儿早期采取鼻饲喂养支持,但鼻饲喂养形式仅帮助解决早产儿吞咽困难情况,但可能增加早产儿胃肠负担,可能随着鼻饲喂养时间的延长导致其出现胃肠动力不足,影响胃排空时间[4]。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用时、肠道营养达 418.4 kJ/(kg·d)用时均较;干预组早产儿喂养耐受率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干预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方式,可刺激早产儿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促进G细胞释放胃动素、胃酸分泌量,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胃排空,促进胃肠功能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通过吸吮无孔橡皮奶头帮助早产儿建立正常吸吮与吞咽能力,提高吞咽动作的协调性,缩短鼻饲用时,早期经口喂养[5]。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喂养中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率,促进康复。
本文编辑:李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