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体系分析

2019-07-17 11:06曹馨月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20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

曹馨月

摘要:文章在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15个因素,并通过解释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深度剖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结构及形成过程,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证研究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协同创新;解释结构模型;产学研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科研方面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大,但依旧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对经济贡献率不高的问题。企业的技术开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高校的科研成果也不能应用于企业生产开发中,企业和高校就像两个封闭的个体,不能进行相互之间的资源交流与共享。因此,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目前我国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条件。本文针对影响产学研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展开研究。

二、相关文献分析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有不同的定义,比较受大众认可的有:冯叶成提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主体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中介、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支持下,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何郁冰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创新中介机构、用户等合作主体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罗琳,魏奇锋建立了SEM模型研究了协同意愿、环境复杂度、知识异质性、知识能力以及知识协同机制等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而张海滨通过政府科技政策、产学研合作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和高校管理机制四个方面研究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冯学华认为影响产学研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层次,包括政府的推动力、合作主体内部的利益驱动和产学研合作的反馈和调控机制。Bishop将协同创新的影响总结为企业的投入和学术界的研究质量和双方的物理距离。Suzumura从参与者、项目性质、组织结构和安排、外部环境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企业之间的产品相似程度和技术溢出效应大小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因素。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而影响要素之前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和作用,形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可以将所有的影响因素建立起层级关系,清楚直观地看出之间的关系。

(一)要素的选择

根据上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得出15个影响要素,并依次进行编号,如表1所示。

(二)建立逻辑关系图

将15种要素在行和列上分别按顺序排列,形成一个15*15的矩阵,其中,若两因素之间有影响,取值为1,若无影响,取值为0,形成关系矩阵如图1所示。

(三)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建立的邻接矩阵,如图2所示。

A=0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0 10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0 10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0 10 0 0 0 1 1 1 0 0 0 1 0 1 0 1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0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0 0 0 0 0 0 0 1 0 1 1 0 1 0 10 0 0 0 0 0 0 0 0 1 1 0 1 0 11 1 1 1 0 1 0 1 0 1 1 0 0 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0 0 0 0 0 0 0 0 0 1 0 1 1 0 0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1 0 1 1 1 1 0 0

要获得可达矩阵,需要先计算邻接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再计算(A+I)k,直到(A+I)k+1=(A+I)k,则此时的可达矩阵M=(A+I)k,在此模型中,可以计算出,当k=3时,(A+I)4=(A+I)3,可達矩阵M=(A+I)3,如图3所示。

M=1 0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0 1 0 0 1 1 1 1 0 1 1 1 1 1 10 0 1 0 1 1 1 1 0 1 1 1 1 1 10 0 0 1 1 1 1 1 0 1 1 1 1 1 10 0 0 0 1 0 0 0 0 1 1 1 1 1 00 0 0 0 0 1 0 0 0 1 1 1 1 1 00 0 0 0 0 0 1 1 0 1 1 1 1 1 10 0 0 0 0 0 0 1 0 1 1 1 1 1 0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1 00 0 0 0 0 0 0 0 0 1 0 1 1 1 0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1 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0 0 0 0 0 0 0 1 0 1 1 1 1 1 1

(四)影响因素层级划分

根据所得可达矩阵M,先将系统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没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子系统。具体步骤是:分别找出要素ni的可达集R(ni)和先行集A(ni),若可达集和先行集有交集,则归入同一区域,否则,分属于两个独立的区域。再将每个区域中的要素按级别进行排列。区域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进行层级划分时,若交集等于可达集,则属于最高级别,若交集等于先行集,则位于最低级别。因此,由模型可知,一共分为10个层级,S14为最高级,S9为最低级,其余在中间层级。

(五) 绘制ISM模型

如图4所示。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型分析结果

从图4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结构。

首先,第一层是创新绩效,表明对协同创新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就是创新绩效,因为创新绩效是协同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评价协同创新过程是否有必要进行的关键,只有认为协同创新绩效突出,人们才会进行这个过程。第二层是创新能力,只有协同创新的主体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才会有意愿并且也有能力去进行协同创新。第三层是知识复杂度,知识复杂度决定了主体有没有能力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同时也影响了主体之间是否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第四层是资金的投入当一个项目有足够的资金,研发创新活动才可以持续进行,不会出现项目做到一半资金不能维持下去的情况,而研发人员也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项目。第五层是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对协同创新有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对于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拥有雄厚的资金,会更有利于协同创新活动的进行。第六层是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利益分配,金融机构可以整合社会中闲置资金进行投资,使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研发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中介机构在主体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可以使其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并可以为科研成果进行估值等服务,加速了协同创新整个过程。良好的利益分配会使每一方都满意自己所得到的,并会产生动力,合作共赢。第七层是合作动机,只有各方的合作动机都达成共识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协同创新过程才能持续进行。第八层是制度,当一个区域对于协同创新的激励制度越优越,知识产权的保护越到位,就越会促进协同创新的展开。第九层是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这四个主体在协同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产生1+1>2的效应。最后一层是组织,良好完善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利于将资源统一规划和整理,利于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五、结语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并且相互之间又存在复杂的关系,以往的研究主要在于对影响因素进行独立的分析,并没有对所有的影响因素形成整体的认识。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协同创新的最主要的15个因素,并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体系结构,深度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是决定协同创新最根本的因素,而创新绩效则是与协同创新具有最直接的关系。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是建立了一个整体的结构,并没有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可以利用SEM等定量分析技术对本文建立的模型进一步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邱晓飞,张宇庆.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J].中国高校科技,2016(Z1).

[2]冯叶成,刘嘉,张虎.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 (22).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02).

[4]罗琳,魏奇锋,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10).

[5]张海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6]冯学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面面观[J].科技导报,1997(02).

[7]Bishop,K.,DEste.P.&Neely,A.,“Gaining from Interactions with Universities: Multiple Methods for Nurturing Absorp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11(01).

[8]Suzumura K.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

[9]王延荣,赵文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5).

[10]杨秋月.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江淮论坛,2016(06).

[11]林维蔚. “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

[12]龚红,查冰川.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1).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