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柱 张芳 张朋
摘要: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出发,结合《报学杂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学研究方法,以《报学杂志》中涉及欧美报业的报道、研究论文为中心,呈展了欧美报业的商业化运作及专业操作理念、政府的管控与新闻法制、欧美报业与中国报业的互动与交往等欧美报业实态,再现了该刊发展迅速、报业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等欧美报业发展镜像,在建构“他者”与想象“自我”中,探寻民国新闻人对欧美发达国家报业的认知以及对自我新闻价值理念的追寻,对揭示当前新闻理论刊物的运作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亦对我国报业的反思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报学杂志》;刊物;报业发展;报业特征;报业镜像;新闻法令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9)03-0074-05
收稿日期:2018-12-19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278);2018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088)
作者简介:陈孝柱(1981-),男,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Startingfromquantitativeanalysisandqualitativeanalysis,combiningwithhistoricalresearchapproaches,thispaperplacesJournalofNewspapersinitsbackgroundofthetimes,centeringonthereportsandresearchpapersinJournalofNewspapersconcerningthenewspaperindustryinEuropeandAmerica,andpresentingtherealstateofthenewspaperindustryinEuropeandAmericaincludingthecommercialoperationandprofessionaloperationconceptsofthenewspaperindustryinEuropeandAmerica,thegovernment'scontrolandlegalsystemofjournalism,aswellastheinteractionandexchangesofthenewspaperindustrybetweenEuropeandAmericaandChina.Itdepictstherapiddevelopment,thehugescaleandtheadvancedtechnologyofthenewspaperindustry,etc.inEuropeandAmerica.Intheconstructionofthe“other”andtheimaginationofthe"self",peoplecanperceivethejournalistsoftheRepublicofChina'sunderstandingofthenewspaperindustryinthedevelopedcountriesofEuropeandAmericaandthepursuitoftheirownnewsvalues.Ithascertainenlightenmentfunctiontorevealtheoperationruleofcurrentnewstheorypublication.Inaddition,itisofgreatreferencevalueforthereflectionanddevelopmentofthenewspaperindustryinChina.
Keywords:JournalofNewspapers;publications;thedevelopmentofnewspaperindustry;thecharacteristicsofnewspaperindustry;newspaperimage;pressact
在新媒體快速发展、人们竞相学习创新的时代,对传统报业媒介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归纳报业发展的历史概况,亦是一大潮流。作为民国时期国民党新闻系统一份新闻类综合理论刊物,《报学杂志》是当时中国各种新闻学术杂志中比较优秀的一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20世纪中叶新闻学术、中国报业状况,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极佳资料。它的撰稿人都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在新闻领域颇有名望的总编辑、报社社长等。因此,在对《报学杂志》中的史料进行具体分析与综合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民国时期新闻理论报刊的发展脉络,借助当时中国新闻界知识分子精英的眼和笔,能够了解欧美各国报业的发展概况,呈现该杂志中的欧美报业镜像,从而有益于发现欧美报业的进步与优势,客观阐明《报学杂志》的影响及其在新闻学术史上的历史价值,促进我国报业的反思与发展。
