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标准
表达出思想震撼力量
体现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强烈诉求
有令人信服的逻辑表述
公开发表且具一定影响
上 榜
1.《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 纪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40年系列文章
3.《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4.《技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中国传统职业教育“断代工程”研究:基因谱系》
6.《教育的职场价值与教育不平等——中专与普通高中之教育机会不平等变化的对比研究》
7.《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
8.《从职业教育到学术教育?德国关于“学术化”的辩论》
9.《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积极范式的实证研究》
10.《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创新》
入 围
1.《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蓝皮书》
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研究》
3.《改革开放四十年职业教育财政回顾与展望》
4.《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上海市首批1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探索》
5.《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6.《中国技能劳动力培养及其职业学校重建——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7.《新型职业农民论——源于湖南省永州市的实践》
8.《市场转型、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代际行业流动》
9.《地方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研究》
10.《成人转化学习的触发条件与过程模型研究》
《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著者周志刚,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处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
入選理由 对职业教育质量内涵、质量观、质量标准、评价模式、评价原则、评价类型、评价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构建起中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体系。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实际,以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基本理论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有选择地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方案体系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分析。
主要观点 书中指出,不论是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不论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还是社会道德观念的更新,均迫切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其质量,这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生成进行持续成本投入的源泉,是成本投入合法性的基础。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竞争是职业教育质量生成成本投入的外部边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着成本投入的总边界,不仅如此,投入教育的有限社会资源还面临着对各种教育类型之间投入比例的分配问题。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竞争意味着职业教育功能和价值能够在什么方面和多大程度上被其他的教育类型所替代。被其他各类教育类型替代性越小,则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越具有独特性,对其质量生成进行成本投入的理由就越充分。由此形成职业教育质量生成的机会成本替代是职业教育质量生成成本投入的外部边界,能否被其他教育类型替代意味着进行成本投入时需要在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进行收益内容和收益率的比较,在成本分担时偏向收益率高的教育类型。
纪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40年系列文章
作者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团队
出处
《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9、12、15、18、21、24、27、33、36期
入选理由 中国职业教育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闪耀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灿烂辉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巨变。《职业技术教育》刊发的一组纪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40年文章,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展开梳理和讨论,力图从学术的视角,描摹、展现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更为宏大和深刻的时代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推动力量和发展因素。以此,向改革开放致敬,向一个时代致敬!
主要观点 《中国职业教育距离“世界水平”还有多远——与OECD国家的比较》依据OECD国家教育发展水平衡量指数,以规模、结构、质量、投入、保障、机会等为基本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进行比较。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总体处于OECD国家的中等层次,但呈现出快速成长性和追赶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增长空间较大,并且需要加快向终身教育转型。
《夯实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教育发展历程、贡献与展望》提出,未来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全面提高其办学质量;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及普通高中教育的衔接沟通,为学习者提供迈入高层次教育的通道;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职能,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开放性,使其成为重要的终身学习载体。
《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全面恢复、初步创立、规范发展、规模发展、内涵发展五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需从建立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等方面加快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4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历程、规律与创新》提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联合办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产教结合,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阶段的校企合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未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在融合中传承与培育工匠精神,突出法治、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的治理方略,重视质量标准的建构,注重大数据平台等治理技术的创新。
《由热眼向洋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程、特征及展望》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四大特征:交流与合作的主体及对象由政府间向多元化发展;交流与合作的领域、范围由单一向多层次、全方位发展;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内容上,由“引进来”到“走出去”。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将更加多元,机制将更加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人才规格及认证的国际化将成为特色。
《扎根乡土办好让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奋斗方向》提出,改革开放40年,农村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助力脱贫攻坚、建设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等方面深入推进改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扎根乡土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加快供给侧改革,才能奋力书写出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奋进之笔。
