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东方韵味”
——访学苑出版社社长孟白

2019-07-18 01:03孟白
全国新书目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术绘画植物

记者:最初决定出版《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以下简称《绘谱》),是出于哪些原因?

孟白:我从事出版工作30多年,前十几年偏重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动物植物状况比较了解。我一直在考虑,作为出版人、编辑,如何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美好的生态环境,并且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达成一种共识?是否可以从欣赏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种形式展示植物的美,从而唤起人们内心的喜爱。最好的形式就是绘本画册。

另一方面,在学苑出版社着重开拓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出版,我产生一个想法:如何把传统文化艺术和生态环境、动植物题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样式的出版物。九三学社韩启德主席一直关心支持科学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这些年在组织出版其他图书的过程中,我们结识了很多绘画界和美术界人士,逐渐形成一个想法:要做一套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关于中国濒危植物的绘谱,而且要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逼真地表现出濒危植物形态。

从2012年开始,我们不断地与一些画家、植物学界、地理学界的学者,讨论这个事情,与社里美术设计师、编辑也不断讨论过很多次,每次讨论,想法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明确。正式着手做这个选题是在2015年。

之所以选濒危植物这个题材,和我们这些年倾力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是一样的,即赶在它们消逝之前记录下来。所以在考虑题材的时候,并不是仅从哪种植物好看的角度出发,而是选择濒危、罕见、珍稀的植物。这样做除了有美术意义和科学意义之外,更有社会意义。

所谓科普实际上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告诉人们知识。现在网络时代,这个功能已经衰退了,人们只要会上网都能了解知识。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让科普宣传的对象与你产生共鸣,从而再产生共识。我们希望读者通过我们的《绘谱》,能够对濒危植物有所了解,进而珍惜,甚至参与保护它的行动中去。实际上这是这些年被忽略的科普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这部《绘谱》一方面展示中华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一方面展示中国有哪些珍稀、濒危的植物,让大家珍惜、爱护它们。这两个想法融合在一起,构成选题的宗旨。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第一卷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精装本

印红 主编

刘全儒 冯金朝 孔宏智 审核

张浩 绘画 惠岑怿 撰文

学苑出版社

2019.4

记者:如何定位这部书,科学书还是艺术书?

孟白:既然编绘、出版这部书的初衷是上述两方面考虑,我们这部书的定位是艺术+科学书,或者叫科学+艺术书。至于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我更倾向于艺术在前,科学在后。因为这本书主要表现的是艺术感染力,一种美感。这部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美术手法,艺术地展现、展示这些植物,是供人欣赏的,而不是为了让大家看过这本书之后,能够辨认植物,或是对它的属性及各方面情况有很深入的了解。

过去的中国传统绘画对所画的实物是否逼真并不是很关心,更多为了表现一种意韵,或表现一种情绪。到了21世纪,今人的画跟古人相比要有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构图、色彩和笔法上,以及过去中国传统绘画所缺少的透视关系、光影关系中。

艺术在前,那为什么还要“+科学”呢?因为要表现科学性,要如实、逼真地表现濒危植物形象。本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通过绘画以及所附的文字,从生物分类学角度,让读者了解植物的样貌特征、细节,以及一些特殊的分类特征。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在选取表现某一种植物的构图时,会考虑表现它的开花期还是结果期,是画一小枝、一小叶,还是整株。选取的标准取决于如何能够表现出植物的分类特征,而不是完全从美学角度考虑。比如里面有些植物,就画了几片叶子。因为这种植物的分类学特征就体现在叶缘、叶脉,或叶柄,也有的就体现在它的花蕊、花瓣颜色上,等等。画每种植物是选取它的全株还是局部,是树干、树枝,还是树叶、果实,切入点、或者说视角与纯艺术的表现是不一致的。

我特别要求对每一种植物要绘一幅表现其生境的画。植物有自己的生境,只能长在某种环境中。有的叫林下植物,就只能长在树下,阳光一晒就死;有些植物必须天天见光,只要有东西遮蔽就死了。再比如表现裸子植物或某种蕨类,是长在水边,还是岩石缝里,或是堆积很厚的土壤层上、树林里、草原上,另外是长在比较干旱的地方,还是比较湿润的地方,是长在海拔高的地方,还是长在平原。科普植物的知识,如果忽略了生境、群落的因素,那是很失败的。让受众(读者)了解的是标本,而非植物。

这样完成的两幅画,加上文字说明,使得我们这本画谱具有了科学性。所谓“艺术+科学”,实际上在创制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是揉在一起的,包括立意、构思、细节表现取舍,而如果是纯艺术书,只需考虑植物哪个局部好看,或者怎么画、哪个角度画好看。

记者:为何采用权威专家指导、画家创作这样一个形式做一部书?书中涉及到大量的植物科普内容,在严谨性上如何把关?在编辑过程中,学术指导、画家、编辑三方的协调流程是怎样的?