一、《报学杂志》的创刊宗旨与内容特色
16开本的半月刊《报学杂志》于1948年9月1日在南京正式创刊。该杂志主编是中央日报社社长马星野,撰稿人共61人,包括沈剑虹、张友鸾、成舍我、曾虚白、顾执中、胡道静、曹聚仁、蒋荫恩等人。他们都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各大通讯社、报社的社长、总编辑,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主管新闻部门的官员和学者。《报学杂志》从1948年8月16日出版创刊号到1949年1月16日停刊,在大陆共计出版11期。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受长期战争影响而亟待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学杂志》的创办者以及笔者们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志在以手中的笔杆,完成启迪民智、复兴国家的伟大梦想。在《报学杂志》创刊号的《创刊献词》中,可以看出他们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新闻事业是不健全的,依目前之状况,是负不起拯救民主政治危机之责任的”。因此,他们大声宣称:“我们创办这个杂志,主要是因为忧虑着中国民主政治的前途,和忧虑着中国新闻事业之前途。”“我们办这个杂志,基本的态度和宗旨,是把他看做一种职业的刊物,是以健全中国新闻事业,增强中国新闻界力量为目的之刊物”[1]。从这些言辞中可以看出,为了追求民主和改进报学,《报学杂志》便成了创办者以及笔者们实现这些目标的舞台。
《报学杂志》不仅关注理论新闻学与实务新闻学,同时兼顾历史新闻学與教育新闻学,全面研究当时新闻学各个领域的问题。64篇理论新闻学中,既有对新闻要素、新闻的定义、新闻媒介的性质、新闻自由的阐释,也有对受众研究、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新闻媒介的功能与效果定位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对于新闻媒介的管理体制等内容的探析。《报学杂志》中的实务新闻学文章占比最大,从新闻写作和广告、新闻编辑到通讯和印刷设备等均有涉列。而刊载的19篇历史新闻学文章则对我国的报纸起源以及近代报学的发展做了大致叙述,同时也涵盖了其他国家的报业发展历史等。就内容而言,《报学杂志》分成了“报坛清议”“报学论著”“座谈会”“新闻教育”“报人传记”“记者经历”“新闻界新闻”等特色栏目,并以这些特色栏目来表达其意见,反映其宗旨。对该刊内容的细致分析,有利于补充国民党系统新闻学术研究的空白,深化研究者对民国时期新闻学术发展的理解。
二、《报学杂志》中欧美报业的商业化运作及专业操作理念
按照各国新闻史学家的研究发现,欧美报业起源较早,历史深远。早在14-16世纪,报纸的原始模样——手抄和印刷的新闻传单先后在欧洲诞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20世纪中叶欧美报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发展到这个时期的欧美报业,通过《报学杂志》即可呈现其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的特点,而且在内容特色、商业化经营运作方针等诸多方面,也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现代化报业的特质。
(一)报业经营中的商业化运作
欧美大多数国家一般认为报业是商业性质的,商业性质是其第一位,因而把新闻事业列为社团法人,把报馆视为普通商业,在经营运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商业化理念的传达和灌输。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重视商业性质的特点,表现在报业的各个方面。
首先,广告即是商业的灵魂。以美国为例,广告业就像一般商业一样,十分繁荣。美国报业对于广告的重视几乎可以达到一种狂热的无以复加的境地。而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党报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广告还是一个新鲜词汇;其次,报纸产量大增,造纸技术发达,耗纸量大。这从侧面反映出欧美报业的发达与繁荣,以及欧美报业商业化过程中规模化的一面。在报纸产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同时,报业会在基础设施设备方面同步跟进。当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欧美的报业主们会根据实际情况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扩展自己报纸的运输与销售。而这种情况在中国报业历史上,似乎从来不曾出现过;最后,当商业化发展到成熟阶段,便会形成垄断。报业商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难免会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经历由初步发展到快速发展,再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过程,并逐步走向垄断。