《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夯实职业教育立教之本——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综述》提出,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规模稳定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升、体系不断完善,未来应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能力、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职业教育科研:激荡思想、理性成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报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形成了覆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不同层面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体系,构建起由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构成的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职业教育研究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面向未来,需要研究和建构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增强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
《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跑道——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经历了恢复与创生、引进与反思、转轨与改革、中国特色与现代化等阶段的努力探索,呈现出若干具有价值的变化趋势:在目标上向“以人为本”转变;在模式上向“中国特色”转变;在实施上向“多元参与”转变;在动力上向“市场引导”转变;在管理上向“加强统筹”转变。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与此相应,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建设要实现思想、制度和技术的多重跨越。
《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著者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入选理由 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与成就,归纳发展的主要特点,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与思路,构建使职业教育从分等走向分类的社会制度。
主要观点 书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中等职业教育恢复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稳定与内涵初建阶段,21世纪以来的体系初步形成与内涵全面深化阶段。追求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构建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与逻辑主线。在强有力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均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开始逐步确立起来。
书中指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地位,畅通各种衔接关系;为校企合作搭建国家制度平台;建设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建立规范、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书中强调,追求与普通教育地位的平等,一直以来是职业教育界的梦想,也只有实现了与普通教育地位的平等,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议用制度保障技能型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待遇,合理限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的自由度。
《技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著者谷峪,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李玉静,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岑艺璇,东北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研究人员
出处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
入选理由立足培养新时代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对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技能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路径等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发展经验与规律,进而在回顾我国技能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未来职业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提出建议。
主要观点 书中指出,关于技能及技能战略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教育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表明:技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成为应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挑战,以及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就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尽管这些技能战略和政策的发展基础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和方向是一致的,即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促进就业、经济振兴、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中的关键作用。
书中强调,我国现有技能政策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建设技能强国的战略选择:在治理上,建立不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实现技能开发与就业和经济政策的协同;在体系上,建立灵活包容、终身化、面向全民的技能开发体系,形成全民参与技能开发的制度框架;在重心上,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挥其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制度上,重视技能人才的高效利用,建立支持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一系列制度。
《中国传统职业教育“断代工程”研究:基因谱系》
著者路宝利,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入选理由以匠人、匠制、匠道三部分搭建出中国传统职业教育——基因谱系的基本框架。采用全景式、事实性描述,构建职业教育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起点。
主要观点 匠制,即匠人生产与技术传承的制度设计,以行业主线和技艺特征主线为线索,在世界范围内探究现代学徒制,是对职业教育传统的一种“回归”。匠道,即工匠精神,其对“中国制造2025”至关重要。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可参照日、德先进工艺,但不可照搬整个匠人体系。
书中强调,破解当下“木土基因”断裂,复兴职业教育“原创”文化,尽管非是回到手工时代的原点,但亦需从职业教育历史中汲取优秀内核与具有“永恒”意义的元素。在进路上,即回归“匠人”“匠艺”“匠制”与“匠道”。回归“匠人”包括三个层面,即破除“匠人”生涯障碍,提升“匠人”职业声望,推进“匠人”培育制度。回归“匠艺”,即在当下尤其是“智能制造”背景下,重构工业制品、工艺之中的民族性、经典性、原创性。回归“匠制”,即匠人的培养制度。回归“匠道”,即工匠精神及其背后与之相关的文化特质。
《教育的职场价值与教育不平等——中专与普通高中之教育机会不平等变化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精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入选理由 对照分析中专与普通高中两类教育机会获得过程中的家庭背景影响的变化,从教育的职场价值角度对教育不平等变化过程提出新的理解。认为要使职业教育充满活力,关键在于如何促进这类教育形式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提高。
主要观点 文中指出,教育的职场价值变化与教育不平等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一种教育形式的职场价值下降,将导致教育不平等的降低。但是这种降低是以地位教育领域不平等的加剧为代价的,正如文章数据分析中所揭示的那样,中专领域的不平等已经趋于缓和,然而高中教育领域的不平等进一步增强了。它表明,阶层间的相对优势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体现出来,某些教育领域的竞争之所以下降或消失,是因为它们已经转移到可能具有更高社会地位回报的教育形式当中去了。某种具体教育形式的职场价值的变化虽然降低了自身的不平等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不平等的现状。
文中认为,一种教育内部不平等的消失实际意味着更为严重的不平等正在发生,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不对称性正在加剧。当前,包括中专教育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进入门槛,大部分学校不再设置分数限制,初中毕业生可以在中考志愿中选择填报中专、职高,也可以直接到这类学校报名。这说明中职教育对大众的吸引力已被极大地降低,并已为“市场化”的教育所严重侵蚀。地位教育序列里的过度竞争可能会导致较多不公,而一种缺乏竞争的教育则很可能因需求动力的严重不足而停滞。
