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燕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以德为重,以德为先。德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若能将之渗透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德育教育也在无声无息中得到了提高。而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活动中也蕴含许多德育教育的好时机。
教育部關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中指出:“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下面就我校在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施,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校本课程活动活动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校本课程活动中的自主阅读课程在渗透理想信念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自主阅读课上,开展“中国英雄专题”“红色专题”“中国梦专题”,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近现代革命故事、改革开放中的感人故事等,在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读后感、手抄报、读书笔记等形式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反馈出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改革开放历史,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校本课程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
(一)开设经典诵读必修课。经典诵读教材选取《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论语》等优秀的蒙学名篇及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优秀古诗词,学生在诵读的同时也内化于心,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二)开设国学艺术选修课。设立“书法”“传统器乐”“国画”“剪纸”“象棋”“中国结”等国学艺术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在选修课中学习一项中国传统“才艺”,品味中国古人“琴棋书画”的艺术修养。
(三)组织国学经典实践活动。每学期确保实施一次游学活动或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能够以各种方式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发展、精神,提高文化素养。
三、校本课程活动中生态环保教育的实施
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金匠”“陶艺”等课程。在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渗透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在“小金匠”课程中,学生了解了旧时冶炼黄金对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陶艺”课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陶艺的发展历史,渗透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开展“和塑料袋说再见”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进行绿色消费,引导学生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养成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热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校本课程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校本课程活动开设“跆拳道”“街舞”“小记者”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锻炼学生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心理调控、抗压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它贯串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天性是喜欢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校本课程活动恰恰为学生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德育的熏陶,一举多得。