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恒
从2018年6月《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实施方案》落地的那一刻起,对贫困地区农产品来说,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过去一年里,“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走过了北京、甘肃、新疆、湖南、河南等地,7场活动精彩纷呈、场场有亮点,为贫困地区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搭起了一座桥,天堑变通途。
“零距离”接触,产销双方得实惠
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除了受市场周期性波动影响外,往往还会受到基礎设施落后、流通体系不完善、产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产销对接活动搭建起的平台缩短了产销双方之间的距离,将贫困地区农产品推到前台,直面更广阔的市场。脚下粘着的泥巴、手上端着的精品、胸中揣着的爱心,在产销对接活动中,悉数化为一张张实实在在的订单,飞进了农民的腰包、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在一些采购商看来,产销对接活动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接触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效率更高。2018年6月25日-26日的首场对接活动中,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河北赤城县、阜平县,广东田东县一共签下了10.06亿元交易额的订单;8月28日南疆深度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现场,14家企业代表签订了1.4亿元购销协议;11月2日全国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大型公益活动现场,陕西宜川县委书记左怀理登台推介“延安宜川苹果”,现场总采购量突破1.5亿公斤;12月7日湘粤赣黔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中,湖南宜章县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3.5亿元的玉米、红薯、辣椒、生姜、茶叶、脐橙等农产品采购意向合同……
如果说这些数字略显抽象,那么亲临产销对接活动现场农户的感受应当更为真切。12月13日,来自安徽临泉县的蜜蜂养殖户刘畅将合作社自产自销的蜂蜜带到了中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现场,观众的热情让她有些忙不过手脚。短短一个下午,刘畅带到会场的蜂蜜销售一空,罐子都不够用了。刘畅和工作人员一边对顾客道歉,一边解释:“扫码加我微信,回去我给大家发货。”
河南宁陵县金桥酥梨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秀玲也在冬日里感受到了产销对接带来的温暖:“今年减产比较多,这次活动帮了大忙,外地客商来得多,签单也多,价格卖得上去了。”说起活动上的收获,李秀玲开心地拿出手机展示自己微信好友列表里新加的采购商,“每天都要发一车,持续到春节。有的还没有签约,但也有意向了。”
稳定渠道,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产销双方的直接“对话”只是第一步,精准扶贫引入市场“基因”,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产销对接活动为契机,产销双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对接渠道,贫困地区市场流通体系也随之茁壮生长。
“我们想通过这次展会来推介我们县的特色农产品食用菌,让我们的山珍走出大山,让更多人群认识它。”贵州省剑河县委副书记刘文辉认为,产销对接活动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拓展新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意义重大。
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大型公益活动借助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平台,为产销双方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参展企业频频接触互动,不少有意向的县市还会主动联系,在洽谈中寻求长期合作,收获颇丰。
“我们这次参展带来的冷鲜肉,都是通过自己的物流公司运来的。”首场产销对接活动上,西藏那曲市羌塘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处主任多吉朗加介绍。由于基础较差,西藏地区农产品深受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扰。更多的当地生产者正逐渐意识到物流运输对于生鲜农产品销售的意义,开始积极完善物流体系,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成为他们试水的第一步。
夯实基础,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活跃于市场,根却在农业生产。通过产销对接活动,市场的需求更直观地反映给生产者,为贫困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振兴,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提供了可靠参考。
“首要的是原料质量关要把好。”湖北凤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田延富认为,作为来凤县的特色产业之一,生姜核心示范基地的建设对带动标准化种植、提升农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当生产者通过产销对接的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反馈时,会看到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将会使农业生产者改变生产习惯,更加注意合理用药用肥。
在运输过程中,企业也会想办法保证品质、减少损耗。“有些菜品运输路途远,包装时会在每个保鲜箱的中间放上一个冰瓶。”兰州贯党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现场负责人郭鹏鑫介绍,有些采购方购买的量足够大,可以从产地加工厂直接通过冷链运输运往销地。“贵是贵了点,但是农产品质量更有保障了。”
7场活动、20多场品牌推介,成效如何?现场超过190亿元金额的签约订单最有说服力。贫困地区感受到了品牌的价值和魅力。“活动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展示推介,能让我们的品牌更快树起来。”河北顺平县农业局局长袁文龙说。
通过产销对接活动,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者更加关注市场、了解需求、注重品质、做强品牌,市场对贫困地区农产品的认知更全面透彻,从而带动更多的农产品走出深山,为产品出村、产业兴旺、助力脱贫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