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净,张荣伟
(1.龙岩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从教育学角度看,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同兴趣、爱好、情绪、自信等心理素质一样,是影响教育教学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作为健康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以良好意志品质为基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当下开展素质教育面临的又一亟待探讨的话题。
1.意志教育研究的文献分布
表1 1962-2014年意志教育相关文献数量分布
图1 1962-2013年意志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年份变化趋势
2.意志教育的研究视角
意志是人们自觉主动地为了自己的发展设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主动地支配和调节个人的行为,克服完成目标过程中的身心两方面的困难而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坚定的道德意志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与深厚的道德情感的表现。[2]因而,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重在道德意志的培养。实践中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对学生意志培养的策略思考以及如何将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融合、渗透于学科教学。下表2显示了意志教育研究中,将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融合于各科教学的学科分布。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意志的养成必须通过实践,在实践中锻炼人们自觉主动地去组织、调控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客观需要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克服行动中的困难和障碍,实现预定的目的和任务。[3]体育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强的学科特性,成为意志教育研究最常见的主题。
3.意志教育研究对象
广义上说,意志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意志薄弱的人。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系统内意志薄弱的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锻炼获得的。刘飞茂,成志伟在其主编的《实用心理学全书》中指出,早期教育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水平而且对学生的意志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要从小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具体而言,就是要学生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习惯和能力。下表3统计结果显示,意志教育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学校教育阶段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人教育阶段的教师、军人等。
1.意志、意志教育的概念研究
所谓意志,即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以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其外部表现为语言和行动,它是人脑所特有的产物,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4]刘飞茂,成志伟在其主编的《实用心理学全书》中将意志定义为: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意志支配和调节人的行动,但不是行动本身。徐厚道认为,意志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动态指调节和支配自身行动中的心理过程;静态指调节和支配行动中形成的品质:坚强或者薄弱。[5]从内容的角度看,意志由生活意志、道德意志和智力意志构成,从表现来看,意志有内隐的,表现为自我调控内部器官活动、注意、情绪等的意志力;也有外显的,表现为克服外在各种困难的意志行为。[6]可见,意志不再局限于是一种品质,它同时也是个体自主程度的显示。
在哲学中,“意志”一词主要指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或自主决定的能力。[7]在此,意志具有明显的意向、意愿之意。刘雪雁在《意志教育: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基本内容》中指出,所谓意志教育就是立足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具有自主、引导、控制的意志能力,形成一种意志型人格的教育。由此,意志教育应当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立足于受教育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2)立足于受教育者自我引导力量的养成;(3)立足于受教育者自主意志品质的形成。意志作为人的自主意识力最明显的标称,是个体主体性的基础。田爱香认为,意志教育即意志培养,即教育者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所实施的一系列指导和教育。[8]意志教育的根本宗旨,并不仅仅在于通过意志教育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在于通过意志教育的实施,培养一种强有力的,走向自我实现的意志型人格。这也正是呼唤主体性回归的时代所倡导的人格类型。
初彭龄为官之前,族内无人出任省级以上官员。雍正年间,祖父初元方,历任河南泌阳、灵宝、登封、夏邑,四川珙县、内江、遂宁、富顺、宜宾县知县[1]927,初元方兄初元美,字在中,号蕴亭,相继任福建连城、邵武、长汀、南平县知县[1]924。其他同族无人做官。
表2 意志教育研究主题所涉学科领域分布
表3 意志教育研究对象分布
2.意志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
(1)非智力因素理论
意志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构成,非智力因素理论的提出为意志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燕国材教授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三个层次,并将意志、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归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构成物,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个方面,且六大作用是依次推进、密切联系的。[9]非智力因素的维持作用则主要体现为意志。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素质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上的,因而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非智力因素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个方面;非智力因素超过了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影响人们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2)挫折教育理论
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10]挫折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以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形成一定的应变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挫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坚强意志。在人类实践领域挫折的存在是普遍和必然的,唯有拥有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才能最终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困难,战胜挫折,形成坚强的意志,学习才会成功。
(3)自我教育理论
自我教育旨在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使受教育者同时是教育者,形成以自我为核心,主动获取、利用外界资源和条件,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自我教育是一种内在的教育,它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不同。自我教育的核心环节在于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何以实现,我们认为靠的还是主体的意志。自我教育和意志教育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是自我教育侧重于对知识的内化吸收,意志教育强调达到目的的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可以认为意志是自我教育的动力和心理素质基础,自我教育是人意志的作用结果。
