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宏
摘 要:唐诗和宋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诗歌样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诸多误区,具体到编者、教者和学习者等方面。为了更好的做好祖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学好唐诗和宋词,做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关键词:唐诗宋词教学;误区;对策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编有《唐诗宋词选读》一书,探究编者用意,一则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所在,作为高中生多了解祖国的古典文学精华很有必要;二则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自今(从几千年前的《诗经》时代开始)就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唐诗宋词是中国抒情文学最精华的代表,高中生有责任和义务熟悉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第三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现在的高考对诗歌鉴赏的水平有具体要求,占不小分值,学习一定篇目的唐诗宋词典范作品,有利于学生熟悉、提高诗词的鉴赏水平。
一、编者的误区
《唐诗宋词》选读收录唐诗32首,词32首,其中宋词26首,教材的编选意在诗词均衡,言下之意即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典时期抒情文学的两大高峰,双峰并峙,各不偏废。据现代的学者统计,唐诗留存下来的大概50000首,宋词留存下来的大概是20000首,我们姑且认为两种诗体是不分上下的吧。
但是从专业的角度而言,诗词还是存在诸多区别,既然已经成为编选的教材,那么我们就该教授一点专业的味道来。然而现实的诗词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偏差,这和编写组选编专业的选本以进行专业的介绍和引导的初衷恐怕有不小的出入。
在实际的诗词教学中,有些老师对诗词的认识不够到位,存在一些常识性或操作性的误区,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和鉴赏,和我们诗歌大国也不相适应。
二、教者的误区
对普通高中的宋词教学的执教者而言,大概存在以下认识误区:
首先诗词有别的意识不强。对很多老师而言,诗词就是一家,没有多少区别,所以教授诗词的时候不加区分。尽管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词只是诗歌这棵情味蕴藉之树的一个枝丫,都源于中国文学抒写性灵此一根茎。但是强调诗词之同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诗词的不同,一味强调粗线条的相同而忽略细微处的区别,无益于学生对诗词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第二对诗词的地位和分量认识不到位。诗文是正统思想占据统治时代的古代士大夫普遍认同的正统的文体,从《诗》《骚》的时代开始一直贯穿于华夏文明的始终,尤其是像我们这样推崇抒情文体的国度,诗歌更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词不但历史比较晚,而且影响其实是无法和诗相提并论的,但是很多人对诗词的这点认识不是很到位。
清代人徐乔在《围炉诗话》里说得很好,文是“炊而为饭”,诗是“酿而为酒”,而词是酿酒基础上添加的红枣、苹果等更加精细的辅料,进一步深加工的产物。从其文小、其质轻、其境狭等的特质而言,词当“别是一家”;这和诗的区别明显。
第三对诗词的作者群体的不同认识不够。诗言志作为古训,一直蔓延在士大夫的思维之中,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处境都可以借助诗来抒发情感,但是填词却有很多局限,不说词本身源于音乐,和音乐的关系密切,不说词体对所适合抒发的情感有偏向,哪怕是在填词的过程中对措辞还有很多限制,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填词的作者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限制着填词群体的数量。
