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罗晓汀
上周末,“40年来首部引入中国的高达作品”《机动战士高达NT》(图1)登陆中国院线。不过,与广大“高达迷”踊跃支持形成刺眼对比的是惨淡的票房成绩——截至7月15日16时,只收入729万元人民币。看来,在国内引进日本动画电影整体呈上升趋势的大背景下,仅仅有粉丝捧场还不足以创造票房佳绩。
进中国基本靠“批片”
随着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日本业界和中国电影公司对日本动画电影的引进热情被激发出来。2016年,中国引进的日本动画电影达到9部,其中4部票房突破1亿元。《你的名字》的内地票房高达5.77亿元,创下日本引进片至今为止的票房纪录。在经历接下来两年的略微下降之后,2019年,随着《千与千寻》等日本动画电影的上映,日漫引进片无论数量还是票房都在全面回暖。
院线人士介绍,目前日本动画电影进入内地,一般由中国发行方买断发行版权然后引进,也就是所谓的“批片”。有影评人指出,“无法以分账大片引进的主要原因还是由市场预期决定的。由于分账大片引进份额有限,在主要份额分给好莱坞大片后,剩下的要分给日本动画电影目前难度还较大。但日漫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整体呈上升势头,未来以分账大片形式进入也并非不可能”。
日本动画影片数量大增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发行方引进热情提升,而日本片方也乐于收割中国市场的票房红利,双方一拍即合。但从本质上看,进口日本动画电影增多是中国市场越发成熟,受众喜好越发多元的结果。
大师、大IP较有保证
尽管日漫引进片不断增多,但业界认为真正具有较强票房号召力的依然是知名导演作品或经典剧场版电影。统计显示,2017年、2018年引进日本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的均为《哆啦A梦》剧场版。2019年,《千与千寻》有望冲击5亿元票房。
有影院经理介绍称,柯南(图3)、哆啦A梦、海贼王、圣斗士星矢、火影忍者等国民度超高的日本动漫IP有较为稳定的粉丝基本盘,被口碑或者身边友人吸引去看的也不在少数。但这些顶级IP也有明显的票房区间。有影评人称,这类剧场版动画经常有一个观影现象:资深忠粉看得十分兴奋,路人观众却很难“get”到点。
此外,影片口碑、上映日期和日本本土上映的间隔以及宣发也对票房具有明显影响。2016年上映的《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内地票房3103万元,《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1098万元,都一定程度受到口碑拖累。而《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在日本上映近两年之后才在国内上映,因此即使关注度不低,票房也仅为3800万元。
能在剧场版之外在内地获得票房成功的原创日本动画电影则相对较少,其中两部票房大热之作都是大师作品的重映版。2018年《龙猫》上映时,不少影迷都是抱着“还宫崎骏一张电影票”的心态走进影院的。
靠情怀对抗好莱坞
相对日本动画电影,经过多年全球化拓展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总体更加大众化、更符合普通家庭观众的观影需求,加上成熟的类型模式、故事套路和技术优势,往往能斩获较为稳定的票房。但近两年也出现明显疲态。
2016年,好莱坞的《疯狂动物城》(图2)在中国创下动画电影票房第一的成绩,该片最终票房为15.27亿元,2017年时又出现票房12.12亿元的《寻梦环游记》。但是2018年包揽海外动画电影三甲的《蜘蛛侠:平行宇宙》《超人总动员2》《无敌破坏王2:大脑互联网》在内地的票房分别为4.27亿、3.54亿、2.71亿,没有一部突破5亿。进入2019年,与《千与千寻》同期上映的《玩具总动员4》25天累计票房刚刚破2亿。有影评人分析指出,近年来以皮克斯、迪士尼为代表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日益注重IP效应、续集增多、原创性逐渐下降,一定程度加剧中国观众的审美疲劳。
为什么这种审美疲劳没有出现在剧场版盛行的日本动漫电影身上?一名熟悉日本动漫的影评人称,因为国内日漫剧场版很大一部分观众都是死忠粉,无论剧情故事如何套路都会买单。但日漫作品要出爆款,无论是原创还是剧场版,很大程度上要看情怀效应有多强。
至今保持日本动画电影内地票房纪录的《你的名字》除了靠着奇幻爱情的故事取胜,很大程度上是动画片画风情怀营销,影片中隐藏的日式美学情怀打动了观众。而宫崎骏的《龙猫》《千与千寻》引发的票房热潮已经证明,很多观众不是去电影院看电影,而是在电影中“找自己”,从中看出的是各种回忆与怀旧。《哆啦A梦:伴我同行》能成为日漫剧场版中国票房第一,也是因为电影情节恰到好处地勾起了观众的童年情怀。
“情怀”,由此成为日本动画电影之于内地观众的最强观影驱动力,也构成了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对抗好莱坞动漫电影最厉害的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