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龙艳
2015年“网约护士”平台诞生,曾引发了一波创业高潮。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如今有“医护到家”“金牌护上”“泓华护士”等多家平台上线,已初具规模。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下发,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省市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至此,“网约护士”正式获得了官方认可。“互联网+护理服务”这一模式的背后是人们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医疗期待,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网约护士”有望走上规范和良性发展的轨道。
“网约护士”供不应求
网约一下,护士到家。这样便捷的医护服务方式,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我母亲瘫痪在床多年,网约护士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就卜.载了一款用户比较多的App。母亲需要经常换导尿管,通过App网上预约护士,一次100多元,虽然需要自备材料,但确实不用每次去医院了,节约了来回路上、挂号排队的很多时间,真的方便多了。”张女士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人。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7.8%。从养老方式来看,目前中国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由于子女以及护工并不具备专业护理知识,护士上门医护成为不少家庭的强烈诉求。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目前我国缺少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机构,现有的护理机构不愿承接这类老人的护理需求,造成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只能居家养老。
“互联网+护理服务”主要聚焦在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标准化的服务,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方便,还能有效盘活各大医疗机构的人才资源。理论如此,但实际情况是,能够提供网约护理服务的主体——护士的数量远远跟不上。
护士短缺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在我国尤其明显。据世卫组织统计显示,挪威每千人拥有护士数量达17.27人,美国和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我国每千人口护士数仅为2.74人,缺人问题突出。
在今年《方案》未出台之前,很多具备医护资质的人员或通过机构或个人网上注册成为“网约护士”,在有效利用了自己闲散时间的同时也赚取一定的生活费。但《方案》的出台在进一步规范“网约护士”大军的资质同时,从另一方面造成了护士的进一步减员。
《方案》明确“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主体。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以下简称“试点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据此规定可以看出,新的服务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病人 网约护士”,而是“机构网约护士”的模式,护士不能个人接单。
“机构网约护士”旨在强调上门护理服务的安全。但严格的规定亦可能导致护士数量陷入极度短缺的困局。原本护士的总数就很短缺,而具备至少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的护士则更为短缺。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网约护士”平台纷纷对现有备案护士进行梳理核查,减少了大量不符合《方案》规定要求的护理服务人员。以北京市规模较大的“网约护士”平台“金牌护士”为例,原来在北京的护士注册量突破1万人,目前只剩不到2500人。其中,按国家和北京对从业护士的要求,仅平台审核就刷掉了近45%,包括一些一年到两年年资的护士。
此外,由于符合条件的护士不能个人接单,需要通过试点医疗机构完成注册,“网约护士平台”有严格的护士备案制度,有些护士怕医院领导知道自己在外兼职,不敢在平台用真实信息备案,这也是构成“网约护士”人员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网约护士”的准入标准,不应该单纯用年资来作为衡量一个护士护理水平的标准。比如在医院ICU工作一年到两年的护士,与在基层门诊干了多年的护士相比,也许前者年限不长,但护理经验和能力可能远超后者。对于“网约护士”的资质在后续的政策调整中应该更细化一些。
安全保障是关键
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都将网络问诊限定在复诊、有实体医院支撑等框架内,强调网络诊疗的医疗安全。而年初出台的《方案>也将安全摆在首位。焦雅辉在解读该方案时谈到,试点最关键的环节是两个安全问题,一是护士人身安全,二是医疗安全。由此可见,“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进行过程中安全是最重要的。
家庭护理中大部分是针对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以及重病处在康复期的患者,这些群体都是弱势群体,其所需护理内容复杂多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医疗安全问题。在网约护理平台上,尽管患者方面需要提供医生处方等相应证明,但是对于护士来说,该药品的来源、药品质量乃至储存运输方式是否正确,都是未知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乃至医疗事故。而护士在医院服务时,医院有一整套软硬件系统作为保障。在脱离医院监督的情况下,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时候,由于现场缺乏医生指导、没有急救器材等情况,护士也许无法采取有效救助措施。
为此,试点城市纷纷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项目目录,对不合规、风险大的护理服务项目进行下线。如去年年底北京市卫健委公布了《北京市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项日目录》,针对患者个性化需求,可提供25項护理服务项目,其中包括健康促进类4项.如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压疮预防护理等;常用临床护理14项,如生命体征监测、氧气吸入、物理降温等;专科护理7项则包括造口护理、气管切开置管的护理等。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安全风险,北京市卫健委严禁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护士上门为患者提供输液项目。上海近期宣布将制定“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清单,清单内容将以“需求较大”“操作相对安全”等原则来确定。
此外,“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政出台后,提出了“服务过程产生的数据资料全程留痕、可查询、可追溯”“服务人员定位追踪”以及引入“人脸识别等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要求。金牌护士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平台开始着手实现网约护理全程留痕。在派单前,从客户下单那一刻起,会上传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历、医嘱等资料,经专业团队审单合格后,平台才会由客服联系护士进行网上派单。护士上门服务过程中,会书写护理记录,对患者的患处换药前后的症状照片等上传到平台,目的是为了后续服务跟踪和技术指导。这一系列措施等于为患者穿上了厚实的安全衣。
在网约护理过程中,不仅是病患,护士的人身安全同样需要保障。目前护士主要为女性群体,面对危险的总体应对能力较弱。在外出过程中易遭受不法分子的袭击,而且在目前医患关系问题较为突出的现实情况下,一旦与患者家属发生医患纠纷,人身安全易受到威胁。有专家表示,保障护士安全既需要平台加强细则的制订和执行,也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介入,建议为注册护士购买人身保险。
国家卫健委在((方案》中明确提出,试点医疗机构要为护士提供手机App定位追踪系统,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使服务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配备一键报警装置,购买责任险、医疗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等,切实保障护士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
“网约护士”是一项惠民工程,有益于未来护理行业的发展,但由此引出的安全保障、法律保护、绩效激励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更为详细、具体、可行的制度来护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具体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明确道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