三、学习者的误区
第一,没有区分的意识,没想过要区分。唐诗和宋词同时作为中国抒情文学样式,很多学习者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区分它们,根本没有区分的意识,自然在学习过程中更不会有实际的区分行动。
第二,朝代接近,等而视之。唐诗和宋词同是中国古典时期抒情文学样式的高峰式样,朝代接近,很多同学对诗词认识混沌,只知道其同,完全不知其异。于是在学习和训练中等而视之,岂知在无形中犯错,造成在解读甚或是创作时候的诸多失误。
第三,作者有交叉,不加区分。唐诗和宋词中有部分作者即是诗人也是词人,他们的诗词都很著名,于是很多学习者就自然的认为诗词就是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区别,更不需要加以区分。
四、对策——从文学史和文体特质的层面来认识诗词
第一,理解诗词同源。诗歌是一种重抒情的文学样式,它和小说、戏剧、散文的不同之处就是它更注重抒情性,即使有一定的叙述和描写也是为了更好的抒发内心的某种强烈的情怀。在很多研究家认为,诗和词是同源的,词是诗歌发展到唐宋之际的变式体现,但是它属于诗歌家族中的一员。
第二,把握脉络。诗三百——楚辞——汉乐府——魏晋文人诗歌——唐诗——宋词——元曲。在此一线中,诗经、楚辞是源头,具体来说的话诗歌从诗经时代的四言诗到楚辞时代的杂言或七言,到汉魏晋的文人五言诗(魏晋时期在四声音韵方面得到发展,直接促成了后来诗词格律的规范化),唐诗在前代的积累基础上内外兼修,达到极高的造诣,但是到宋代之后,宋人无以复加,仰望唐诗的高峰而心有惧色,在不得已中创新求变,开创宋词,另立高标。
从词的发展方面,源头是产生于街头巷尾,酒吧馆驿的伶人的歌唱需要,他们在唐人齐言诗歌的基础上,加以和声虚字,使得拗口的整齐句式有了顺应音乐节拍的长短不齐式样,而且传播效果更佳,于是在伶人间流行,进而文人觉得有趣而有意模仿,反响非凡,于是就有了更大的市场。
第三,细加区分。1.创作要求有别。词是在词谱的严格约束下的产物,每首词牌相同的词作都该有相同的字数、句数,句式、押韵都有规定,即“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比起诗歌来说,创作词的要求更严格,所以创作诗歌叫写(赋)诗,而创作词却叫填词。原因就是词谱给每一词牌下的词一规定的经纬,只能按律填作,而且还要适合歌唱;2.题目和内容关系有别。诗歌的题目很多时候标注或者提示着诗歌的内容(无题或者类无题类除外),而词很多时候没有词题,只有词的牌调名,而词牌几乎和内容完全没有关系(除了词诞生最初时期的很短时间内,词牌就完全脱离了内容),它只是标注一种音乐的牌调,规定词作的格式。所以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诗歌的题目我们是不能无视的,而对词作而言,如果只有词牌而没有词题,这时候词牌和词的核心内容是几乎沒有关系的,不可以穿凿附会;3.使用手法有别。由于体式上的区别,近体诗在颔联和颈联有对仗的要求,但是词却没有必须对仗的要求,因而在诗词的鉴赏过程中,如果词中用了对仗手法,那么就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手法而单独申明之,但是在近体诗中就不用。所以有很多同学老是纳闷,为何一会诗歌中没把对仗作为一种独特的手法而提及,但是词的鉴赏时却又把对仗作为一种独特的手法而单列?其实是因为诗词本身的体式特点使然,这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必须交代,否则容易造成混乱;4.诗词的内在特质有别。词和诗歌相比,词有其本身的特点,它更适合写人内心柔软的角落,适合捕捉灵光一闪的微妙变化。正如繆钺先生在《论词》中说的那样“其文小”“其质轻”“其境狭”“其情长”。其文小是说每首词牌都规定了字数,篇幅比起诗歌而言,整体偏小。其质轻强调的是词是一种质地轻盈之物,不能在词中书写重浊俗之物。即使一定要把一种俗物写进词中,也一定要给它取个轻盈的美称,如晏几道词中的油灯叫“银釭”(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因为油灯太俗太浊,不适合写在质地轻盈的词作中。李清照在词中写香炉叫“金兽”(瑞脑销金兽),枕头也只能写“玉枕”,诸如此类,都是这个原因。其境狭主要是说词适合写人内心柔软角落,隐秘之情,而这种特质正好适合表达男女间的相思离别的缠绵悱恻,故而词以写离愁别绪为主要内容的婉约词为主。其情长说的是词适合写那种不宜明说的情怀,即是前人说的“要缈宜修”之情。
综上,诗词从内在的特质和外在的要求都有一些不同,所以在诗词的教学和鉴赏时,一定要根据其特点,进行适当的区别对待,万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