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回顾公文史,公文从甲骨文书到当下的纸质文书,从任意抒发到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20多种公文问题的起源与演变、运用范围、拟制要领、语言色彩和作用等。他的论述深刻、精辟又形象。
《出师表》作为古代公文的范本,以朴实的文风、丰沛的情感而著称,文天祥称之“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值得人们学习和研究。本文从公文学的角度,结合《文心雕龙》对公文写作的“六义”要求来分析《出师表》的公文价值,以供公文撰写者参考。
一、《出师表》背景简介
诸葛亮一生写了大量公文文体,如教、表、上书、尚言、书、议、论、诫等,他写的公文谨严周至,言辞充满感情,强调文理质实,经世致用,《名臣奏议》《汉名臣奏》《魏名臣奏》等公文集皆有收录。后有陈寿搜集诸葛亮遗文,编写成《蜀相诸葛亮集》。在诸葛亮公文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出师表》。苏轼云:“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明,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
三国时期,魏、蜀、吴并立。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受先帝托孤,帮助后主刘禅恢复汉室,一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直至病死沙场。《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文以议论为主,兼备记叙和抒情。
二、《出师表》的公文价值
(一)明确的文种
标题中的“表”即表明了它的文体。魏晋南北朝开始,文学与公文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别,这是由于刘勰对“文笔之辨”有了较为清晰的见解。刘勰认为,较为讲究辞采和韵律的为“文”,不讲究声律、辞采的则属于“笔”,而且他根据《史传》和《书记》的列举,认为“笔”为史传、说、戒、檄、封禅、章表、奏、书记、策等。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虽然是刘禅的相父,在情感上如同父子,但是其并没有选择以家书的形式,向刘禅提出希望和建议,而是谨遵上下级关系,采用“表”这一文体,可谓“表以陈情”。这说明,这时期的公文作者已经具有读者意识,即公文写作主体能够根据公文的阅读对象来确定公文风格和内容。
换句话说,读者意识是指撰写公文者,针对行文方向、行文目的等来选择不同的文种。刘勰提倡公文写作应“设情以位体”——根据情理来决定体制,即根据发文意图来选择文种。这意味着选用文体要依据发文机关的职权范围,如下级机关使用的请示、报告,上级机关使用的命令、公告。另外,选择“表”这一文体还意味着要考虑行文方向,从而选择上行文、下行文或者平行文。
(二)樸实的文风
《出师表》中无过多华丽的辞藻,字里行间皆能感其朴实之风。整体而言,篇章在语言运用上没有以往初读古文时的生涩,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节停顿处多有抑扬顿挫之感,可谓“浅显易懂,简洁明快”。在内容观点上,大量排比叠加,增强说服力度。例如,诸葛亮在追忆先帝、赞扬先帝的德行和盛名时,写道:“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他将积极做法和消极做法同时摆出。再如,在为刘禅分析局势时,诸葛亮针对治国理政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一句成为千古名句,以“亲”和“远”做对比,并以前后两种做法的不同结果做对比,表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文本在布局安排上紧凑有序,逻辑清晰,详略分明。总体上,《出师表》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背景,开门见山,“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二是如何理政,分别有法治管理、推贤举能;三是追忆先帝与回顾自己一生;四是文章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了诸葛亮公文风格,即其不讲文采、朴素质实、浅显易懂,他评价“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说明诸葛亮朴实的文风备受推崇,很好地体现了刘勰关于公文写作的要求。一是“酌事以取类”,根据内容来选择事例,即根据主旨来选择材料。公文在举例子,增加说服力时,要选取与主题相关、直白有力的,如《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二是“撮辞以举要”,选择文辞来显示要义,即选用适合公文作品的表达语体,语言准确、直接。公文写作篇章不易长,要短小精炼,字字有力,字字有理,例如,《出师表》中四字词语常连串一起使用,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三是“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公文各部分间有过渡与呼应。《出师表》开头直接提出公文事由,“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文末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十二个字,娓娓道来不舍之感。
(三)真挚的情感
现代公文偏向应用性,说一是一,多以论述和说明为主。《出师表》与当代公文不同之处在于它夹叙夹议,比冷冰冰的应用文多了许多个人色彩。
《出师表》最后两段中,诸葛亮把自身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跃于文字之上。一是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出山经历,二是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临危受命。诸葛亮在文中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受先主刘备三顾茅庐,后一路追随,为光复汉室而努力二十载,至今仍亲临战场。
读之荡气回肠,想之感慨万千,诸葛亮忧国忧民的形象浮现于读者眼前。诸葛亮把统一中原、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奉献一生的精力与智慧,他六出祁山,最终却陨落于五丈原中。
“表”是“然则敷奏以言,即章表之义也”,即用口头语言来陈述自己的政见主张,这是章表这种文体的意义。直白说来,《出师表》是诸葛亮上给后主的工作报告和下一阶段的工作打算,这就注定了诸葛亮在文中不会卖弄文笔,因此,《出师表》全文表现出了一种质朴真率的风格,也将诸葛亮自己内心的感情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刘勰在公文写作的“六义”中指出“情深而不诡”,也就是说感情深厚而不偏邪。古人论文章,有“为文造情”者,有“为情造文”者。宋代赵与时的《宾退录》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出师表》的确属于“为情造文”。
在当代公文写作中,拟写通知、通告、请示等通用性较强的文种时,不能夹带个人情感。但是,公文写作在广义上还涵盖了领导的讲话稿等,这时候写作者就可多站在领导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听众角度去考虑想听什么,政策怎么讲才浅显易懂,容易打动听者,被其接受。正如《出师表》,读者能感受到诸葛亮心中的着急、忧惧——他作为蜀国朝政的执掌者,发现蜀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而兴复汉室的目标还遥遥无期,己方力量一天天衰弱,而敌人一天天强大。因此,诸葛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种郁结一吐而出,他劝刘禅要对内廷、外廷一视同仁,要察纳雅言,要开张圣听,要亲贤臣、远小人,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这些劝谏,一时谆谆如严父,一时絮絮如慈母,叮咛周至,诸事详悉,感人至深,正如古人所评价:“忠义自肺腑流出,古朴真率,字字滴泪,与日月争光。”
(四)古今文种之对比
表作为古代的一种公文文种,功能在于向帝王陈情言事。对比《党政公文处理条例》中的十五种公文,相似性质的有: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和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首先,《出师表》对于蜀国发展和君王理政提出处理方法;其次,诸葛亮对于倘若讨贼兴复不效而请求治罪;再则,他反应了当下粮草充足,可北上伐魏,平定中原的作战准备工作。可见,当时,“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所以也不能用现在定义去考量和批判其不足。毕竟,古代应用文与文学同源,而古人对文体的划分又比较模糊,这种情况下受写作需“典雅”要求的影响,应用文在条理清楚,有逻辑性,尽量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前提下,难免会蒙上一层文学色彩。
对于现在的公文写作而言,人们应该清晰了解各种公文的内涵和定义,明白相似文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通报和通告、请示和报告、意见和请示等。这样才有助于作者选择合适文种,根据不同文种,选择合适的用词、用語、格式等。
三、结语
《出师表》是“表”中之佳作,结合刘勰的《文心雕龙》关于“表”这一文体定义和公文写作理论的“三准”“六义”来看,《出师表》对于当下公文写作的价值在于:一是明确立场,谨慎选择合适文种;二是凝练语言,简明扼要表达观点;三是情真意切,适当带入一丝情感;四是了解内涵,遵循不同文种要求。
(暨南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李泳思(1994-),男,广东广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级秘书、行政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