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讲述的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话题。当我琢磨着请哪位男同志来回复一下的时候,恰巧王巧琳说要请我喝下午茶。巧琳一直从事青春文学的创作,平时少不了对男生女生的观察——对了,何不请她来说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印象中的巧琳是“小女人”和“女汉子”的结合体,这么纠结的灵魂,应该会有有趣的答案吧。结果作为代价,她让我当场读完她新作《我们的秘密》里的一个章节……可以说,我也是为读者尽力了。
——你们的信使 夏烈
本期“神秘答主”
王巧琳:网络笔名Q点调皮,头条文章作者,青春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眼泪成塔夜微凉》《心上刺青》《丝丝心动》《你的心是无法登陆的岛》等。
陈鑫朵同学:
你好!很高兴读到你的来信,恰巧之前和朋友有过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实在觉得有缘。我先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吧,中国人(其实是全人类)特别讲究一个“分寸”,但少年往往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分寸,不管是做事还是想问题都比较容易走极端。你的表弟还是个初中生,正是好动爱玩的年纪,平时只爱画画不爱运动,难免会让家长担忧。大多数的父母不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阴柔,而是害怕孩子只有阴柔,于是想法设法“纠正”“警告”他,却被孩子误以为思想僵化、举止粗暴,“代沟”由此产生。
之所以强调这点,也是想对你们说,放轻松,不必太困惑。我年少时也常常追寻一个答案,是非得是分明的,那个年纪无法真正理解“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意境。青少年并非真的无法判断对错,而恰恰是对对错过于执着,认为这个世界应该就是有确定答案的。但就如同流行趋向的不断反转和复古,我们也知道,这整个世界是在不停地循环的,循环中,自有前进。
好了,聊回我们讨论的阴柔性。在我看来,它是对性别审美单一化的一个新挑战,没必要一棍子打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性别教育其实是比较单一的,男孩子不该哭泣,不该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一旦被打上“娘娘腔”的标签,对他个人而言简直是一场灾难。我始终觉得,够不够man,不该是形式上的问题。我写过一本小说《我们的秘密》,其中有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男孩突然拥有了女性化的阴柔嗓音却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为“娘娘腔”。在这个过程中,周围人包括亲密者的误解,以及传统的认知,让他无法接受自己。这时候就极需要一个包容的声音,一个更加相互理解的群体,“阴柔化”其实是召集了这部分力量的。当“阴柔”成为一种审美,我们开始乐意展现自己从前可能因为有些羞怯而隐藏的东西。然而物极必反,如今“阴柔化”势头太盛,反倒成了亟须解决的社会性困惑。
与其讨论阴柔,我们不如换个词——温柔。我觉得,这才是打破性别模板的一个词汇。温柔无论用在男生还是女生身上,都是一个让人无法抗拒的词汇。温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理解成包容。你的表弟还小,而世界这么大,可能性这么多,应该学会包容和欣赏更多的东西,让他勇于新的尝试和挑战。要做一个温柔的人,而不是一个柔弱的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该让自己变得强大。这个强大,绝不仅仅是外在的一个变化,更多的是能力、心理以及责任感之种种。
所以,我认为你该告诉你表弟的,不该是阴柔到底对不对,而是做个温柔的人。你要帮助他接受自己,挑战自己,或许天性柔软,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丰盈和强大的未来。柔弱的肩膀无法扛起人生,但没有人会说,柔软的肩膀不足以扛起明天。努力做个温柔且强大的人吧,至于姿态如何符合“体面”,其实真的可以放在第二位。
现实永远比小说更精彩,温柔而阳光的歌手吴青峰从前是一个被大家嘲笑为“娘娘腔”的柔弱中学生,我很喜欢他说过的一段话,送给你们:
“如果你想要做的不是长辈所控制的你的样子,不是社会所规定的你的样子,请你一定要勇敢地为自己站出来,温柔地推翻這个世界,然后把世界变成我们的。”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