(二)新闻操作中的专业化理念
欧美报业如各国传统报业一样,在内容选择上存在轻重取舍的现象。首先,它重视都市报道,对于农村广大区域的新闻报道选择则较少;其次,重视边疆新闻报道;再次,对于新闻报道的质量,尤其真假,十分重视,错误新闻注重改正;最后,对于诸如犯罪新闻这样的社会新闻报道,欧美报纸力求客观,注重社会影响。
新闻采访领域有一个传统,即,把力量集中在都市因而忽略了其他广大区域。几乎所有国家的报业在发展中都有这样一个现象,欧美各国也是一样。这种现象在欧美国家出现的原因,《报学杂志》的笔者认为:欧美报业是大都市和大规模的工商业兴起以后的产物,而且还多数被大资本家所操纵,因此多数报纸会特别关注都市资本家和工商界所关注的大都市新闻,而忽略了其他区域。葛思恩在《扩大新闻采访的范围》一文中提到:“英美大都市的报纸,固然忽视农村,但农村本身,也有许多报纸,或为农民说话,或者检讨许多农村技术上的问题。苏联报纸则更注意于此”[2]。欧美大多数国家在边疆新闻的报道方面比较重视,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百年来,我们的边疆可谓日蹙千里,到现在仍然危机四伏,而我们对于边疆不仅并无法保持,而且茫无所知宁飞奇之事,反而许多欧美人士,时常不辞辛劳,驰骋边疆并供给我们一些宝贵的材料”[3]。
如其他产业一样,对于被当做商品来销售的新闻报道,欧美报业十分重视内容质量问题,认为只有在质量上保障真实、客观、公正,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报纸也才会稳定向前发展。如《纽约世界报》机构中设有正确部,负责检查和改正包括涉及犯罪新闻在内的报道中的错误信息。美国报纸有一种道德律,何种新闻应该报道,何种新闻不应该报道,都有规定。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态度严正、报道详实,于社会有负面影响的如谋杀案之类新闻则只是一笔带过,不加渲染。
三、《报学杂志》中欧美报业的政府管控与新闻法制
(一)政府管控对于欧美报业的影响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管控,都或多或少受到政府因素的影响。在欧美报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从《报学杂志》刊发的文章内容来看,政府管控对于欧美报业的影响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的重视与鼓励,二是消极方面的检查与管制。
欧美报业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时,其发达程度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社会报业的发达程度了。如此发达的报业,必然和所属各国的政治有着密切联系。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报业之所以如此的发达,跟美国政府对报业发展的重视以及采取的政策密切相关。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说“报纸是启发民智的最好工具,它能帮助人民理解事情,而成为社会上的一个完善分子”;威尔逊总统也说“报纸是国民的精神食粮。”[4]顾执中对于欧美政府对通讯社的支持曾这样描述:“一个国家的国际性的大规模的通讯社的建立,没有政府的鼓励和援助,是很难成功的。”[5]
当然,报业作为媒介的一种,它不仅能传递信息,启发民智,同时也是国家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具有上传下达的属性。在此过程中,报纸也发挥着作为第四权力的监督作用,揭露社会甚至是国家、政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可能是政府或者统治者不愿意暴露出来的。由于这种关系,政府与报业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分歧和矛盾。当新闻报道传递的信息有违政府的意愿时,政府就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诸如审查制度,或者是从经济角度,削减对其的经济援助,从而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报业的目的,使得报业不能够真正达到出版自由的状态。
(二)《报学杂志》中欧美各国的新闻法令