孟白:正因要达到的“艺术+科学”的目标,这部《绘谱》不能由一个画家独立完成,也不能由一个科学家独立完成。这本书的创作步骤,就体现着艺术家与科学家(学术指导)相结合的形式。

第一步,由科学家负责选取所要表现的内容,哪些是中国珍稀濒危的植物,列出一份植物的名录,再按照植物分类法将植物从低级到高级划分。已经出版的第一卷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后边两卷分别是被子植物(上)和被子植物(下)。列出植物名录后,再请一些专家审稿,提出对名录的修改意见。

学苑出版社社长 孟白

第二步,对已定列入名录的植物进行资料收集,文字资料包括对植物样貌特征、生境等的科学性描述,与此同时收集照片,由于植物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不同照片表现的角度、部位、季节都有差别,因此要收集每一种植物尽可能多的照片。这是资料准备阶段,由植物学家来完成。

第三步,邀请若干位擅长植物绘画的画家试绘。我们从绘画风格、效果,以及画家对科学的理解等几方面作出选择,最后选定本书的绘画者。考虑到绘制这么大部头的书可能用时很长,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将植物分成若干组,请若干位画家分别绘制。但是在试绘时发现,这个方法不可行。首先,能找到多位比较满意的作者不容易。其次,让艺术家统一风格、统一绘画是一件不太科学的事情,而我们这部书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风格。所以,最终我们选定了一位画家。那么这就意味着创作时间加长,比我们原来计划的出版时间推迟了很多。

试绘完毕进入第四步,正式创作。创作又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要求学术指导与绘画者密切沟通,先请学术指导对要绘制的植物做一下描述,指出最好是表现这种植物的哪一种性状或者部位,才能够体现它的科学属性,或者分类学特征。第二阶段,绘画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学术指导的意见进行构思,并绘制出墨线稿,反过来再与学术指导交流,看看是否达到了表现植物特征的效果。如果通过,就可以上色了。完成之后再请学术指导检查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到此,这种植物的这一幅画就算完成了。依此类推,几百种植物画作都是严格遵守这样的一个程序产生的。

上述创作过程讲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好在现在有手机、电脑,双方会随时往来传资料。每种植物画在创作过程中的沟通,简单的一两次,复杂的要十来次。有的时候绘画者几易构思,某种植物,绘画者认为这样表现挺好,但是学术指导认为好像没把它的特征表现出来,再画还是不行。后来特征表现出来,学术指导通过了,但是绘画者认为构图太难看,又得再重新创作。实际上,科学和艺术相加,是一个互相制约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妥协过程,最后形成一个大家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

当时在设计上我们也参考了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很多关于植物的画册(以照片为主,也有少量是以绘画的形式,其中以国外绘制的为主,包括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的形式)。

既然这部书的定位是“艺术+科学”,主要是为了展示植物的艺术形象。每种植物有一幅“主画”(大幅的)、一幅“次画”(小幅的)。主画里面没有体现出来的内容,次画来表现。比如主画表现的是一个局部,相当于特写,那么,次画可能是它整个全株的形态、生境。或者反过来,主画表现的是全株的形态,次画作为特写,类似于点击电脑屏幕又出来一个“附件”。

除此之外,每一种植物还加了一段介绍性文字。我们在文字上做了一些处理,把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佶屈聱牙的术语转换成大众更能理解的语言,类似于植物园、动物园挂的说明牌子,但是内容比植物园的说明牌更丰富。设定了必须介绍的内容,比如分类学名称、拉丁文名称、分布地点、性状,还包括每种植物的濒危保护级别等。根据每种植物的情况,多则12项,少也有6、7项。用文字增加《绘谱》的科学普及效果。

问:这部书的读者对象,销售渠道定位?希望这部书被哪些读者群体看到?

孟白社长:我们这部《绘谱》的第一版,也可以叫做母本,读者或者说销售定位在几个方面:一是可以作为贵重的馈赠礼品。书籍作为礼品,文化含量比其他东西(如冬虫夏草、茅台酒)要高得多。尤其是这套书表现的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又采用中国绘法,非常适合对国外介绍、展示我国的植物,生态保护之用。二是可以作为图书馆以及一些博物馆、展览馆的藏品和展品。我在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大、中、小型图书馆、博物馆里,都看到过许多大型画册,很受观众欢迎。

我们打算在这套书“母本”的基础上,再开发出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衍生产品,相当于普及本。现在的《绘谱》是散页盒装,尺寸为52cm×47cm×9cm,重6kg。普及本会小一些,便于携带,价格也能低很多,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青少年读者看到,包括儿童。

在《绘谱》还没出来之前,我们就拿其中一些绘制好的作品,连续做了三年《中国珍稀濒危植物》月历,在上海某科普展上,也曾制作成挂画展出,均受到读者的欢迎。我们还可以从《绘谱》母本衍生出另外一个系列的文创产品,比如可以做家庭装饰品,或者一些公共场所的装饰品,既美化环境又有科普功能。此外,我们还计划拿《绘谱》的画作当素材,做一些实用品,比如玻璃杯、马克杯、餐盘、杯垫、桌布、餐巾、围巾、包等。

记者:目前已出版第一卷,这部书一共计划出版几卷?达到怎样的规模?

孟白:现在《绘谱》第一卷出版,这部书一共三卷,另两卷已经在绘制中。如果三卷全部完成再出版,时间太久。所以我们先把第一卷推出。这部书是按照植物学分类编排的,第一卷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第二卷是被子植物(上),第三卷是被子植物(下)。全部出版的话,包含蕨类植物36种,裸子植物74种,被子植物255种,共计730幅画页。

第一卷出版之后,学术指导、绘画者和编辑的合作比较顺畅了,后面我们希望将进度加快,争取每一卷都比第一卷的绘制和出版时间短,计划能够在两三年内把三卷全部出齐。

记者:对这部书的创作出版,有什么期许?

孟白:《绘谱》的创制出版成本很高,目前为止,我们只是通过九三学社中央领导,从中共中央统战部争取到过一小笔资金支持。我们很希望这套书能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向社会介绍这套巨制,让更多的人知道和看到。

猜你喜欢
学术绘画植物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