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曼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温的测量及观察是临床护士一项重要基本操作,对体温的观察与测量,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病情和分析护理效果。采取腋窝对体温进行测量并非无任何弊端,如其准确性较其他部位稍低,且我科老年卧床患者由于痴呆、意识障碍、过于消瘦、活动度及配合性差等因素,体温计常出现移位、滑落等情况,此类患者测量时常要专人守护协助测量,耗费大量人力,加大护理工作量,也使测得数据产生了很大误差。本次研究针对老年卧床患者进行了腹股沟测温法、腋窝测温法及背温测温法,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更适合老年卧床患者的体温测量方法,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江苏省中医院老年科的200例卧床住院患者,男102例,女98例,年龄67~96岁,其中脑卒中80例,肺部感染29例,老年血管性痴呆57例,冠心病32例,其他2例。
测量工具为普通水银柱式摄氏玻璃体温计[1],由上海华辰医用仪表厂生产GB-158822001),秒表(Cy0005)由广州超越达电子有限公司生产。体温计测温范围35℃~42℃。为避免体温计之间的误差,测试前将所有体温计水银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38℃温水中,5min后取出,选用读数误差低于0.1℃的无破损体温表,合格的体温表用无菌纱布擦干,放入容器中备用。
1.3.1 操作方法:每位患者均同时采用三种方法测量体温。腋下测试法:解开衣扣,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水银端放腋窝深处,紧贴皮肤,护士在旁协助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 10min后取出,检测读数并记录。腹股沟测试法:病人取侧卧位, 擦干腹股沟处汗液,下腿弯屈约呈120°角, 上腿与腹壁间的角度,根据病人的胖瘦或腹壁脂肪的厚度,调整为90~100°角,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入腹股沟中点处, 紧贴皮肤,10min后取出, 检测读数并记录。背温测量法:置患者于仰卧位,将体温表水银端放置同侧脊柱与肩胛骨之间斜方肌部位,背部皮肤与床褥紧贴,监测10min。
1.3.2 分组方法:以腋温的测量值进行分组,低于37.2℃为正常组,37.2℃以上为发热组。
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性资料:采用%描述。
表1 两组患者腋下、背部、腹股沟体温测量结果(±s,℃)
表1 两组患者腋下、背部、腹股沟体温测量结果(±s,℃)
组别 人数 腋下温度 背部温度 腹股沟温度 t P体温正常 143 36.89±0.55 36.92±0.48 36.94±0.51 1.33 0.16发热组 57 37.98±0.66 37.89±0.63 37.92±0.59 1.52 0.13
表2 腋下与腹股沟区、背部体温测量体温计移位、掉落、滑脱比较
腋下与腹股沟区均为大血管浅表处,血管丰富,解剖生理特点类似,所以测出的结果也最接近患者体核的温度。但腹股沟区及背部温度均较腋窝高0.1~0.2℃,分析认为,是由于腹沟区位于体表更隐密处,脂肪层和毛发等覆盖物较多,侧卧时大腿的重力使体温计与皮肤接触更为紧密,散热相应减少。而背部肩胛区有三组动脉吻合成肩胛动脉网,血运也较丰富。测量体温时,背部皮肤与床单元间自然形成相对密闭的环境,为背温监测提供了有利条件,背部测温法简便,不需要患者摆放特殊肢体位,只需暂时避免翻身和挪动便可测温。
3.2.1 消瘦患者:因皮下脂肪菲薄,腋窝及背温测量时,体温计与皮肤的紧贴程度不够,故易造成体温计滑脱。而在腹股沟区测量时,此处的脂肪层及肌肉层都较腋窝及后背丰富,故体温计可更加紧贴皮肤,也更能真实的反映患者体温情况。曾经也有研究表明,腹股沟以“局部血循环丰富”及“隐蔽”不易散热的解剖生理特点可以作为测量人体体温的体表部位[2]。腹股沟体温测量多对于一些婴幼儿较为适用,或体型较瘦患者、身体不便患者等,都较为适用[3]。
3.2.2 对于痴呆,烦躁,意识障碍,需约束等不能配合的患者:腋温需护士协助摆放体位,且测量过程中需一直帮助患者夹紧体温计,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尤其对于一些被约束的患者,测腋温时需放松约束,增加了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烦躁患者在测量腋温及腹股沟温时,易因频繁扭动身体造成体温计的断裂,污染患者床单元,甚至发生刺破皮肤等意外事件。此类患者摆放侧卧后,固定其体位,下肢活动相对较少,体温计易固定,滑脱和移位明显减少。
3.3.3 带管及监护患者:因患者上半身各种管线较多,腋温及背温测量不便。但腹股沟处的管路很少,且汗液便于擦拭,病服裤子宽松,方便暴露腹股沟,所以测量腹股沟温度较为方便。留置胃管患者需要抬高床头,尤其是胃排空不好者,放低床头容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而造成患者误吸。监测背温时要将床放平,以防体温表滑落,腹股沟温需侧卧,故测量腋温较为合适。
3.3.4一般患者:对于神志清楚,能明确配合护士指令的患者,尽量选择腋下测温法。因其不需要配合特殊体位,测量简便,患者无痛苦,易接受。
综上所述,对腋下测温法、背温测温法及腹股沟测温法的测量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对于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痴呆,意识障碍,配合性差,消瘦等原因,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科学、规范地选择适合的测温方法,以提高体温测量的精准度,这对临床护理病情观察的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还可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最终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