3.意志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从组成结构上看,素质教育应包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思想、道德、知识技能、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与养成。而心理素质是身体素质与社会素质的心理基础,是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指坚强的意志、乐观稳定的情绪情感以及健康的人格等多方面。其中坚强的意志是良好心理素质的核心,它在心理素质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
有研究者认为,人的素质是一个有层次性的系统,意志则是人的素质系统结构中的能动性要素。[11]也就是说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意志具有动力和调节的作用,人的诸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赖于意志、动机、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推动。意志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锻炼和培养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最终推进学生综合、全面素质的养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决定、支配和指导意志教育,反过来意志教育影响、体现素质教育。因此可以说,意志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意志教育的目标和归宿。
4.意志教育的功能研究
燕国材教授在其《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一书中指出,意志是在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是教育的结果。同时意志又是保证学校教育赖以有效开展的必备心理条件,它同情感等因素一样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一方面,意志促进智力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使其更加广泛、深入。另一方面,意志可以帮助人们排除智力活动中的困难和干扰因素,维持活动的持续进行,以实现其预期的目的。意志作为德育过程的一个阶段,它是起调节作用的,使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关键性的中间环节。此外,意志教育的功能还在于教会学生合理控制情绪,磨练意志情感,以形成自觉、果断、坚韧、自制的良好意志品质为基础的健康心理素质。简单来说,意志的作用体现在实现目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挫折和失败,进行意志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并发挥自己的潜能。[12]
5.意志的培养策略研究
(1)基于意志品质、意志行动特性的培养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特性。意志教育的研究者多根据意志的四个品质,提出培养相应品质的策略建议。此外,研究者还根据意志行动所具有的明确目的性,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特性探索意志的培养策略。遗憾的是,还没有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的意志行动过程阶段出发建构意志的培养策略。
(2)渗透学科教学的培养策略
从意志培养的规律出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提高认知水平,激发意志行动;2)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推动意志行动;3)设置适当困难情境,锤炼意志品质;4)贯彻因材施教原则;5)整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条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中,整合学校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教材,充分发掘各科教材中关于意志教育的素材,将意志教育渗透并融合进各科教学之中。
(3)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
一切教育若不能实现自我教育就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田爱香在《意志教育自议》一文中认为,在意志教育中,教师的一切教育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即实现学生的 “意志自我教育”才能起作用。只有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才能最终实现良好意志的养成。
(4)通过体育锻炼磨练意志品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首先要突破“学校体育就是身体教育”的传统观念,它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生长发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物质基础。[13]研究表明,意志坚强与体质强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体质较好,身体健康的人更容易形成坚强的意志。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言:“健全的精神源于健康的体魄。”在具体的培养策略方面,研究者较为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1.时代的发展呼唤意志教育
意志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面向21世纪的需要,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些素质,就不能适应社会。[14]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资源的丰富、少子化的大环境下,许多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普遍表现出意志薄弱的现状。另一方面,当今学校、家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智力的培养,忽视了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这更加剧了学生意志较弱的现状。意志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是严重缺失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切实重视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和训练。
2.对意志教育的重视和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国内还没有形成对意志教育的足够重视,不仅如此,学术界对个体意志的研究更少之又少。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较多围绕自我调控策略的组成成分以及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等方面,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此外,国外主要从哲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研究意志问题。哲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关注意志的本质、特点、意志与实践的关系、意志自由及其限度、意志论的范式等方面。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关注意志的概念、意志与意志品质的界定与测量研究等方面。国内对意志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对于学校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问题虽然己经开始关注,但整体上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性不强、层次不高。
3.以意志教育为推手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意志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素质的教育,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素质,即坚韧的学习毅力、良好的耐挫心理,才能保证学生的成功与成才。意志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充当的是素质教育的推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始终秉持并贯彻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各科教学中锻炼承受挫折、磨练意志的教育,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将意志教育渗透、融合进各科教学已经成为研究者的一致共识。然而意志教育融合进各科教学的成效,将意志教育融合进各科教学的培养目标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为止,研究者较多停留在对各科教学中意志品质培养策略的探讨阶段,仍然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科学的实证论证。因而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意志教育融合进各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