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大志
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本连环画《水上交通站》风靡大江南北,该题材还被改编成京剧、沪剧、评书等戏曲剧种搬上舞台,再现了水上秘密交通站人员在护送我党政军干部渡过长江时与敌周旋的革命斗争场景,其主人公原型和故事发生地都在被陈毅誉为“长江跳板”的岛城扬中。
连环画《水上交通站》
1973年至1976年,上海、北京、江苏、江西、浙江、人民美术、河南、黑龙江、辽宁等9家人民出版社相继推出了《水上交通站》同题材连环画单行本,另外还有一个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年画彩色版。
这些出版社集中编绘的《水上交通站》连环画均取材于杨钟(“扬中”化名)所著的江苏民兵斗争故事——《水上交通站》。在这些连环画中,书名有延用原名的,也有另取《智闯大江》等新名的,并有40开、60开等多种开本。
《水上交通站》的故事主要叙述了解放战争后期,以长江斗桥地区李振江站长为首的中共水上秘密交通站人员,在护送中心县委曹(赵)书记过长江赴江南途中,由于叛徒出卖,船行至江中心,被敌人的一艘特务船跟踪追捕。李振江、曹(赵)书记等临危不惧,将计就计地与敌人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终于使特务、叛徒都葬身于江中,顺利完成了水上交通站肩负的护送任务。
曾经参与创作的扬中市退休干部吴永荣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初,江苏省军区征集民兵革命斗争故事,扬中由陈太华(执笔)、吴永荣、张茂荣、张应新集体创作了《水上交通站》,取材于扬中真人真事。这篇文章送到省军区后,立即从众多投稿中脱颖而出,被推荐给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并于1972年12月刊登,不久又被翻译成4国文字向国外发行。
《水上交通站》文章发表之后,尤其是第一版连环画发行后,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文化界人士纷纷给予关注,许多外省的连环画作者还专程赶到扬中采访、实地绘制,并在长江上体验渔民生活。上海说唱团演员带着剧本到扬中试讲、征求意见,“八一”电影厂的编剧也到扬中渔业社采访和体验生活。
扬中县京剧团还成立了编导演结合的创作队伍,将《水上交通站》改编成8场现代京剧,演出广受好评。
扬中是长江中的年轻岛城,素有“江中明珠、鱼米之乡”“水上花园”的美誉,岛上现有5座跨江大桥连接南北两岸。但在1994年撤县设市、扬中长江一桥建成通车之前,这里还是一座孤岛,交通不便、非舟莫渡。
四面环江的扬中岛,南北长30余公里,东西宽平均不足10公里。据有关记载,南宋年间,已有人家迁居于此。“头顶一江水,脚踩一只盆”的特殊地形,决定了它虽然年年经受洪水威胁,却也因此避开了不少战火的祸害。
扬中在1904年建置之前,一直被称为“太平洲”,先后为丹徒、丹阳、武进、江都、甘泉、泰兴等6县分管,建置后属四等小县,历来不为兵家所重。自太平天国运动至抗日战争前,仅1928年发生过一起战事:江阴红军游击队一部,夜袭老郎街公安分局。
但是,抗战时期,这座江岛成了连接大江南北的水上要塞,陈毅曾多次到达扬中,并留下了激情洋溢的“长江跳板稳如山,众寡悬殊不等闲”等诗句。
陈毅认为,扬中是敌人统治较薄弱的地区,便于新四军活动。从地理位置和地势地貌上说,扬中港口码头多,船只渔民多,水上交通比较发达,河港交织、树竹丛生,对新四军开展游击战极为有利;从经济上说,扬中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为军队给养提供了极佳条件;从政治军事上说,扬中远离城市和铁道线,敌伪鞭长莫及,大部队进来展不开,小部队来了不顶用,新四军在这里可以建立巩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为选择将来大军过江的地方,他多次到扬中察看地形,并命令管文蔚率挺进纵队攻打扬中,在当地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以便迅速控制扬中,架好“跳板”。
扬中这块“跳板”架起来之后,陈毅秘密三进泰州、陶勇率新四军一支队四团二营到苏北与皖北交界处建立苏皖支队、叶飞率新四军一支队六团主力到苏北,以及1940年7月粟裕率领新四军在江南的大部队渡江北上,到泰州西部的塘头镇组建苏北指挥部,都是通过这块“跳板”进军江北的。
“跳板”虽稳,但水上交通还是受到制约的。国民党扬中党部和县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强化沿江防务,切断扬中与苏北的联系,在全岛构筑砖石碉堡83座,设置监视哨所121处、监视岗48处,并在各乡、保及重要港口分别建立了检查哨所,除6处渡口外,其余沿江港口一律封锁。“地下党”只能通过秘密渡口进行水上运输。
新四军“挺进纵队”进入扬中后,共产党的地下交通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1942年,为沟通苏南、苏北根据地,中共苏中十地委成立长江交通工作委员会,俞遒章、张志强、郦琴等负责扬中至靖江、四圩、江阴等地水上秘密交通,秘密接送党政军干部,传递文件、情报、刊物,运送军需,有秘密码头9处。又成立水上交通站,站长蔡志柏,继任站长陈绍堂、姚焕文。
此后,新四军在渔民、船民中发展党员,组织水上交通网,开展敌后游击斗争,先后建立交通联络站(点)数十个,以公开职业为掩护,采取短距离、就地分散、单线联系的原则,逐步形成群众性的交通网络。
1945年,新四军北撤后成立分区地下交通联络站,有船百余艘(包括渔船),设7个船民党支部,有秘密党员102人,他们坚持斗争,直至1949年扬中解放。
《水上交通站》故事中被护送过江的曹(赵)书记原型是先后担任镇丹扬工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和丹北工委书记的赵文豹,渔民出身的水上交通站长李振江原型为扬中县交通站站长姚焕文,以及其他分站负责人朱松华、孙伯钧等人。
据不完全统计,两战期间,扬中全县从事地下交通联络人员最多时有100多人。全县交通人员传递各类文件通知、报纸、宣传品等上万件,护送人员800余人次。水上秘密交通站的建立,为保证党政交通联络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