新闻法是各种新闻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就性质而言,世界各国的新闻法律制度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立法形式颁发的专门新闻法;另一类则是体现在现有法律中,或由单项法规组成的相干法律体系。《报学杂志》刊文所提及的多是美英这些无专门新闻法的国家,但在其他法律中体现出来的相关法律条文却有许多。如在适用于新闻纸(白报纸)的宪法和法律原则方面,英国规定:报纸或其他出版机构具有与个人同样的权利,即可以出版他认为适宜出版的任何文字。比利时则更宽松:宪法保证出版自由,除刑法之外,无规定限制。美国的规定则为:国会不得通过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之自由;或限制人民集会、请愿、诉讼的自由。另外,欧美国家在新闻检查和媒介成立方面也有相关的限制条件和法令。
四、《报学杂志》中欧美报业与中国报业的互动及交往
报业作为多种传媒产业中的一种,如其他传播媒介一样,具有作为一般媒介的许多特征,其中一个就是传播范围广,尤其是在交通已经十分发达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在传播手段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进步,跨地区传播已经比较成熟。这些跨地区传播包括省内各地传播,国内各省传播,以及超越国界的跨国传播。欧美报业作为世界报業中发展迅速、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报业体系,当然在这些方面也处于领先水平。在对《报学杂志》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欧美报业不仅在本土和相隔较近的邻国有交往,而且也有远跨大洲与海洋,与非洲、亚洲等国的交往。在跨国交往中,据《报学杂志》的研究,与中国的交往较多。欧美等国的报社、通讯社与中国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的交往。首先,是两地报业的合作与相互促进。这种合作不只有报纸、通讯社之间的消息共享,还有记者间合作采访等形式。如“旧金山中国记者于庆祝九一聚餐会中,曾邀请美国俄克兰论坛报主笔劳伦斯发表演说,他建议如要促进两国间的谅解,新闻界的加强联系,实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交换报人,交换社论即为加强联系的重要步骤。三个月前,俄克兰论坛报曾与南京中央日报签订合同,交换社论,已经刊载的社论计有七月十五日与八月八日两篇,劳伦斯并强调过去交换新闻学系学生之成就,如两国新闻机构能开始交换报人,其成就一定更为伟大”[6]。由此可见,在20世纪40年代欧美报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在与中国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不仅交换报人、社论等,还交换留学生相互学习他国的新闻学经典,共同促进新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当然,除了合作交流外,也会有分歧与摩擦。在这些摩擦中,较明显的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两报业间信息共享的稿费问题,其中涉及最多的是英国路透社和美国联合社针对中国上海各大报纸的涨价而引发的纠纷。而矛盾和分歧的另一个方面则聚焦在报道的内容问题上。这个问题在21世纪的现在依然存在,那就是欧美国家的许多报纸,在许多涉及到中国的报道中,内容常常是负面的,不能十分客观公正的报道。在顾执中的《有感于外国通讯社》这篇文章中,就提到并深入分析了这个问题。其中有段文字这样写到:“公正无私的国际性的大通讯社路透社,当时对我们的态度怎样呢?它暴露出最冷酷的面目,全不顾我们中国和英美之并肩作战的盟邦,天天趁我们给敌人打击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把最不利于我们的消息,广泛的传播到世界各处。所有的伦敦、莫斯科等地的报纸,痛骂中国的消息和批评,路透社都大量地迅速地介绍到整个地球。当时印度报纸把这种消息刊载以后,印度老百姓立刻对我们质疑,怀着对我们嫉妒瞧不起的心理”[7]。在这样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战时,尤其是中国处于战争下风时,英美报纸就疯狂传播对中国不利的消息,欧美报纸的这些行为对中国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
五、建构他者与想象自我:《报学杂志》对欧美报业的呈现与自我认同