文中强调,职业教育有普通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如果发展受阻,那么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可能只是单纯依赖工作岗位,先上班后学技术。职业教育的目的显然是希望培养素质更全面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学校教育的先进性是工作场所不能比拟的。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管是从维护教育公平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建设的角度,都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
著者周明星,湖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处
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
入选理由 以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新中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和构建方法进行了理论反思,创见性地提出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和逻辑体系,形成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完整的理论体系架构。
主要观点 书中指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主要由概念体系、范畴体系和逻辑体系三部分构成。从属性来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总体上属于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需要回答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即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是什么、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什么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怎么办的问题。从内涵来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是在理论饱和的基础上经过理论编码而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系统化科学知识,亦是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和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现代职业教育认知体系,泛指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活动的理性思考、理论说明与理论解释活动的总称。从空间来看,该研究所指现代是指新中国建立以后,亦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特別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从结构来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人们根据已经认识的一些规律及规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由职业教育概念、公理或规律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从职业教育到学术教育?德国关于“学术化” 的辩论》
作者安德烈·沃尔特,柏林洪堡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教授,博士
出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2期
入选理由 在高等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界线在模糊,并出现学术化的倾向。通过考察德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发展的状况,分析其原因以及对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关系的影响。
主要观点 文中认为,尽管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所有情况均未得到证实,但并不能由此认为这一趋势在未来不会发生。由于不同的假设和情景,劳动力市场预测并不能清晰地描绘未来的学术需求图像。大多数预测得出的结论是,公司培训或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培训仍然是主流,尽管对技术工人拥有大学学位的需求将继续上升。然而有争议的是,这种增长将成功发生在哪些领域和专业方向,在哪些领域又最可能出现瓶颈。
文中指出,大多数关于“学术化妄想”的诊断,包含了对教育扩张浪潮的周期性批判。这其中存在两个主要缺陷:第一,教育参与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有证据与这一恐怖情景相去甚远;第二,他们高估了政治可控的份额,低估了教育扩张的自我动力。如果教育意识和行为的改变是受教育功能驱动的基本社会潮流,那么它是一种几乎不可逆的自我强化的发展进程,是由所有个人教育选择的总和所引起的结果。这些个人的决定绝非病态的妄想。相反,它们都是基于相当理性的判断,即父母和青少年对于教育在成就型、竞争性社会中社会功能的预判。此外,在开放教育系统中,国家教育政策或其他行为者有效影响教育决策和指导教育流动的能力极为有限,对教育的期待与需求却存在着市场形式的反馈。
《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积极范式的实证研究》
编者崔景贵,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
出处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11月
入选理由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通过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探讨分析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的基本问题和积极范式,阐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新理念与新策略。建构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建构富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
主要观点 书中提出,改革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赢得希望无限的未来。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是专业化的科学行动,是有思想的理性实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有新思想、新范式,在培养现代人的探索进程中反思理论基础,在职教改革创新实践中审视科学依据,在育人的观念转变、过程转换和方式转型等方面追寻积极取向,着力从消极教育实践误区走向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追求积极的变化与发展,追寻积极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希望之路。
书中强调,追寻积极、建构积极是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时代意蕴和行动指南,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希望之路和必由选择。积极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基于积极、倡导积极和实现积极的一种理想范式。职业院校教师要秉承“为积极而教”的实践信念,从“心”读懂“00后”学生,用心引导其和谐成长、成人、成才,多维立体系统建构积极职教范式,真正唱响职教改革创新的主旋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真正适合、更加优质的现代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创新》
著者和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出处
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
入选理由重点构建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体系,围绕关键问题探索制度创新,為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提供理念和设计,为制定最终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提供依据和参考。
主要观点 书中指出,规范而深入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经验,是高质量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依赖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驱动的行业企业保持竞争力所必需的。
书中强调,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学生等多层面的问题,任何单一部门都无法有效地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跨部门、跨领域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进行顶层设计,给国家技术技能的积累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也需要行业、企业、工会、职业院校、中介组织等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积极推进各个层面的系统化、制度配套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实现多赢局面和良性互动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