在20世纪40年代,欧美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我国而言,是比较先进的,这从欧美纸张的繁荣生产与发展就可窥一斑。《北美纸张产额增加,近达空前鼎盛状况》中说到:“本年六月间,加拿大的生产量是三十八万两千九百三十七吨,销数是三十八万三千五百九十四吨;美国的生产量是七万两千零七十五吨,销数是七万两千四百四十一吨;生产量虽然增加,储纸量也跟着增加了,大致六月份的储量可以供给各日报三十四天的需要,比五月底增加了一天的储量。”[5]纸张和广告这两部分是报纸的根基。首先,有纸张才能生产报纸,文章对北美纸张的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报道,可见这些新闻人注意到了他国纸张用量上涨,报纸朝着较好方向发展的状况,以此来告知国人,希望我国造纸业能有所发展,进而促进报纸的发展;其次,广告作为报纸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也是报纸生存的根基。通过此类文章的刊载和详细陈述,报业精英们也是希望中国的新闻人和新闻事业能看到这一点,在经营运作上向欧美报业学习,保证中国报业的长足发展。另外,美国报业重视广告,不仅利用广告为其达到商业目的,而且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重视并反哺广告业的创新与发展。如“《芝加哥星期论坛报》最近开始刊出四种颜色的单版分类广告,这一措施在报界尚为创举”[8]。通过这种全新的广告模式来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达到报纸与广告共同发展的做法也是值得国人借鉴和学习的。《报学杂志》构建出的欧美报业镜像,呈展了欧美报业的商业化运作及专业操作理念、政府的管控与新闻法制、欧美报业与中国报业的互动与交往等欧美报业实态和取得的成就,从《报学杂志》对欧美报业的报道来看,当时中国新闻界精英对欧美报业的态度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积极的,也流露出了强烈的追慕和认可,并以此希望引起国人的重视与学习。
另一方面,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受战乱影响,国力衰退、经济低迷,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报业也处于一个艰难前行的时期。因此,在面对欧美报业与中国报业交往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时,如《报学杂志》中一篇名为《上海报纸与美联路透纠纷》中这样记载着:“最近英国路透社和美国联合社向上海各报提出要求,不合理的增加新闻定稿费,结果因为各报无法报命,上月二十三日两家通讯社便以最后通牒方式通知各报停止供给稿件,这是国际新闻合作的一件憾事”;[9]从报道的内容不难看出,对于欧美报业对待我国业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中国当时的新闻精英们既反对又无可奈何。也因此,在新闻界长期混乱状态中煎熬的中国报人们才会希望通过《报学杂志》对欧美报业的具体呈现来构建“他者”与想象自我。
《报学杂志》建构了立体丰满的欧美报业这一“他者”发展镜像。在镜像前驻足观察与凝视,折射出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的概貌,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这些新闻界精英对中国新闻界的反思和感触,以及认知评估、解读评价和自我想象性映照和总结,进而被“自我”所接受,实现多元、动态、共识协商性和能动的自我认同,这对了解当时国际新闻界的动向与发展,学习他国优秀成果与经验,改善我国报业发展环境,改良我国新闻事业,从而谋求更好的发展大有裨益。
六、结语
本应是一致的镜中我与镜外我,经过许多光的折射,镜外我会变形。但若不通过“他者”这面镜子,“自我”又无法看清镜外我;即使发挥自我想象,也会在原有经验和认知结构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无法真正看清。因此,唯通过对现存的《报学杂志》中大量的关于欧美报业发展状况的记载,用包括欧美报业的商业化运作及专业操作理念、政府的管控与新闻法制,以及欧美报业与中国报业的互动与交往等诸多面镜子全方位探照,方能使镜中我与镜外我逐渐接近和融合,找寻到真的“自我”。即便如此,這种呈现或报道也并非透明的、像镜子一般客观的反映、反射,而是蕴含着诸如马星野等此类国民党新闻宣传骨干的价值认同;同时,对随意涨价潮以及不客观公正的负面报道等的反对,又表现出对商业化的警惕及民族主义倾向。由此透露了国民党新闻骨干藉欧美新闻事业观察而表达的新闻理念:既对商业化基础上的专业理念表示认同,同时亦希望政府对商业化带来的弊端进行积极干预。总之,这种矛盾无奈的报道取向,反映了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的新闻骨干的心态和认识水平,也是民国时期专业主义新闻理念所面临困境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星野.创刊献词[J].报学杂志,1948(创刊号):1.
[2]葛思恩.北美纸张产额增加,近达空前鼎盛状况[J].报学杂志,1948(2):22.
[3]葛思恩.扩大新闻的采访范围[J].报学杂志,1948(3):11.
[4]储玉坤.论我国新闻教育[J].报学杂志,1948(2):18.
[5]顾执中.有感于外国通讯社[J].报学杂志,1948(1):25.
[6]葛思恩.中美报界合作正在逐步实现[J].报学杂志,1948(2):20.
[7]顾执中.有感于外国通讯社[J].报学杂志,1948(创刊号):24.
[8]顾执中.新闻鳞爪[J].报学杂志,1948(2):23.
[9]马星野.上海报纸与美联路透纠纷[J].报学杂志,1948(试刊号):2.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